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地球的圈层结构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_湖北省 - 黄冈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
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3、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动画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预期效果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谈天”是为了“说地”,我们在前面的“谈天”已知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俗话说“天有万丈高,地有十八层”„„你
认为我们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从民间谚语进入
学习情景,引起
学生思考和求证
欲望,激发学习
热情。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我们常说“上天入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
异,载人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
废除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最先进的钻
探技术也不过到达地下12千米,所以对于我们脚
下6371千米半径的地球,却至今是“入地无门”。那我们能否通过其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呢?
各组抢答 通过抢答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
通过动画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 观看动画并回
忆生活实例完
成【自主探究】
用通俗易懂的方
法让学生理解地
震波的特点,为
后面学习地球内
部圈层结构做好
知识铺垫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既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和速度不同,那么
我们就可以通过横波和纵波在地下的速度变化来
判断地下物质组成及特征。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导
学案上的【课堂探究】(六组学生每组一个问题)
分两大组讨论,组长根据任务可将组内分成小组,由组员推举一名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并按要求在黑板上作图 培养学生阅读归
纳能力,读图、
析图、作图能力,
实际应用能力和
合作能力
课堂 小结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
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地表世界的“精彩”我们留待下次课再一起探索。
巩固知识,并
引起学生的共
鸣
梳理本节主要
知识点,并为下
节内容作准备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 横波 2、地震波在地下发生突变的面---不连续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过关】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一课时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与地震波的关系;
2、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
2、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培养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预习指导:
1、重 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征;
2、难 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征。
3、注意事项:注意地壳与岩石圈的差别
三、学习策略:
1、收集信息渠道: 教材、地图册、学案资料
2、解决问题方法: 图表阅读与运用、对比法
四、预习体会:
钻探技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四川,首要用途是找水喝,其次作用是找盐吃。堪称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DS鄄DP)。它与“人类登月计划”被誉为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两大壮举。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实施了庞大的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其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为当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深部实验室。“地球”号在2010年7月正式交付给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旗下的“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从2011年3月16日开始,它将进行多次海上试航,之后,它将驶往距离名古屋海岸20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这里水深2500米,从海底算起地壳深约5000米,是地壳相对较薄的地方,也是人类深入地幔的最佳通道。据专家预测,从这里钻透地壳到达地幔,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的钻探费用又将高达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7亿元)。“地球”号是专门为一支有多年经验的科研探险队建造的,科学家希望通过它能对地幔有更多了解,弄明白为什么通常平稳运动的构造板块会突然锁定,引发地震和海啸。
温泉(hot spring)是泉水的一种,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地震波: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可见,地震并非一无是处。地球内部圈层研究者就亲切地称地震为“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盏明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知识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 纵波 | 横波 | ||
别称 | P波(Primary wave) | S波(Secondary Wave ) | ||
概念 |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 ||
传播状况 | 速度 | 快慢 | 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 慢 |
原因 |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固体的弹性最大,气体的弹性最小 |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 ||
介质 |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 ||
共性 |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
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
深度 | 在地下33千米处 | 在地下2900千米处 |
发现 | 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发现 |
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 古登堡最早发现 |
地震波速度变化 (即波速不连续的表现)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
界面意义 |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两者物理状态有差异;都是固体 |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外核为液态 |
项目 | 内容 |
位置和界面 |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地球表面 |
厚度 | 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5千米,大洋部分平均厚度7千米 |
组成和状态 | 岩石;固态 |
项目 | 内容 |
位置和界面 |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
深度和厚度 | 地下17千米至2900千米之间;厚度约为2800千米 |
分层 | 以1000千米处的界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组成和状态 | 铁美的硅酸盐类;固态 |
软流层 | 位于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项目 | 内容 |
位置和界面 | 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内层 |
深度和厚度 | 地下2900千米至地心(6370千米);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 |
分层 | 以5150千米处的界面为界,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
组成和状态 | 成分以铁镍为主,外核为液态(或接近液态的熔融态),内核为固态 |
其他特点 |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
不连续面 | ||
位置(深度) | ||
名称来源 | ||
地震波速度变化 | ||
界面意义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