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黄土高原
所属栏目: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由安塞腰鼓看黄土高原》北京市 - 大兴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由安塞腰鼓看黄土高原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一
相关 领域 北方地区
黄土高原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附属实验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意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探讨与学习。而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设置学生易于上手、主观愿意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由此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本部分内容处于中国地理的基础部分,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实际联系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对地理环境的学习和理解,逐步学会感知其内在联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本节选自京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的第一节《北方地区》中第三部分《黄土高原》,主要内容为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及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对本节《北方地区》的详细展开,先认识北方地区,进而了解北方地区中的黄土高原地形区。在学习方法上能够融会贯通,让学生从分析北方地区环境特征的大视角迁移到局部的黄土
高原。同时,也为下一部分《华北平原》打下基础,不仅能够迁移学习方法,更能将两个地形区进行对比记忆,强化对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掌握。同时,为后续学习其他三大区域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形区打下了铺垫,甚至为世界地理中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分析埋下伏笔。总的来讲,此部分内容属于初中阶段“中国四大区域”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学生认知也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章节。
本节的这两部分内容逐步递进,先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概况,从位置和范围认识此地形区,再分析其气候特点、地貌特征;进而透过现象看到当前的环境问题及本质原因。内容上逻辑缜密,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进行认知,但同时存在自主分析某地地理环境比较困难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由大量资料作支撑,通过我国民俗艺术“安塞腰鼓”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亲自读资料、亲自提取信息,从而进一步掌握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生情况:学生在本节之前学过“自然环境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及“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情况”,对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加入“安塞腰鼓”的线索,从表演的场景、衣着、头饰到腰鼓的发源地,让学生利用资料细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一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灾害问题,以安塞腰鼓表演背景的黄沙飞扬为线索,对其进行探究,并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不仅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更强化学生思考的整体性。
综上,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的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资料训练其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式:以地图法、探究法和讲授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地图找到安塞的位置,并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 利用资料,能够描述出安塞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 利用资料,能够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4. 通过安塞腰鼓的视频材料,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尊重、保护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水土流失问题的探究,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地图找到安塞的位置,并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利用资料,能够描述出安塞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利用资料,能够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能够描述出安塞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利用资料,能够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式。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
感知安塞腰鼓
展示图片,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感受传统文化——安塞腰鼓,并探究其背后的地理内容。
【介绍来历】安塞腰鼓本是古代
军旅中增加士气、传递情报的战
鼓,现在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
根据图片,思考: Q1:打鼓的背景有什么?
阅读图片
在图片中搜索答案,回答问题。 A1:窑洞 A2:黄土高原
开篇引入安塞腰鼓的元素,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巧妙过渡到黄土高原地形区。
认识安塞腰鼓,并感受传统民俗文化。
Q2:这是哪里的典型民居?
2.自主学习: 安塞的位置和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展示资料:安塞区及黄土高原地图
1.复习描述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 找到安塞区位置,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阅读地图,在图中找到延
安市安塞区和黄土高原。
A2:黄土高原位于长城南侧,太行山西侧,秦岭北侧,乌鞘岭东侧。 A3: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强化描述某一地区
地理位置的方法, 对安塞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位置及范围有初步的感知。
复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强化记忆。
3.过渡: 感知安塞腰鼓,找到相关
特征
展示视频:《黄土地》节选,安塞
腰鼓视频选段。思考:
Q1:视频中的打鼓人服饰有什么特点?
Q2:打鼓的背景环境有什么特点?
观看视频,总结打鼓人服饰特点(如头巾,厚实)和背景环境情况(黄土)等
从第一部分的图片
感知升华到视频感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并找到本节课的行文线索:服饰、背景等。
4.合作探究:打鼓人的服饰、饮食与气候间关系
【合作探究1】打鼓人的服饰、饮食与气候间关系 展示资料:
材料1:安塞区气候特点 材料2:延安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3:安塞区主要农作物及生长习性
让学生结合资料,完成小组讨论: Q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描述安塞区所在延安市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Q2:根据视频《黄土地》和材料一,思考打鼓人戴的白羊肚头巾 有什么作用?
根据资料及地图,推断安塞区的气候特点。将气候
与农产品生长习性结合,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1: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A2:防风沙、遮阳、擦
汗等作用。 A3:以面食为主,主要食用温带作物。如冬小
麦、南瓜、酸枣、小米等。 A3:风沙大,阳光足,
需要带头巾。冬季寒冷,棉袄抗寒。
深入探究安塞腰鼓背后的地理知识。
从打鼓人的穿着、打鼓环境了解当地气候特征。由《安塞腰鼓》文章节选认知当地农产品类型,联系农产品生长习性推断该地气候特征。并结合已有经验,分析二者的关系。
Q3:结合材料三,总结打鼓人的饮食及作物的共同特点。
该地土壤较干,降水较少,适合作物的生长。 并将以上两个问题答案以知识脉络图形式呈现在学案中。
此环节资料较丰富,强化学生由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5.合作探究2:打鼓背景为何黄土飞扬
【合作探究2】打鼓背景为何黄土飞扬 展示资料:
材料1:安塞腰鼓发源地及延河流域概况
材料2:模拟实验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材料3:黄土高原的植被情况 材料4:黄土高原的土质情况
材料5:黄土高原的降雨情况 材料6: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Q1:由材料二的实验探究,说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Q2: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六,思考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方法各有哪些?
Q3:根据材料六,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何? 【要求】完善结构图。
1. 观看模拟实验材料,归纳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
2.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方法。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从原因中反推治理方法,并结合材料6中治理后图片进行补充。
3.由材料六看到其地貌特征: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千沟万壑。
既有文字材料,又具有模拟实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问题更具针对性。
对于水土流失情况,模拟实验图片更具说服性,同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地理的兴趣。
渗透人地和谐的地理观,培养学生自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6.总结
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归纳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进行归类。
补充学案,完善知识储备。
让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
7.情感提升
展示资料:《安塞腰鼓》节选
学生朗诵。
感受安塞腰鼓,感知民俗文化。
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
8.巩固练习 2min
完成学案练习题。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完成练习题。
回顾旧知,通过练习题强化巩固。
板书
由安塞腰鼓看黄土高原
位置、范围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自主与小组评价:
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做了几次发言?
2.学生在讨论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环节担任了组内什么分工?
3.本堂课主要运用了几种资料?从分析文字资料和地图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巧? 教师评价:
1.哪个小组进行了上台展示?展示的同学有哪些?
2.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哪个小组比较活跃,组员充分参与其中? 3.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如何? 评价量规
评价标准和等级分数
优秀:8-10分 良好:6-7分 一般:0-5分
自评
小组互评 (组员姓名+分数)
优秀:能准确找到相应地图,和文章材料中关键信息。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
阅读地图、文字材料,提取信息
(山脉走向、地形图) 40%
并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取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位置及范围,打鼓人穿着特点及农业分布等信息)。
良好:能准确找到相应地
图,和文章材料中关键信
息。掌握地图和资料的阅读方法,可以提取部分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一般:能准确找到相应地图,和文章材料中关键信息。但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小组学习与交流
30%
优秀:提取相关信息后,能够和小组成员主动交流学习,很好沟通并完成任务。
良好:提取信息后,与组员有一定的沟通,但主动性欠缺。
一般:没有与组员进行沟通或交流。
优秀:能够对组内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重新组织,主动进行小组展示。
信息表达与小组展示
30%
良好:对组织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认同别人的观点,但没有创新意见,被动小组展示。
一般:只听取了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此教学设计充分从学生出发,以小组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本节课程。安塞腰鼓的传统文化囊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特征和地理环境特色,于是由此出发,让学生探究安塞腰鼓背后的故事,找寻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加强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着重此技能的强化,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整体观念。而演示实验视频的播放,让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领略地理实验,激发了地理学习和动手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设计课程时充分考虑此班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环节。本节课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热爱动手操作,但材料结合地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选用一些资料素材,让其亲自读图、读材料、及小组合作的形式予以呈现,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安塞腰鼓》的节选朗读来升华课堂。整堂课的内容逐步递进,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保护环境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