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力的合成
所属栏目:高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5章第1节力的合成-福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鲁科版必修1第5章第1节力的合成-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1
力的合成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的真谛是“沟通”。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内化为自身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习,这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更有效,思维训练也更加深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本节课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先以学生集体参与的趣味小游戏“挑战极限”引入课题,再由改进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规则,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用具做小实验,学生在活动中既“看到”又“感受到”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最后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模型寻找二力合成范围,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定量实验,探究二力合成的运算法则。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体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主要探究过程。其中,围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难以得出的难点,引导学生从代数规律过渡到几何规律,并适当做辅助线帮助思考猜测,最终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若能有学生得出三角形定则,则收获更大!
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变化,那么合力如何变化。教师提供平行四边形模型,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索二力合成范围,体验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索的乐趣。最后将探究返回课程开始之时的小游戏——“挑战极限”,通过两根橡皮筋模拟该实验,不断增大两根橡皮筋的夹角,发现在合力不变的前提下,橡皮筋不断伸长,即分力变大,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变化的情况。
设计的创新点:
①改良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桌面上完成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性实验; 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找到最终的实验方案及二力合成的规律; ③用简单的橡皮筋寻找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提高实验可见度,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④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寻找二力合成范围,体验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共点力、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意识,并能逐渐由物理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或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相互作用观。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方案设计、评估;数据的记录、分析处理过程,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做物理实验、进行科学探索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二力合成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2.教学难点:两个量直接加减的记忆深入学生心中,如何扭转学生该观点,使学生顺利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 四、教学资源
带细绳的小荷包、吸盘、橡皮筋、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线、小刀、透明胶,铅笔、橡皮、三角板套件、 平行四边形模型、课件。 五、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一年级学生,刚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矢量,但是尚未接触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直接相加减的代数运算深入学生内心,因此,如何扭转学生观点,让学生理解矢量运算法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会作力的图示,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发现规律、理解规律。
六、教学策略
1、学生:合作式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完成二力合成规律的实验探究,并讨论交流,得到二力合成的规律及范围,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的运算法则。
2、教师: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学生活动的形式推进课堂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安排 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景 引发 兴趣2min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挑战极限”
1.桌面上有个小荷包,装的
是来自厦门的沙子以及美丽的贝壳,如果同学们能顺利
完成挑战,当礼物送给大家!
2.步骤一:双手各拿一根细绳,轻轻提起荷包。 3.步骤二:逐渐增大两根细绳的夹角,使其达到180°。
为何夹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绳子就断了呢?学完“力的合成”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每位同学均参与活动
1.双手各拿一根细绳,轻轻提起荷包。 2.逐渐增大两根细绳的夹角,争取使夹角达到180°。
资源:带两细绳小荷包 预设: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参与度应该很好,结果发现夹角大到一定程度时绳子就断了。
利用生活中的
物品--细线和荷包,进行趣味实验,让学生有“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
做实验”的意
识,知道物理来自生活,且能有趣地引入课题,并在学生心中
留下足够的悬
念。
(二) 认识 共点力 6min 教师展示图片
1.做引体向上的两种姿势; 2.壮观的斜拉桥; 3.国家体育馆鸟巢。
力的合成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了解共点力
1. 作用于同一点的几个力; 2. 作用线线相交的共点力 共点力:若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点,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二、体会物理思想
重物可以一个人提,也可以两个人提,作用效果相同,请问这体现什么物理思想? 教师举例—曹冲称象。
三、了解分力与合力
合力: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则这个力叫做那几
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 四、复习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情况,请问: 最简单的共点力是几个力? 同学们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①两个力同向,合力如何? ②两个力反向,合力如何? 如果像刚才两位同学一般,互成两个角度来拉某一个物体,怎么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呢?得到物理规律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1.观察并欣赏图片,思考教师设问。 2.学生观察并了解共点力的特征。 3.体会一个人提重物和两个人提重物中包含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
4.了解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等概念。
学生齐答:两个 学生齐答:
①两个力同向,直接相加,与二力方向相同 ②两个力反向,大的减小的,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学生回答:实验
斜拉桥、鸟巢等图片
现场资源预设:
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
学生应该可以轻松地掌
握。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力的合成的实际意义。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3.通过复习初
中知识,唤醒学生对于力的合成的深刻记忆——直接相加减。进而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力
互成角度呢?还是直接相加
减吗?如何研
究呢?由此引
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
4.让学生养成通过实验寻找物理规律的科学习惯。
3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安排
设计意图 (三)
实 验 探 究 : 互 成 角 度 的 二 力 合 成 规 则
24min
提出任务 , 讨论方案 12 min
动动手:利用桌上器材,得 到两个分力。
教师观察并总结学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做实验总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以4人为小组,讨论该实验需记录哪些数据,如何记录。
动动脑:以4人为小组,讨论实验所需要记录的数据以及记录数据的方式。
活动一:通过实验,得到两个分力,并作出图示; 教师:两分力有了,如果要找出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下一步实验该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探讨。 总结:应该根据等效替代的原理,由实验得到合力。 活动二:由实验得到合力,并作出合力的图示。
教师巡查教室并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与失误。 1.熟悉器材并得到两分力; 2.小组讨论所需记录的数据以及记录数据的方式方法。 3.学生至讲台阐述成果,不完整,则其他同学补充。 通过讨论提出:
1.需记录力的三要素。 2.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出,作用点即节点,方向可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活动一:通过实验,得到两个分力,并作出图示;
学生再次讨论并交流看法,引发冲突,最终达成一致看法——由实验得到合力。
活动二:根据等效替代的原理,由实验得到合力,并作出合力的图示。
器材:带橡皮筋的木板,两根弹簧测力计,白纸及透明胶,三角板套装,学生自备铅笔。
预设:提出实验方案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 1.带领学生认识器材 2.熟悉实验器材 3.根据合力与分力的定义提出实验方案 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好领路人的作用,带领学生进行探索。
学生在做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查,并指出学生中操作不当或者实验错误的地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设计逐层深入的问题及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动手时间,让学生讨论之后自行得到实验方案,在讨论以及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
寻找二力合成的规律 10 min
1.教师邀请4组同学们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实验成果。
2.二力合成到底满足什么规律呢?同学们,你们能找出合力与分力的规律吗?合力会不会等于两个力直接相加减呢?
3.不是直接相加减的代数规律,那会不会是几何规律呢?寻找几何规律经常作辅助线,同学们也可以试试下作辅助线。 教师巡视教室,纠正或者提示学生。寻找有找到规律的同学并展示。
4.合力与分力会不会恰好组成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呢?请同学们连上。教师投影同学实验成果。 5.请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利用三角板,做出真正的平行四边形,并连接对角线。
6.教师投影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并做总结: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同学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2.尝试寻找二力合成的规律,通过已有数据尝试寻找代数规律。 3.观察自己的实验图形,尝试寻找规律
4.观察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并寻找规律。 5.学生互相配合,以两个分力为邻边,用红笔画出真正的平行四边形,并与实验得到的情况进行对比。
6.共享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并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实验成果,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实现实验结果的信息共享。
预设: 1.二力合成的规律难以寻找,可以提醒学生从简单的关系入手,如是否等于两个力直接相加减,学生发现不是直接相加减的代数规律,提示学生是否是几何规律,可以通过做辅助线来寻找规律。
2.实验难免会有误差,教师应该告知学生。 3.处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发现规律是实验的重中之重,教师不可喧宾夺主,代替学生总结,而应引领学生,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
让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换实验结果,实现信息共享,懂得如何处理数据,并从纷繁的实验数据中寻找出规律,体验探索中的乐趣。
4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安排 设计意图
(四)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8min
两分力的大小不变
改变夹角
4min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 3N、4N,夹角为90°,
求其合力。
问题:如果夹角变了,合力怎么变化呢?
活动三:探索平行四边形
模型,回答问题 总结:
1、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范
围; 2、 指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其实是平行四
边形定则应用的特例。
预设:学生脱口而出,教师应追问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
活动三: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模型,尝试找出当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变化时,合力的变化。并得到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PPT展示例题
学生活动预设:
能够自己动手研究模型,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模型,并探索物理规律,体会动手的乐趣,同时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合力不变
改变夹角
两分力的变化 4min 揭秘:让我们回到课堂的开始,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绳子夹角大到一定程度就断了吗?让我们来模拟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实验。 利用两根橡皮筋,互成角度拉起荷包,使荷包静止在空中,并逐渐增加两根橡皮筋之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两根橡皮筋长度的变化。
教师PPT上展示原理图,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解释刚才同学为什么无法把荷包拉到水平吗? 讨论并回答该问题
观察实验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
1.夹角较小时橡皮筋较短,说明拉力小
2.
夹角增大时橡皮筋较长,说明拉力增大
对所给结论进行判断 PPT课件、实物展台、 两根橡皮筋
预设:橡皮筋的形变非常直观,学生可以直接看出分力大小的变化,对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着直观的认识。 教师应当配以受力分析图帮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
用生活中物品做实验,让学生有“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也能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完成物理实验。
(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2min 课堂小结:
力是矢量,其运算法则与同学们以往学习的质量、时间等标量的运算法则不同,它遵循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即合力,长度代表大小,夹角代表方向。其实,不仅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要是
矢量,其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我们以后将学习到的电场强度等,也都遵循该定则。
课后作业: 1、通过网络,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历程
2、矢量运算也可以用三角形定则,请同学们课后熟悉三角形定则。
3、思考如何求多个共点力(多于两个)的合力。 4、三个大小为2N、3N、4N的共点力,夹角可变,其合力范围为多大?
PPT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进行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平行四边定的发现历程,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让知识升华,使学生认识到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以后学习下伏笔。
5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2.5 力的合成
课前准备 准备好课件、实验器材 设置情景 提出课题 任务驱动教学 分组实验 寻找合力 讨论交流
寻找规律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互成角度拉小荷包
提出任务:
能把绳子拉到水平吗
提出课题
学生尝试
了解共点力 了解合力与分力 教师带领学生熟悉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给以适当提示,引导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寻找规律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规律
复习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进行分组实验 提出任务 两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变化,合力? 研究模型,
寻找规律
学生展示成果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