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相交线与平行线,测试试卷,讲评课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测试试卷讲评课-江西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测试试卷讲评课-江西省 - 南昌
用试题和数据反思《相交线与平行线》学习方法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期中试卷讲评课
教学目的:通过对期中试卷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知识的考法、考点、能力要求、
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自我纠错的过程,建立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系统。形成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对教材内容和考察方法间的观察与联系的思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主人翁态度
教学过程:
师:陈安之是近期网络的风云人物,他做过一次“作行业第一”的演讲,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起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论述他对成功的观点。请同学们从这句话里提取一下关键词?
生:分析、反省
师:板书(分析 反省)
引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期中考试形成性试卷”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试题进行分析,用试题和数据反思《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用教材分析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 一、本章知识分析
章节
课时 知识点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
邻补角、对顶角定义、性质(理解概念,掌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5.1.2垂线
垂直的定义、推理的形式、垂线的性质(性质一:存在性和唯一性;性质二:垂线段最短)(理解概念,掌握画图)
5.1.3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
内角
一条直线
与二条直
线分别相
交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定义
观察与猜想 看图时的错觉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概念(用“不相交”的否定形式来定义)、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及推论
5.2.2平行线的
判定
转化的思想方法、简单的推理要求 三种判定方法(教科书把方法1作为扩大了的公理,对方法2、3做“简单推理”要求)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作为例题出现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
性质 通过测量探究性质1 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承认性质1,推导性质2、3)
5.3.2命题、定理、证明 初步了解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命题的真假(正确与否)、定理、证明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
用 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几何画板软件 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关系;探索垂线段的性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观察、探究、思考、归纳、应用(画图) 数学活动
活动1 你知道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活动2 设计美丽的图案
附:《课程标准》规定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学习要求(不给学生,老师自察用)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师: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本章知识点的考察可能从哪些方面出发?我们通过试题来反思我们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预设中,希望学生发现试题的考察可能是概念、推理、转化方面的考察,考察的形式可能是作图、性质、综合、从作图、计算、推理方面进行)
我们发现你认为哪些概念比较重要呢?我们做单元测试题时可能每个知识点都会涉及,那么再过一段时间后的期中考试可能只考察什么呢?期末考试时又怎么考呢?三年后的中考又怎么考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核心素养,学习数学的目的)
二、从数据看学习方法 设计思路:按通过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展示相关习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分高低的原因,从而发现能力与得分、数学学习方法与得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以促进后期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具体操作中,按期中试卷中各题的得分率不同,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题组一:P﹥0.8(基本概念或常见模型,此类题通过练习可基本得分,大家掌握较好。如试卷中的题6、8)
题组二:P≈0.65(中档题,也是需要提高的题目。题型常见为作图、计算和证明。如试卷中的题18、10、19)
题组三:P≈0.59(学生学习能力或学习方法的分水岭,如试卷中的题13,即题6的拓展思维,也可以认为是模型的逆向思维)
题组四:P﹤0.35(优生的区分标志,多半是从具体到抽象或者是模型的迭加或者是变式的运用,属于考察能力的问题。如试卷中的题21、22)
具体题目与阅卷数据如下: 题组一:P﹥0.8
6.如图,AB∥CD,∠1=30°,∠2=90°,则∠3的度数是( ) A.30° B.45° C.50° D.60°
选项 A B C D 人数 34
56
52
1007
百分比
2.95% 4.86% 4.51% 87.41%
难度 区分度 均分 空白 0.87
0.27
2.62
3
8.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时,a∥b B.当∠1+∠2=90°时,a∥b
C.当a∥b时,∠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D.当a∥b时,∠1+∠2=180°
选项 A B C D 人数 59
49
55
987
百分比
5.12% 4.25% 4.77% 85.68%
难度
区分度
均分
空白 0.86 0.41 2.57 1
题组二:P≈0.65(其中题18为画图,题10计算,题19证明)
18.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个单位长度,我们把每个小正
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请分别仅用一把无刻度的直尺画图. (1)在图1中,过点A画AB的垂线AD;
(2)在图2中,过点C画AB的平行线CE;
(3)在图3中,以点B为顶角,BA为一边,画∠ABF=135°.
图1 图2 图3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6.0
4.02
0.67
0.45
1.68
10.如图,直线l1∥l2,一块含45°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若∠1=30°,则∠2的度数是 .
19.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把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使点 B落在AD边上的点B′处,AE是折痕. (1)试判断B′E与DC的位置关系; (2)若∠C=130°,求∠AEB的度数.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8.0
5.14
0.64
0.75
3.07
3.若∠A和∠B是两条平行线中的同旁内角,且∠A比∠B的2倍少30°,
则∠B的度数是( ) A.30° B.110° C.70° D.30°或70°
选项
A
B
C
D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3.0 1.95 0.65 0.70 1.43
人数 52 117 711 260
百分比 4.51% 10.16% 61.72% 22.57% 难度 区分度 均分 空白 0.62
0.38
1.85
10
题组三:P≈0.59(好差生的试金石。真正识别模型)
13.若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C、D三点拐弯后与原来流向相同, 如图,当∠ABC=120°,∠BCD=80°时,则∠CDE的度数是 .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3.0
1.78
0.59
0.80
1.47
题组四:P﹤0.35
21.已知AB∥CD,AD与BC相交于点M,BE平分∠ABC,DE平分∠ADC. (1)如图1,当∠ABC=50°,∠ADC=60°时,求∠E的度数; (2)如图2,当AD⊥BC时,求∠E的度数;
(3)当∠AMB=时,直接写出∠E的度数(用含的式子表示).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8.0
2.44
0.31
0.62
2.55
22.已知O为直线AB上的一点,∠COE=90°,射线OF平分∠AOE. (1)在图1中,当∠COF=36°时,则∠BOE= ;当∠COF=m°时,则
∠BOE= ;以此判断∠COF和∠BO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2的位置,试问(1)中∠COF和∠BOE之间 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你加以证明;若发生变化, 请你说明理由;
(3)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3的位置,继续探究∠COF和∠BOE之间的 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满分 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10.0 2.24 0.22
0.48
2.62
图1 图2 图3
三、看三年后知识的考试形态
设计思路:取2017年江西省中考试题中的所有《相交线与平行线》试题,师生共同分析三年后知识的考察方法,理解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要留下来的知识、方法。
四、归纳总结
回看《相交线与平行线》,你觉得本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在知识与得分之间转换,你有新的心得吗?
五、作业布置
请你从2016-2017学年度南昌市期中形成性试题中找出《相交线与平行线》试题,做一做,并想一想,总结提炼本章的学习方法。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南昌市期中形成性测试卷
七年级(初一)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P(-1,x2+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的立方根是( )
A.1 B.0 C.-1 D.1
3.若∠A和∠B是两条平行线中的同旁内角,且∠A比∠B的2倍少30°,则∠B的度数是( )
A.30° B.110° C.70° D.30°或70°
4.与左图中的三角形相比,右图中的三角形发生的变化是( )
A.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 B.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
C.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
5. 若| x |=3,y是4的算术平方根,且|y-x|=x-y,则x+y的值是( )
A.5 B.-5 C.1 D.-1
6.如图,AB∥CD,∠1=30°,∠2=90°,则∠3的度数是( )
A.30° B.45° C.50° D.60°
7.若点P1(x1,y1),P2(x2,y2),当P1P2=|x2-x1|时,则P1,P2的位置是( )
A.P1,P2必在x轴上 B.P1P2 ∥x轴或在x轴上
C.P1,P2必在y轴上 D.P1P2 ∥y轴或在y轴上
8.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1∠2时,a∥b B.当∠1+∠2=90°时,a∥b
C.当a∥b时,∠1∠2 D.当a∥b时,∠1+∠2=18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9.若x的平方根是,则的值是 .
10.如图,直线l1∥l2,一块含45°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若∠1=30°,
则∠2的度数是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3,0)、点B(0,-2),点O为坐标原点,
则△AOB的面积是 .
12.若点C(-3,y)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D(x,1),则xy的值是 .
13.若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C、D三点拐弯后与原来流向相同,如图,
当∠ABC=120°,∠BCD=80°时,则∠CDE的度数是 .
14.若x为整数,且满足| x |<,则当也为整数时,x的值可以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5.已知实数x,y满足关系式.
(1)求x,y的值;
(2)判断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理由.
16.一个正数x的两个不同的平方根分别是2a和-a-2.
(1)求a和x的值;
(2)求2a2-x的立方根.
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1,a+2),B(2,1),C(2b,b-3)三点.
(1)当AB∥x轴时,求a的值;
(2)当点C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时,求点C所在的象限位置.
18.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个单位长度,我们把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请分别仅用一把无刻度的直尺画图.
(1)在图1中,过点A画AB的垂线AD;
(2)在图2中,过点C画AB的平行线CE;
(3)在图3中,以点B为顶角,BA为一边,画∠ABF=135°.
图1 图2 图3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把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
在AD边上的点B′处,AE是折痕.
(1)试判断B′E与DC的位置关系;
(2)若∠C=130°,求∠AEB的度数.
20.如图,长方形OABC中,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点的坐标为(4,0),C点的坐标为(0,6),点B在第一象限内,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O-A-B-C-O的路线移动(即沿长方形移动一周).
(1)写出点B的坐标;
(2)当点P移动3秒时,求三角形OAP的面积;
(3)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到x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移动的时间.
21.已知AB∥CD,AD与BC相交于点M,BE平分∠ABC,DE平分∠ADC.
(1)如图1,当∠ABC=50°,∠ADC=60°时,求∠E的度数;
(2)如图2,当AD⊥BC时,求∠E的度数;
(3)当∠AMB=时,直接写出∠E的度数(用含的式子表示).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2.已知O为直线AB上的一点,∠COE=90°,射线OF平分∠AOE.
(1)在图1中,当∠COF=36°时,则∠BOE= ;当∠COF=m°时,则∠BOE= ;以此判断∠COF和∠BO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2的位置,试问(1)中∠COF和∠BOE之间
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你加以证明;若发生变化,
请你说明理由;
(3)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3的位置,继续探究∠COF和∠BOE之间的
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