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记承天寺夜游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记承天寺夜游》北京市优课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记承天寺夜游》北京市优课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文言文,文章短小洗练,清新隽永,情景交融。所谓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读入境,进而在入境的前提下品析景色的澄澈和幽静,最后由景及情,拓展提升,领悟苏轼旷达、豪迈的人格之美。总之,实现入境——赏景——品情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当中,从意境美到人格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在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多赏析、多感悟、多交流,在合作探究中达成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为此,每次交流之前预留两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时间,力求每个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让所有的学生都是课堂参与者而非聆听者。
(3)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之下的学习方法,它真正的实现了“先学后教”。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内容教给学生去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对文章的词句、内容、译文进行自主学习并对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思想等进行自主拓展阅读和探究。
(4)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记承天寺夜游》是古典文学中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既是优美的小品文也是充满诗意的水墨画,因此,对于本文的研读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而对于文中优美景色的分析,对于作者旷达情感的体悟就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建构的培养,尤其是穿插的说文解字的讲解更是一种对古文字的追根溯源。总之,要让语文核心素养贯穿整堂课。
(5)北京市“新考试说明”中提出了五个“考出来”的命题指导思想,其中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依据此内容,在本节课中授课的过程中关注到汉字的追根溯源,关注到学生对于苏轼人格魅力的探讨和
1
对于画面感的鉴赏,力求让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涵养学生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文章仅84个字, 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月色如水,天地一色,创造了清明淡雅,空灵静谧的境界。末尾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两位漫步月夜之下的友人,闲散无拘,豁达淡泊的心境跃然纸上。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描绘自然山水的文言文,其中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文章都是以写景为主来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神奇与壮丽,文章中的情感比较单纯。而《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比较复杂。此外,《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学色彩更浓,对于贯彻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上了一个台阶。 它丰富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既是对前面单纯写景文章的提升,也是对下面第六单元中诸子散文中领悟古人智慧与胸襟的引领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已基本适应了通过反复诵读及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对于如何通过文章的重点词句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苏东坡,被称为天纵之才,他的一生升沉起伏波澜壮阔,文韬武略兼备,思想纵横于儒、释、道。以初二学生有限的知识面,有限的阅历,是很难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因此,我在设计该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苏轼,有精力的学生可以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然后课上再补充一定数量的关于苏轼生平经历的资料来引领学生。讲解本文时,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和设问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进而提高学生审美品味,并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启示。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1. 学习前置法2. 启发点拨法3. 诵读感悟法 学法:主要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课前预习
1.查找关于苏轼生平、思想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三遍,并疏通文意。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能够疏通文意,掌握文章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3.赏析文中写景句,感知写景方法。
4.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与检测的方式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 2. 通过反复朗读赏析文中月色之美,品味作者情感。 3.通过教师创设情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赏析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感悟作者传递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学习目标
看屏幕
齐读学习目标 直接导入简洁明了,省去拖沓。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导学、导教、导测量
前置检测
【出示幻灯片】
1. 前置检测字、词: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盖竹柏影 盖竹柏影 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 2.前置检测译文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预设:
学生把“户”理解成为“窗户” 解决办法:
进行汉字的追根溯源。首先,板书“门”、“户”的古体字,并进行解释,以说文解字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户”作为门的含义;其次,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等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巩固理解。
1分钟独立思考, 遇到问题可以轻
声请教
2分钟后师友展示
一生通译课文,其
他人补充质疑
参照译文修改错
误,并反复读一读
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置环节,通过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可以清晰的呈现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确保“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能自主学会的不教”提高课堂效率
本环节设计旨在落实目标1
说文解字对于“门”“户”的解释旨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进行古文字的追根溯源
朗读入境
过渡:现在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重回
那次月夜出游,带上一点古文的韵味,齐读一遍。
1. 简单点评学生的齐读
过渡:在老师去掉标点的情况下,不仅
首次齐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本环节设计中首先做了针
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正音、断句、读出韵味,为下一步体会文本,品味语言,领悟情怀,
4
读得很流畅,而且颇有古文的韵味。但苏轼曾说“山川会有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开花结果,是原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结果。如果只有写作的欲望,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悟,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想必苏轼一定饱含丰盈而复杂的情感,我们能再读出一点情感的变化吗?
2.从学生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悟夜游承天寺的情感变化。
依据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独立二次展示朗读
找学生点评同学
的朗读,并说说听出了什么情感。
做好铺垫。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要求,通过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能够为本文的学习创造情境,以读入境,为下文感受写景
句子的美妙之处做好情感的铺垫。 名家点评
过渡:学者梁衡曾说“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这样两轴精品:一轴是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轴是宋朝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它虽是文字的灵动,更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它如诗似画,哪一句有强烈的画面感,让你沉醉其中呢? 【出示幻灯片】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这样两轴
精品: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宋苏
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 ——梁衡 问题预设: ①选取画面过于集中
②语言描述用词不准确,描绘不生动 解决办法:
①从描写性的动词、形容词如“欣然”、“亦未寝”等引导学生从全篇范围内进行个性描述
依据文本描述喜欢的画面
通过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过渡,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对于该篇的评价,了解文章在学术界的地位。这一设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提前把学生领入了一个欣赏的意境。
学生对于画面感的描述,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
②引导其余同学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词语进行更换,描写进行补充。集思广益,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使之更为恰当。
研读共品
(一)
过渡:你们描绘的画面真是如诗似画,而千百年来,被人们赞誉为“不着一月字,却尽得风流”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你读完这句话的感受。 【出示幻灯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你读完这句话的感受。 问题预设:
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
“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
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
纵横。”
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解决方法:
①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教师小结:苏轼的笔下从不缺少月的影
赏析写景句子的美感
这一环节是本文的重点,这里运用名师余映潮的变体阅读法,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小品文,渗透知识性与艺术性。想象是摸不着的东西,但可以引导、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即扣词展开、调动感官,让想象合情、丰富。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写景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突破了目标中的“赏析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并获得写景的一些方法。
本环节设计旨在落实目标2 子,有时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缱绻情深,有时是“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的调皮羞涩,但从没有像今晚这样如梦似幻。“水草”的摇曳能有多大的摆动呢,但正是这些许的摇荡也逃不过我的眼睛,因为这水,不,是这月色太静谧、澄澈了。你看真真让人水月不分,虚实难辨了。
教师小结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月景之美
研读共品
(二)
过渡:今夜的月别有韵味,今夜的情亦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笔锋一转,宕开两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闲人”呢?
预设:(闲人、自得、自嘲、自由、有
限、欢欣、随心所欲、富有情趣、豁达、
乐观、空明……) 【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闲人”?
结合苏轼的作品、生平以及写作背
景谈对“闲人”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
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 “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在设计时力求着眼于课文中的大问题安排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 ,尊重多元解读,从而解决本节课难点。
本环节设计旨在落实目标3
资料补充
【出示幻灯片】
21岁高中进士: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被贬惠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被贬琼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依据老师的讲解一起有感情齐读出示的拓展的苏
轼诗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那份旷达
出示背景资料以及苏轼相关经历和诗句丰富加深学生对苏轼的认知,进一步理解苏轼的豁达乐观,
感悟他的旷达情怀。增强课堂厚度和深度。解决难点,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
作岭南人”
被贬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总结:这就是苏轼,他不着一月字,却尽显月之风流,这是他作文的本领,但老师更欣赏他做人的本事。你现在觉得东坡居士很雅致,但它曾经就是一片蛮荒之地,为果腹,不得不辍笔耕田,你现在觉得东坡饼美味可口,其实就是半夜腹中空空,一碗剩面条,煮糊之后的
不得以而为之。他吟诗作画、烹食煮茶,从不缺少诗情画意。人生漫漫,不能尽如人意,如果有一天生活给予你困难和磨难,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不要把生活活成它本来的样子,而是不管生活如何,都要把它活成你想要的样子,让我们带着这份豁达与豪迈,捧起书,元丰六年……
再读文本,以读促情,将文章分析出来的情感读出来
语文课要引入活水,激发活力,要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延伸到课外,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因此,教师在总结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古文能够化为今用,重在让学生领悟和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不断自我调节,最终旷达舒适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总结收束,教师用有深度的语言总结提升课堂。
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2.假如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
么?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拓展阅读 完成练笔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两项作业旨在告诉孩子们在语文课外应该做的便是读和写。阅读意图同上;练笔作业给予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感悟生活的能力。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8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 澄澈 作文 本领 描写美
人 旷达 做人 本事 人格美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师层面:
评价方式一:语言评价
课堂上老师从学生朗读理解、交流体会中,对学生准确或较准确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肯定,并对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分析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再思考、再展示。 评价方式二:作业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进一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层面:
朗读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相促进。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课在设计时,安排学习前置,让学生在课下自主疏通文意,掌握内容,为课上分析文章节省了一定时间。课堂上以读入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赏析和品味,并辅以资料补充,引领学生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正加入到理解、感悟的学习活动中来。
此外,本节课中的大问题设计明显,以问题为引领,集中赏析了月色之美,品悟了人格魅力,着手解决了本文得两大重点。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名人点评苏轼语言、苏轼自评等,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也增添了语文课堂的文学魅力,教师过渡语自然而流畅,引导学生以两个大问题为驱动,运用合作模式促进学习。
最后,无论是说文解字的穿插,还是问题预设的开放性,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培养其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总之本课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思路,改变了传统的小步子、串问串讲的方式,主要着眼于课文中的大问题安排学生的活动,通过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