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蜀相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课堂实录 江安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课堂实录 江安中学校
《蜀相》教学设计
江安中学校 缪维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炼字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1、朗诵感知,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境美。l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回顾杜甫一生的特点。
二、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这副对联基本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意象,把握重点字词,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自主动笔,梳理意脉】
一、朗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学生读)
二、本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中哪几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三件大事
(1)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频繁)——多次。
(2)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3)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2.感情:崇敬 仰慕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组学,互助讨论】
一、诗歌中的“英雄”指谁?包括作者自己吗?
1.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2.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3.哪些人?
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杜甫也是,并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自,空)
春色美好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祠堂寂寥冷清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寄予了孤寂感伤之情。
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以乐衬哀。
【炼字】
1. 什么是炼字?
鉴赏诗中最传神、最精彩、最生动的那个字。品味其中的情感或其生动的效果。
2. 怎么答?
答题要素:解释字义、描绘景象、分析作用。
【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