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高山流水,志家国
所属栏目:高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安徽省高中音乐学科
现场课评比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教学内容】
音色 技法 《流水》 琴文化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初步了解古琴的基本音色和技法。
2.赏析《流水》,感受、体验乐曲的意境以及古琴的文化内涵。 艺术表现:
学生通过弹奏、模唱、对比、讨论等多种参与形式总结古琴基本音色和技法等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感受琴曲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和古琴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理解:
充分发挥音乐“以德树人”的教化功能,通过唱奏和赏析,使学生将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融入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琴曲《流水》的赏析 【教学难点】
古琴的基本音色和技法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它们和音乐意境表现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中学生对于古琴的认知甚少,有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很冷、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课堂需要适度的“动”。因此课前我选择用学生熟悉的乐器(古筝)、熟悉的乐曲《高
山流水》导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感知、试奏古琴,了解古琴的音色、技法,为后面的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探究,整个课堂气氛从“闹”到“静”,最后升华至古琴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收获快乐。 【教学策略】
体现以审美(聆听)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比较,参与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
本节课我将以“琴”为主线,根据识琴—奏琴—听琴—弦外之音四个环节,从培养兴趣入手,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最终收获快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受古风雅韵,加深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
聆听与感受,模仿与体验,比较与鉴别 拓展与合作,分析与实践。 【教学准备】
古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古筝弹奏《高山流水》的片段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伯牙演奏的乐器——古琴 揭示课题——走近古琴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熟悉的乐器(古筝)以及教师弹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感受体验 识琴:
简单介绍古琴的样式及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古琴的形制表现了古人的睿智,令人称奇的形制文化会更加激发学生对古琴深入探知的欲望。
奏琴:
1.简单介绍古琴的基本技法。
右手八法:劈、托、抹、挑、勾、剔、摘、打 左手四法:吟、揉、绰、注 2.在琴上感受体验古琴的基本技法。
3.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古琴上自主探究古琴的声音,由此导出古琴的音色:散、按、泛。
【设计意图】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以自制的古琴模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通过感受、体验、聆听、模唱、设问,让学生自然生成对古琴音色的认识。 听琴:
琴曲《流水》的分段欣赏 一.教师弹奏《流水》的第一主题
1.主要运用了哪种音色描绘了怎样的流水?
2.带给你怎样的内心感受?
3.用歌唱的形式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教唱这一音乐主题) 二.华彩乐段 设问:
1.表现滔滔江水、惊涛骇浪用哪种音色? 2.你们如何在琴上演绎滔滔江水、惊涛骇浪? 滚、拂技法的介绍
欣赏这一乐段(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三.乐曲的后一段落 欣赏这一乐段
设问:
1.这一段中你听到了古琴的哪些音色和技法? 2.带给你怎样的意境? 四.整体欣赏全曲 设问:
1.全曲是如何运用古琴的银色和技法来描写流水形态的发展变化的?
2.这首乐曲是写景、写情?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让学生再次体会古琴的音色和技法,以及它们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为《流水》的整体赏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展探究:(弦外之音)
1.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艺之首 上善若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2.减字谱--中国古代音乐史进入了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3.08奥运会、G20峰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古琴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古 琴深入探知的兴趣,从而热爱我国的统音乐文化, 总结:
古琴从来都是寂寞的存在,却从未失传,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琴、弹奏古琴。古琴以它中正、和平、善良、敦厚的精神使我们的心境从浮躁走向雅致;使我们的社会从喧嚣走向宁静。古琴用它独特
的魅力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知、了解古琴,并从此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今天我们走近古琴,来日我们走进古琴!
【板书设计】 文人情致
走近古琴 散 按 泛
《流水》 滚 拂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