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逢入京使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河北省 - 唐山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本诗写于诗人远涉边塞途中。回望故乡,思乡之情正浓,忽逢入京使者,无奈没有纸笔,便传语拖带平安。这首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不加雕琢却感人至深。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爱诗歌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本节课以“读”为线,教以赏析诗词的方法,并拓展大量诗词。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品味文字,在读中体悟情感,在读中丰厚底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运用“品析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
3、积累相关诗词,感受古典诗词魅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品析关键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品析关键词”法, 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要求学生提前积累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梦回唐朝 唐诗赛会
师:唐代是一个诗歌的盛世,在这里孕育了大批杰出的诗人,诞生了无数精彩的诗篇。你能说出一个诗人的名字并背诵他的两句诗吗?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师:在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两度出塞,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他就是岑参。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逢入京使》。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诗人,背诵诗词,拓展学生的诗词积累,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并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感受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
2、学生代表朗读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诗入路逢入京使者,托其为家人捎去平安。)诗人去往何处?你能不能根据诗中词句推测一下。
学生根据诗中词句推想。(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可以看出诗人离开故乡,向西远行。)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意,初步体会情感。
三、结合背景,理解情感
唐天宝八载,诗人离开长安,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于是他告别了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下面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首诗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便于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品析词语,体会情感
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诗人是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下面,让我们透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深入体会情感的方法:“品析关键词法”。
课件出示:
“品析关键词”
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展开联想,或反复品析,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理解诗人情感。
1、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师:“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泪水不断涌出,衣袖都沾湿了,“泪不干”泪水怎么也擦不干。说明诗人内心因思乡而异常悲伤。)
师:老师想到一个含有“龙钟”的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老态龙钟)。“龙钟”的意思是什么?(行动不便,苍老的样子)
这两个“龙钟”的意思是不同的。诗人泪水奔涌,擦也擦不干。这当然带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足见其内心的思乡之痛。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品析关键词”的方法,来赏析其他的句子。 出示要求:
运用圈点批注法,圈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在旁边批注你的理解。 2、学生进行圈点批注 3、学生展示交流
预设:
①“故园东望路漫漫” 预设:“东望”这个词是诗人的动作描写,写出诗人回头遥望故乡,说明他心中一直思念着故乡。
“漫漫”这个叠词,给人一种渺远的感觉,表明诗人此时已经远离故园,路途遥远,也说明离家的时间很长,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师补充:
长安距离安西有多远呢?长安是陕西省会西安的古称,安西在河西走廊西端,就是现在的甘肃泉州。长安距离安西一千六百多公里,骑马大概走两三个月的时间。一路上大漠莽莽,风餐露宿,思念亲人和故乡自然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空间的距离越远,离家的愁绪越浓。 ②“马上相逢无纸笔”
“无纸笔”表明诗人想写一封家书,托入京的使者带给家人,可见他对亲人
的思念。但征途之中,没有纸笔,因此心生无奈和遗憾。
教师补充:“家书”是古代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古代交通不便,往往靠一封家书传递思念。你知道哪些与家书有关的诗句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张籍)
③“凭君传语报平安”
“传语”写出诗人行色匆匆,没有纸笔,只得托使者传一句平安口信。“报平安”,诗人心中其实有千言万语:旅途的艰辛,对亲人的思念……但只向家人报一声平安,唯恐家人担心。
教师补充:遥远的旅途,恶劣的环境,家人最担心的就是旅人的平安,诗人知家人所想,不愿家人担心,这一声平安中包含着多少对家人的爱和思念啊!
本环节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关键词”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深情诵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咀嚼文字,品析关键词是诗词赏析的主要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这种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用这种方法,深入理解文字,体会文字蕴含的深厚意蕴和丰富情感。 五、想象画面,走近诗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走进那漫漫塞外路,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当时的情景用文字描绘出来。
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写完后展示。
诗人回望归路,泪湿衣袖,军旅匆匆,传报平安,这都是很平常的细节,正如沈德潜所说:“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这首诗所写的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很平常的感情,为什么却能成为千古绝唱呢?因为感情异常真挚,真挚的感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以情动人。
[设计意图]诗是有画面感的,通过想象画面,使学生走近诗人,深入理解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六、比较阅读,深入理解
在漫漫征途中,诗人不仅写下了《逢入京使》,还写下了其他的诗,我们来欣赏这首《碛中作》,“碛”是沙漠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讨论探究:
运用品析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并从写法和情感上与《逢入京使》进行比较。
预设:
①“走马西来欲到天”中“欲到天”,几乎到了天边,用夸张的手法,说明离家很远,思乡之情越发浓厚,这和“故园东望路漫漫”表现的手法相同。
②“辞家见月两回圆”中“两回圆”说明诗人离家已近两个月,离家的时间越长,思乡之情越深。而且月本身就能令人产生思乡之感,月圆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身在异乡,月圆人不圆,思乡之情越发浓烈。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中“何处宿”“绝人烟”写出没有人烟,没有投宿的地方,说明诗人旅途的艰辛,这更令诗人想起家的温暖。
教师补充: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走马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教师启发:诗人去往边塞的旅途如此艰辛,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够感受到他的悲伤吗?
“平沙万里”写出了大漠无际无涯的景象,景色境界阔大,悲壮苍凉,没有悲哀的感觉,显示出诗人的豁达与豪情。这首诗中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也有一种开阔豪迈的情怀。
补充介绍: 诗人曾说:“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他认为真正的英雄就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也写于诗人第一次出塞,和这两首诗时间相同。诗人离家出塞,心中是怀着一腔抱负的,是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岑参曾两度出塞,写下了很多精彩的边塞诗,其中大多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著名的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严寒的塞外感到一种春天般的温暖,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豪迈啊!
本环节小结:这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亲人、对故园的思念,但基调并不消极、低沉。正如李攀龙曾说:久旅远行,哀而不伤,这正是岑参诗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碛中作》,运用所学的“品析关键词”法独立鉴赏这首诗,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极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诗人形象。 七、诗词链接,走进思乡诗
古人远离家乡,或求学游历,或外出做官,思乡便成为游子心中永远剪不断的情结,成为他们笔下永远写不完的诗篇。你知道哪些思乡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拓展诗词,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加深对思乡诗的理解。 八、仿写练习,感受乡情
思乡就是马上相逢无纸笔时一声平安的传语,思乡就是万里平沙绝人烟的夜晚对月的凝望……
在你的心中,思乡是什么呢?请仿照示例写出你的感受。 本环节小结:正如席慕蓉所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让我们不忘乡情,记住乡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思乡这种情感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搜集整理岑参的边塞诗,并写一写“我眼中的岑参”。
[设计意图]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诗词阅读量,全面深入理解诗人形象。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