视频标签:安徽省思政课教师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 |||||||||||||||||||||||||||||||||||||||||||||||||||||||||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与前面两个单元构成了统一的整体。第七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共两框题,3课时。本框的重点落在“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上,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本框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也为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本课围绕“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主题,由引言和两框组成,以宪法的规定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本框第一目简要回顾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二目进一步从法的的产生、本质发展规律、作用等多角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目重点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目总体遵循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法律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主题。也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知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科学的。要培养学生涵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通过学生分享与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使学生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坚定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并确立实现家国理想的实践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
||||||||||||||||||||||||||||||||||||||||||||||||||||||||||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本课所授对象是省示范高中的高一学生,这些学生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学习动机明确,通过高中政治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所以本课运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关注时政新闻,用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 |
||||||||||||||||||||||||||||||||||||||||||||||||||||||||||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在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基于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分享,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历程,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补充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立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事例辩证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分享与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使学生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坚定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家国理想的实践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科学精神】 通过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知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科学的。 【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涵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公共参与】 通过资料查询、合作探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
||||||||||||||||||||||||||||||||||||||||||||||||||||||||||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据: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本课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关键在于使学生在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因此,全面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点。 【教学难点】法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 依据:法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性较强,非常抽象,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以前的学习中涉及到法的本质方面的知识较少,大都也只是有关具体的法律案件,不曾涉及深层次的法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和学习。 |
||||||||||||||||||||||||||||||||||||||||||||||||||||||||||
5.学习活动设计
|
||||||||||||||||||||||||||||||||||||||||||||||||||||||||||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大家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才能开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筑牢法治基石。该项作业需要学生认真的查阅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或是实地参观法治教育基地来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推进教学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为后面的学习和议题的探讨做好铺垫。 |
||||||||||||||||||||||||||||||||||||||||||||||||||||||||||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节课以教材为蓝本,利用多媒体增补了大量的新闻视频和生动图片,并将影视资源、图片、音乐与教材课堂紧密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促进学生对于活动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的法的产生本质和中国古代法律发展之后,通过观看《法治中国》和《文明守望》视频后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达到更为直观、有效的效果,深化学生对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和中华法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充分有力的事例辩证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进而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 |
||||||||||||||||||||||||||||||||||||||||||||||||||||||||||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围绕“我们需要什么的法?”这一议题,以“点赞人类法律—聚焦中华法系—探寻法治理论—感悟法治成就”为主线 ,采用情境和合作探究法力求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落实,课堂气氛自主活泼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希望呈现出学生自主、人文、社会性的核心素养动态变化。但还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采用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深层的挖掘情境素材,从而更好的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
||||||||||||||||||||||||||||||||||||||||||||||||||||||||||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新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主要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