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狱中杂记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狱中杂记》新疆 - 塔城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文章寓褒贬于叙述之中的写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点,体味散文“杂而不乱”的行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司法吏治的黑暗,体悟文章流露出作者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文本在组织材料方面杂而不乱、杂而有序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悟文章流露出作者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6年,张一山主演的网剧《余罪》为我们展现了现代监狱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余罪》原著的作者常书欣曾说,我写罪犯写得好是因为我曾经犯过罪。无独有偶,清代也有这样一位作家,也因官司入狱,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汇于一文,写下了这篇《狱中杂记》,今天我们就跟随方苞,透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走进不一样的世界。(板书 狱中杂记) 二、快读:提要钩玄,一群狱吏的怪相
《狱中杂记》的“狱”是什么意思?狱在文中做名词,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监狱,案件,罪状也就是说本文所记叙的内容都在发生在监狱中,哪里的监狱?(板书:刑部狱。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刑部狱中看到了哪些杂人杂事给我们揭示了哪些触目惊心的怪相?
狱吏:贪赃敛财,勒索财物,营私舞弊,刑囚之多。为了保住乌纱帽,对狱吏行为置若罔闻。
禁卒:暴虐,乱施酷刑,刑罚贫富有别,层层压榨,对囚犯残酷虐害。瘟疫猖獗
胥吏:枉法,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私改公文,调换名单,罔顾法律,使杀人犯逍遥法外
奸民:勾结。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刑部狱的这种贪赃枉法,暴虐,勾结的怪
相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体现出封建社会监狱黑暗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全文写刑部狱的材料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为何却 “杂”而不乱,中心突出?
以“皆利系者之多”为线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狱吏、禁卒、胥吏、奸民相互串通、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形成的一个利益关系网。他们共同欺诈的对象是狱中的犯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金钱。文章从环境之黑暗写到人心之黑暗,狱吏写到禁卒再写到奸民,条理层次清晰有序。这也正印证了方苞文学主张中的“言之有序”。
【提问】文中的奸民李某是否是受害者?(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奸民也许不是受害者,因为他能用这种方式获得金钱,但一个正常人怎会以进监狱获利为荣,这是人性的扭曲。
由此可见,封建法治对囚犯不仅摧残身体,盘剥钱财,还有对人性的泯灭。 过渡 :本文记人和事,虽然看起来只是客观地叙述,但其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我们先来品味一个片段,体悟作者情感。 三、体悟,因声求气——一个文人的情怀 1、缓读:细处品味:一个囚犯的罪行。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思考:一个重刑犯、死囚,在监狱里竟然饮酒作乐,洋洋自得,令人匪夷所思。请同学们揣摩作者是以怎样的笔法来刻画“郭四”这个囚犯的恶行的? 凡四杀人——竟然不能定罪,遇赦,将出(无奈,不可置信,对法律制度的质疑) 日置酒酣歌达曙——竟然在狱中如此快活(不可思议,对执法不公的不满) 详述往事——竟然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对人性扭曲,厌恶)
文中刻画人物时,暗含褒贬。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看法。这种手法叫寓褒贬于叙述。
春秋笔法:寓主观情感之褒贬于曲折的记叙性文笔中。
2、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看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文中还有哪些表现?对官吏,对罪犯)
朱翁、余生、僧某,遘役死,皆不应重罚。 (痛恨中有怜悯)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 (痛恨中有质疑)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痛恨中有幻想)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痛恨中有感叹) 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 (痛恨中有诅咒)
噫!渫恶吏忍于鬻狱,……良吏……亦甚矣哉!(痛恨中有理性)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怅然而出。 (痛恨中有鄙弃)
小结:作者这种痛恨之情很少在文中直接表露,而是似乎不动声色地把这种情感寄寓在狱中的所见所闻中。通过画面的展示,丑剧的暴露,展现隐藏的激越之情.当然他也不是不做议论,当激愤之情难以遏制时,情不自禁地发表对清代司法制度的弊端深恶而痛绝,对贪官污吏充满了极度的憎恨,对于那些无辜的冤屈者则寄于深深的同情。(所列举之事繁杂,痛恨之气贯穿全文,体现“言之有情”。这就是所谓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3、此文写于康乾盛世期间,我们今天阅读它,通过监狱这个特殊的窗口,窥见了300多年前封建王朝的政治积弊和黑暗现实。结合链接材料和文本的写作背景,探究:这篇一直没有发表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冒死去写? 材料1:
惟此文暴漏过甚,他九死一生岂敢以之问世;直至嘉庆17年(公元1812年),他的曾孙方传贵编《望溪先生文外集》,也只刊了此文的前一段,大部分依然没有付梓。 材料2:
康熙五十年,他因受当时著名的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一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他先关押在江宁狱,后押解至京师,入刑部狱。因康熙帝宠臣李光地从中斡旋,积极营救,加上他的文名,他在狱中只待了近一年半便于康熙五十二年二月获释出狱。 材料3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第1段)
【提问】结合链接材料和文本的写作背景,探究:这篇一直没有发表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冒死去写?(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1.具有悲悯情怀与正义感 2.揭露与批判黑暗现实
小结:这篇文章写于狱中,虽然狱中的方苞并未受到过多的折磨,但是本着对无辜者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他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狱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时至今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毋庸讳言,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存在于世界的不同角落。我们学习此文,既要像方苞那样客观严肃地认识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更要学习他那敢于揭露、勇于批判的正义感和深沉的悲悯情怀。 四、沉思力索,一篇文章的价值。
清代的监狱制度让我们触目惊心,作者将这一切归根于“术”,这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该是清朝黑暗腐朽的司法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对我们当下的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有哪些启示呢?
存在问题:①行政执法主体混乱。一方面,政出多门,一事多级政府管理产生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另一方面,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清、职能交叉重叠严重。在行使权力时,不同部门都争着来执行,在需要承担责任时又找不到责任部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造成责任追究难,同一系统的各级执法部门纷纷下乡执法,加重了基层负担。②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③行政执法利益化。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④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从道德素质看,目前有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原属社会无业人员,甚至是违法违纪人员这些人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严重。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①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决策就是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与要求,不得与法律不一致,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同时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在决策程序上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兼听则明。
②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③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④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⑤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五、课堂小结
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为文要追求“义法”,强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他的文章内容情感丰富,行文条理清晰。作者以严肃、质朴的文笔
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狱吏的罪恶言行和囚犯的凄惨命运。 以质朴之文显方正之人。 六、作业:
请同学们仿照4,5两段寓褒贬于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要求:1、不直接阐述对人物看法。
2、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
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看法。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