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

视频标签:部编版高中新教材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内容解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如各种数集、不等式的解集、点集等. 以此为基础,高中阶段系统安排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含义、关系与运算,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 教科书类比数的研究,采用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的研究路径,加强了对“如何研究一个对象”的指引.
   常用逻辑用语也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 教科书从初中学过的定义和定理出发,介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量词,并将它们相联系,加强了“如何严谨准确地进行数学表述”,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的思维和符号表述和研究数学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各个局部知识组织成整体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能够在现实情境或数学情境中,概括出数学对象的一般特征,并用集合语言予以表达;初步学会用三种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研究对象,并能进行转换;掌握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
(2)能够借助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数学表达中的作用.
(3)能够在本章的学习中,重点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2、目标解析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能在具体实例中,利用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概括出集合的含义;能通过类比实数的关系和运算,理解集合的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对于具体的集合运算问题,能利用集合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并能相互转化;
(2)能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说明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能判别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3)能举例描述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能准确区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概念与符号;能正确使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描述相关数学命题,并能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命题进行相互转化,会判断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能正确对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否定.
(4)能在现实情境或数学情境中,概括出数学对象的一般特征,并用集合语言与常用逻辑用语描述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内容和论证数学结论中的作用,提高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提升学生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学生不仅感到数学知识变难了,而且会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学习的感觉. 因此,初高中的过渡,一是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提高,二是学习心理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本章内容属于“预备知识”,定位是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在初中,学生接触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较为零散;在本章,学生首次系统学习表述数学内容的语言和工具——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它们具有符号化,抽象化、严谨化等特点,符号较多、形式化程度高,学生在初次接触时,难以体会到它们的作用,容易产生为什么要学的困惑. 同时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直观想象能力均较弱,不具有转化与划归、特殊与一般、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提升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直观想象能力,培养转化与划归、特殊与一般、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集合
(一)知识回顾
例1、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如果是集合,用恰当的方式表示它们.
(1)大于0小于6的所有整数;
(2)铜陵一中高一新生中高个子学生;   
(3)二次函数的所有函数值; 
(4)大于0小于6的所有实数.
问题1:判断例1中每一小题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例题中四个小题是否组成集合,教师根据学生答案追问.
追问:(1)你判断能否构成集合是依据集合中元素的哪一条特性?
(2)元素还有哪些特性?
(3)对于例题中的集合,除了自然语言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它们?
(4)结合同学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请说一下描述法的结构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确定性是集合概念中体现的元素特性之一,也说明了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并且这里大家也体会到了表达数学对象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实例,回顾集合的含义、元素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体会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表达数学对象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例2、集合,集合
(1)若集合,求实数m的取值构成的集合;
(2)若,求实数m的取值构成的集合;
(3)若,求实数m的取值构成的集合;
(4)若,求实数m的取值构成的集合.
问题2:(1)本题中涉及到集合的哪些基本运算?
(2)本题中涉及到集合间哪种基本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追问
追问:(1)题目中哪里涉及补运算?
(2)哪一个小题中涉及到了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数学例子,回顾集合的基本运算和集合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转化与划归的数学思想.
 
问题3:根据黑板上的磁贴,请搭建集合的知识框架图.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合作展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搭建知识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部分的知识.
 
问题4:例题2每一小题中如何求实数取值构成的集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第一小题请同学口述答案,第二小题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j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以及划归与转化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也会经常使用到.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先将题干条件转化为集合基本关系,再利用集合基本关系求解的做题方法,同时了解划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这三个数学思想.
 
问题5: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例题2中的第三、四小题.
师生活动:学生解题,教师进行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熟练划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这三个数学思想的应用,并且体会到补集的应用.
 
(二)知识拓展
问题6:学习集合知识时,我们多次使用到了“类比”这个推理方法,比如实数有大小关系和相等关系,类比得集合有哪两种关系?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得集合的哪种运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7:你能类比实数的减法运算给出集合的减法运算吗?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指出,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差集,记作(读作“A减B”)即 .
练习:若记号“*”表示两个实数a与b的算术平均的运算,即,类比实数加法对乘法分配律写出两边均含运算符号“*”和“+”,且对于任意3个实数a,b,c都成立的一个等式可以是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证明.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实数大小、相等关系类比得集合包含、相等关系,由实数加法运算类比得集合并运算,复习类比推理,通过问题7和练习,加深学生对类比推理的理解.
 
(三)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搭建集合这部分知识的框架图,一起学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别是转化与划归、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还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推理方法即类比推理.
【设计意图】
梳理、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课后作业:(1)课本34页复习参考题1中1,2,3,8,9
(2)阅读课本15页《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完成35页练习11
 
 
第二课时 常用逻辑用语
(一)知识回顾
例1:在下列各题中,判断是不是的充分条件.
(1)p: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q:两个三角形相似;
(2)p: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对应相等;  q:两个三角形全等;
(3)p:四边形是正方形;            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1:如何判断是不是的充分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判断方法,教师追问,
追问:(1)例题1中三道题是不是的充分条件?
(2)第二小题p推不出q,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追问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复习充分条件的概念,归纳判断充分条件的方法.再通过具体实例练习,熟练判断充分条件的方法.
 
问题2:对于例题1中三小题,我们先重点分析第一小题,第一小题等价于判断了哪个命题是真命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请同学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追问
追问:这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还是性质定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三角形相似的这个判定定理给出了三角形相似的一个充分条件,也可以认为用含有逻辑用语“充分条件”的语句表达了这个判定定理。事实上,数学中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的一个充分条件,那么也就可以用含有逻辑用语“充分条件”的语句表达判定定理.
 
练习:用含有逻辑用语“充分条件”的语句表达下列两个判定定理.
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1(1)再分析,进一步理解pq的充分条件就是“若,则”是真命题,同时引出充分条件和判定定理的关系.通过练习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例2:在下列各题中,判断是不是的必要条件.
(1)p: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q:两个三角形相似;
(2)p: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对应相等;    q:两个三角形全等;
(3)p:四边形是正方形;              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3:如何判断是不是的必要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追问
追问:(1)对于例题1中三个小题,是不是的必要条件?
(2)对于第三小题,不是的必要条件,请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复习必要条件的概念,归纳判断必要条件的方法.再通过具体实例练习,熟练判断必要条件的方法.
 
问题4:对于例题2中三个小题,我们先分析第一和第二小题,这两题相当于判断了哪两个命题是真命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追问
追问: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相似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还是性质定理?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初中知识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三角形相似性质定理给出了三角形相似的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三边对应不成比例,三角形一定不相似;要想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必须成立.也可以认为用含有逻辑用语“必要条件”的语句表达了该性质定理.数学中每一个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含有逻辑用语“必要条件”的语句表达性质定理.
 
练习:用含有逻辑用语“必要条件”的语句表达下列两个性质定理.
①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②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2(1)(2)再分析,进一步理解pq的必要条件就是“若,则”是真命题,同时引出必要条件和性质定理的关系.通过练习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问题5:综合例题1和例题2,三小题中的什么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集体回答.
教师指出,三角形相似的充要条件实际上就是给出了三角形相似的等价定义.
【设计意图】
强调充要条件和数学定义的关系,明确判断“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和“必要不充分条件”时可将问题分成两步判断.
 
问题6:对于例题中第三小题,判断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相当于判断了        
哪两个命题的真假性?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追问:(1)能不能用含有量词的命题来解释.
(2)“所有的”“有一些”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量词?
(3)含有“所有的”“有一些”的命题属于哪种类型的命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练习1:将下列定理表示成含有量词的命题:
① 勾股定理;     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含有量词的命题可以用来表达数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常用逻辑用语在数学表达中的作用.
 
问题7:对于以上四个含有量词的命题,你会写出它们的否定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追问
追问:(1)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什么类型的命题?
(2)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什么类型的命题?
(3)命题和它的否定真假性有什么联系?
师生活动:学生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以及原命题和它的否定的真假性的关系.
 
问题8:结合黑板上的词条,请同学们搭建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图.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请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搭建知识框架图,再一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的内容.
 
(二)知识拓展
问题9:在新课中,我们用了这样一个引例,得出“我生活在铜陵”是“我生活在安徽”的充分条件,结合地图,你还能找到“我生活在安徽”的充分条件吗?
“我生活在____”是“我生活在安徽”的充分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追问.
追问:(1)填在空格上的城市在地图上所对应的区域与安徽
这个区域有什么关系?
(2)这种关系与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哪一种图形类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练习2:用“”,“”,“”填空:
(1)_______是________的充分条件  (2)_______是________的必要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9和练习,引导学生关注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和集合包含关系、相等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新的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方法
 
集合法总结:集合
(1)若,则pq的______条件;
(2)若,则pq的______条件;
(3)若,则pq的______条件;
(4)若p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_________;
(5)若p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_________;
(6)若p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则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也可以用集合法.
【设计意图】
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基本关系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问题10:将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汇总到表格中.

pq的充分条件,q是的p必要条件 pq
充分不必要条件
pq
必要不充分条件
p是的q
充要条件
pq
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p,则q”真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三)知识巩固应用
练习3 :下列各题中判断pq的什么条件(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
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
(1)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2)    
(3)p: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q:三角形是等比三角形
(4)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可追问.
追问:能否用含有量词的命题解释.
【设计意图】
一是熟练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各种方法,学会针对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二是熟练用含有量词的命题表达数学内容.
 
练习4 :记集合
(1)“”是真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是假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请同学先说做题方法,再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先将条件转化成集合的基本关系,在利用集合的基本关系解题这种做题方法,同时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习的转化与划归、数形结合这两种数学思想.
 
(四)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有哪些?
(2)这两节小结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三种数学思想以及哪种推理方法?
【设计意图】
梳理、总结、归纳提炼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布置作业:(1)课本34页复习参考题1中4,6,7
(2)阅读课本24页《几何命题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五)目标检测设计
1、用集合表示平面内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设平面内有,且表示平面内的动点,指出属于集合的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
第1,2小题考查学生对集合的含义以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3、设集合,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是否会将题干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再利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解题.
4、若记号“*”表示两个实数a与b的算术平均的运算,即,两边均含运算符号“*”和“+”,且对于任意3个实数a,b,c都成立的一个等式可以是_____
【设计意图】
将课堂中的练习做了变式,考查学生是否会进行类比推理.
5、下列各题中,判断pq的什么条件(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
 (1)p:q:
 (2)p: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q:菱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是否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6、根据下述事实,分别写出含有量词的全称量词命题或存在量词命题:
(1)
         
(3)如图,在中,分别为边上的高,则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是否会用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表达数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课题
知识框架图
PPT 例题(学生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这两节课是单元小结课,在学生已经完成本单元内容学习之后,所以这两节课的定位是复习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第一课时主要针对集合内容的小结,搭建了知识框架图,重点强调转化与划归、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类比推理.第二课时针对常用逻辑用语内容小结,搭建知识框架图,归纳总结了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方法,重点是学习如何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内容.从课堂上学生反应看,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回答课堂问题.整节课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断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的亮点是类比推理的再学习,通过回顾类比实数得到集合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加深学生对类比推理的理解,并可以正确使用类比推理。第二课时的两点是借助地图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与集合的基本关系练习起来,直观易懂。两个课时中都设计了搭建知识框架图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部编版高中新教材”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所属分类为“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部编版高中新教材优质课比赛(省赛)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