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所属栏目:初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重庆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重庆市 - 巴南区教学设计
NaOH与CO2反应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会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二者发生了反应及验证反应后的产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应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化学实验探究题,掌握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化学实验探究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法来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情 景 设 计 导 入 新 课 |
[创设实验情景]:将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倒提起来。 【回顾旧知】对装有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吹气。 |
回顾旧知识 两名同学演示:对装有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吹气,观察。 描述现象解释原因(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
使学生感知新的实验情景,渗透对比实验意识。 |
||
[教学策略] 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引入本节。 [问题] 1.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二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活动 |
说生成物,提示自己至少已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探讨、商量每一个人的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本组的设计方案,小组代表表述方案。有不同意见的,可交流,提问。 |
体会同一问题可从多角度解决 |
|||
展开和深入环节 用实物投影展示本组的理论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检验其可行性,在全班进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使几个人的智慧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财富。在共同的交流和讨论中,使每一个人都明白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
展示第一可能方案: 解释:NaOH是碱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能使其变为红色,Na2CO3是盐溶液。向滴有无色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的和红色应褪去。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表达交流的快乐。 |
|||
设计 实验 方案 |
[提问]红色并没有褪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实验桌上准备了Na2CO3溶液,能否给大家验证一下? [小结]他们从指示剂的变色来考虑设计方案,很值得表扬,但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其实行不通,因为Na2CO3溶液也显碱性。Na2CO3属于什么?盐,但它显碱性,所以俗称纯碱。 [数据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了,溶液的PH值肯定要变小,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过渡]瞧!他们的错误成了大家的财富,哪一组还来展示你们的方案。 通过检验生成物 Na2CO3(实质上是检验碳酸根离子)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预计方案是:向通入CO2的NaOH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稀酸、Ca(OH)2溶液 [提示]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们就不能通过实验来让大家都赞同吗? |
[实验1]利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 现象:结果红色并没有褪去。 [猜想推测]①可能是NaOH还没有完全反应。②可能是 Na2CO3也呈碱性。 [实验2]向所取Na2CO3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 现象:无色变为红色 结论: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所以不能通过指示剂变色来验证。 用数据采集器测定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前后溶液PH值,并画出PH值随时间改变的坐标图。 展示第二可能方案: 方法一、①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②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 理论: Na2CO3+BaCl2→ BaCO3↓+ 2NaCl 预期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3]向通入CO2的NaOH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实验4] 向NaOH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现象:无明显现象 结论:通过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确实发生。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方法二、[实验5] 向通入CO2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现象:产生无色气泡 解释:应该看到产生无色气泡,而直接加入NaOH溶液中不会看到气泡的产生。 现象:产生无色气泡 结论:通过这个对比实验,可以证明CO2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
教师只是做为参与者和鼓励者。适时,作为组织者在有疑惑和富有科学内涵外,启发、引导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发现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引出表示所期望的学习的行为。 有理有据 方法一是可行的,但思维更为严密的同学可能会提出,不行,因为这个实验无法说明白色沉淀不是由NaOH溶液和BaCl2溶液产生的。 此时,老师还是要做好组织和评价角色。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边展示边讲解,使全班同学都能明白其意图,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使他们的思路更清晰,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最后通过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方法和观点。 |
||
新情景下 设计 对比 实验 |
(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验情况) [提问]你们确实看到产生气泡了吗?而我课前做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向通入CO2的NaOH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并没有立刻产生气泡,而是过了一会才产生气泡,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展开]真好!他们的科学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时时不忘做对比实验。他们有的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有的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泡,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什么原理呢?那类似的原理,还可以加哪一类物质呢?很好,检验生成物Na2CO3就是检验CO32-,可以出气体和沉淀,方法是向NaOH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然后滴加稀酸、盐溶液或碱溶液。 [过渡]请认真分析反应物CO2的特点,还有没有跟这些设计都不一样,而且更有创意的方案。 |
[猜想] 可能是NaOH还没有完全反应,盐酸先与NaOH反应,然后才与Na2CO3反应。 思索、回答。再探究 检验生成物Na2CO3 Ca(OH) 2或Ba(OH) 2溶液 方法三、向通入足量CO2的NaOH溶液中滴加Ca(OH) 2或Ba(OH) 2溶液。 展示第三可能方案: 结合物理的气体压强知识证明反应物CO2消耗。 [实验6]按图示进行实验 原理:因为CO2与NaOH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会产生瓶子变瘪和水倒吸的现象。 |
创设思维冲突 认识看问题要全面 生活用品的选用,加强环保意识,保持兴趣。 |
||
[提示]这个实验就一定能证明CO2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吗?你们都没有疑问?在回忆有关CO2的知识。 对,不光能溶于水,还能和水发生了反应,NaOH溶液中有很多水,怎么就能说明是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使气球鼓起来,而不是水呢? 展示其他同学的奇思妙想和老师准备的其他类似原理的装置。 |
同学再次说明原理 按图示进行 现象:气球鼓起来 结论:CO2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思考、回忆、发表看法 不行,CO2也可能是和水发生了反应。 做对比实验,我在向这样的一个装置中加入等量的水,看气球鼓起来的程度。 [实验8]倒入等量水做对比实验 现象:加NaOH溶液的气球鼓起来的大,而加等量水的气球鼓起来的小。 结论: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气球鼓起来,而不是水。 PPT展示 |
将课堂知识延续。 展示没有出现的设计方案,使没有想到的同学思路更开阔,没有时间演示的同学也有成就感。 |
|||
交流 总结 |
[小结]PPT 见附件二 总结验证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的思路。 [发现问题]不知道刚才上来的同学发现了没有,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这种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什么呢? 请大家回去设计方案来验证你的假设和猜想。 |
学生谈收获、体会、感受; [猜想和假设] 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
提升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将课堂知识延续。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