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飘逸的南国风
所属栏目:高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莆田一中 李丽 课 时: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可以激发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是第二单元多彩民歌的五节《飘逸的南国风》,在本单元已经学习的《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之后,学生们对于民歌形成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民歌的类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进一步了解南方音乐的音乐特征以及作品特点,通过欣赏《对鸟》《弥渡山歌》等作品,了解南方音乐特征以及南北音乐的的差异,引导学生对我国民歌进一步产生兴趣,进而引发他们思考民歌的来源,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民歌的继承弘扬与创新。
民歌 也称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和自己演唱的歌曲,他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和加工,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方特征。
山 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
《弥渡山歌》:由引腔、中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称为“起 —— 平 —— 落”,
2
这种创作手法在南方音乐中常见。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审美和分析的能力,在第一单元的三节课之后,学生们对于民歌形成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方言等因素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民歌的创作特点,形成原因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安排,比如在网络,书本,杂志,报纸中搜集有南方音乐的音响或影视录像图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介绍,或者演唱。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音乐与地理、人文习惯等文化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民歌的感情。前期准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出他们较大的兴趣与热忱,并积极地参与,自主性的进行欣赏,培养他们对本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但是感受、体验本课中的作品表现的旋律特点和风格特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需要教师进行巧妙地分析与引导。
【教学目标】
1:聆听《对鸟》《弥渡山歌》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旋律特点,能分析出《弥渡山歌》的曲式、旋律特征以及创作手法以及演唱体验歌曲。
2、根据歌曲特点分析当地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生产生活与民歌的关系。 3、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进一步认识南北民歌的差异。 4、引发学生思考,民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继承与创新。 【教学难点】
了解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社会生产生活与民歌的联系。 【教学重点】
从《对鸟》《弥渡山歌》两首民歌的欣赏中,感受体验并探讨,总结出南方民歌的特征。让学生体验歌曲情绪,了解其旋律其风格特征及体裁形式,侧重情感、方法与技能的培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3分钟)
(一) 导入 霍尊《对鸟》。
仔细聆听
创设气氛,用学生喜
欢的流行歌曲,吸引
他们聆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25分钟) (一)、 《弥渡山歌》
(二)引入新课
问题:霍尊演唱的歌曲用的是什么方言?
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 答案:山歌的特征,这是一首浙江乐清山歌。
(三) 讲授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56个少数
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地域、生产、生活一语言不同的等特征,所以具有不同的民歌,(出示课件) 语言:楚声、吴声
学生答:听起来是江浙一带的。
学生答:我们大家在走进音乐教室时,感受到了悠扬、抒情的音乐旋律,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大且悠长,高亢。 答:语言差异
此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民歌方言的注意,旨在引导学生聆听。 对比法 启发式 讲解法 欣赏法
4
教师介绍:弥渡
1、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
东南部高原。这里北有云岭、怒山,南有哀牢山、无量山,相距不远还有洱海和大理石林。
2、马古道从这里穿境而过。“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十一日程”记载了当时马帮从弥渡南面去“开南”﹙今景东县﹚的路程 3、弥渡人自古善于用歌声娓娓叙事,叙事的旋律中又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往往烙着时代的印迹。
问题1:代表性歌曲《小河淌水》
山歌:即“山野之曲”,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首《弥渡山歌》就是属于独唱的歌曲。歌曲特点: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
课件《弥渡山歌》谱例
问题:引子、中段与结尾有什么特点?
答: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
彝、回、白等少数民族
弥渡是“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之乡”。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诞生地。
初步聆听《弥渡山歌》 慢-快-慢
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这里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通过聆听歌曲找出旋律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通过聆听:找出歌曲的旋律特点 起—平—落。(创作手法这
5
歌曲分析与体验 三、总结 四、拓展
(12分钟)
问题:聆听找出歌曲的节奏特点
问题:发现歌曲语言特点
教师引导演唱,情绪体验
教师引导:《弥渡山歌》编创
1、演唱方式编创
2、表演方式编创
3、歌曲节奏编
4、合唱版本聆听
(四)作品总结
风格特征:《弥渡山歌》和《小河
淌水》都是云南的民歌,结构短小 规整,歌词善用比兴,旋律婉转飘 逸,有山歌的风格。
短
课件:表格呈现南北音乐的不同特征对比
教师:回忆本单元学过的民歌
《刨洋芋》、《好王大娘钉缸》 1、对比与演唱
2、体验与思考
××× ××× ××× ××××
1、岩 yan 读(ai) 梁山伯bo读(be)
2、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
演唱与体验
回答:独唱、劳动的时候
唱、围着篝火边跳边唱等
聆听合唱版《弥渡山歌》
学生回答:歌词、节奏、旋律音调、表达方式、伴奏乐器等不同。
学生演唱《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
在南方音乐中常见)
感受歌曲山歌特点,悠扬、情绪欢快,吻合歌中节奏型。 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歌曲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多
种表现方式,理解歌曲的创新方式。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各地民歌进行总结: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在音
3、民歌来源于创新发展
结束语:民族传统的有机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匈】柯达伊
学生用小提琴创作演奏《刨洋芋》—发现 马思聪的《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原型。
演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改变节奏填充—发现《山不转水转》
聆听《when you bilieve》思考瑶族舞曲
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学生通过对比演唱与节奏变化发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渊源关系
学生理解民歌何去何从,该如何继承与创新。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民歌与其他创作歌曲或艺术歌曲相比较,更多的是民族调式和民族特征的体现,课堂上应该重点介绍不同的民族调式特征,地方语言及音乐特征,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比较着重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特别是旋律特征扥介绍,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这节课比较注重对比、体验与情感,感受与思考,通过今天的歌曲鉴赏,我们发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渊源关系,也由此引发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了兴趣;但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课容量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