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物质的溶解性
所属栏目:初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山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3.通过归纳,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的转化方法。 【教学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言】广东人很会煲汤,也很爱喝汤。广东的孩子都很幸福,每天,妈妈都会给你煲一锅鲜美无比的汤。当你喝汤的时候,你觉得汤太淡了,怎么办?如果还是淡了呢?(一直加盐)一锅汤里面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自学指导】通过自学课本16-18页,找到以下内容答案,并将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称为 。 2、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具体内容是 。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 。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渡】通过自学,我们已知物质的溶解性不仅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我们一起用实验进行一下验证。
【播放视频】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小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过渡】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一锅汤里面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活动一】溶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呢?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固体是否全部消失)
你们的观点
甲
乙
第 一 步
向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1克硝酸钾,振荡
向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1克氯化钠,振荡
甲:
乙: 甲: 乙:
学生回答现象并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发现第一步中甲、乙两试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第二步中甲、乙两试管中的固体还有一部分没有溶解,溶质不再溶解的溶液叫饱和溶液;溶质能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学生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固体是否全部消失)
你们的观点
甲:加热活动一中的甲试管
乙:向活动一中的乙试管中加水,振荡
思考:实验甲中是什么条件改变后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了变化?
实验乙中是什么条件改变后使溶液的饱和情况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
师:由此可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是有条件限制的,那应如何加上限制的条件呢?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三】完善概念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第 二 步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 4克硝酸钾,充分振荡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 4克氯化钠,充分振荡
(固体是否全部消失)
向小烧杯中不断加氯化钠直到不再溶解,再加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搅拌
【完善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讨论】1、如何判断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过渡】图片中展示的是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深的是高锰酸钾浓溶液,颜色浅的是高锰酸钾稀溶液。有两位同学认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他们的说法对吗?
【播放视频】溶液的饱和与浓稀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测试 六、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一节内容是第六章的重点,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又由于学生已经事先要预习课本,因而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已经了解,就是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所以我将此实验交于学
生进行。
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但课本中设计的实验不能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去感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的关键点,因而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设计的三个小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
存在的不足:
1、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时,我为了节约时间,将学生的“做实验”改成“看实验”,虽然都是学生完成的,但效果肯定不一样。
2、在探索活动中,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从操作层面进行指导,而且在巡回指导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没有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开放度”容易产生探索活动的“盲目性”。怎样减少盲目性而又不影响开放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而且又得到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深思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