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丘不与易也,论语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论语》内蒙古 - 乌海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
《论语》
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2、探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指导归纳 分析研究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课程设计:
导入: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国室衰微,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礼乐治国的主张,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隐居山林。有着不同人生态度、不同人生选择的人一旦相遇,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这思想之火,光照千古、延续至今。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思想的火光,领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文字背后的智慧。(1分钟)
标题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一种假设,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道,孔丘我也不会参与变革。现在天下有没有道,无道……与易。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因何说天下无道。
问题一: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现孔子所处时代特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明确: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2天下滔滔者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今之从政者殆而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面对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动荡不安、世风日下的现状,孔子及其弟子在各国之间奔走,推行礼乐治国、大同社会的主张。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二:孔子和弟子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哪些人?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对孔子的态度、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一心救世,他栖栖遑遑的马车在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奔走扬尘,碰到的多是折断宝剑为锄篱,雄韬伟略耕田地的人。什么是“避世”,对天下心灰意冷、彻底绝望,归隐到田园中去、归隐到自己的内心中去,他们只救己不救世。隐士们说天下混乱无道所以避世归隐,可正是天下混乱无道,民不聊生才更需要有识之士去承担责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什么是“避人”,不妨说是择人,良禽择木而栖,他避开
仪封人
长沮 桀溺 接舆 丈人 晨门 知音、不解 尊重、敬佩
嘲讽 不屑 讽劝 奚落、避而不见 官员 隐士 隐士 狂人 隐者 平民
昏君,选择明君,他躲避道不同者不相为谋者,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孔子空有一腔救世热忱,无人赏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
道家无为而无求;儒家有为而无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刍狗可解释为不当回事)
上如高标,民如野鹿(虽高但不尊崇、不尚贤、不用能人)。儒家则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问题三:讨论
“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种精神你更倾向哪一种?
明确:是一种勇于担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坚持捍卫真理的执着追求;也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勇敢抗争精神。
思考:此时、此地、此身,作为即将成为时代主力军的你们你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意义?
明确: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执着追求并执着而不辍。
结语:孔子所处时代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民不聊生,想要“兴灭国、继绝学、举逸民”的孔子面对河水中斑驳的双鬓,发出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长叹响彻古今。宋人曰:“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当天下无道,四面飓风,寒气刺骨之时,执着
的孔子担起社会的责任。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称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的坚定信念就是燃烧在希望之上的火焰,照亮中华大地千百年,我们要让这精神之火延续下去,薪火相传。让它在我们每个有识之士的滚烫的胸膛里熊熊燃烧。
作业: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呢?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为论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独立完成。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