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台湾,祖国的宝岛
所属栏目: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晋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7.3《台湾—祖国的宝岛》(第2课时)陕西省 - 西安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台湾——祖国的宝岛》(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资料了解台湾自然环境如何由破坏到保护的,知道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知道台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了解、表格分析、举例等方法,学会自主分析问题,合作研讨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有力证明,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结果。 台湾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台湾城市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举例子、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乡愁》——台湾海峡 二、新课学习
一、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
1、展示台湾风俗文化的有关图片,了解台湾省文化风俗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5图a,了解台湾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台湾地区人口为2300万,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台湾人口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汉族也主要聚居于此,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东部山地;
3、阅读资料,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一: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大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证明,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材料二: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广东、福建。即使是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们的根也在大陆;据专家考证,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古代於越族(简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台湾高山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崇拜,与古越人极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都崇拜岛神,以鸟为图腾。1980年,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与百越族遗物非常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切都说明: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与我们血脉相通。
材料三: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元统一后,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台湾正式为中央政权所控制;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正式收复台湾;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置台湾省,但隔十年之后爆发了甲午战争,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
【强调】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温故知新】课堂活动——填图游戏 二、台湾的自然保护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台湾历史上的著名物产; 分析台湾自然环境的破坏原因;
了解台湾的自然保护措施;结合图m,了解台湾的自然保护区分布;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自主学习】 三、外向型经济
1、认识不断变化的台湾产业结构。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
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
承转:2、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
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72材料。
承转:3、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4、比较新竹科学园区与中关村科学园区发展条件; 提问,学生回答。(略)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 【合作探究】
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海峡两岸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是海峡两岸工商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所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额比重从1997年的0.5%增长到2008年26.2%,进口额比重从3.4%上升到13.1%。截至2010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500多亿美元。两岸互补互利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与祖国大陆鼓励和保护台胞投资,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
拓展延伸:视频:《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至为重要》
【课堂练习】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特点是(A) A.从原料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 B.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原料密集型 C.从技术密集型过渡到劳动密集型 D.从资金密集型过渡到劳动密集型 2.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是(C) A.日本 B.美国 C.祖国大陆 D.英国
3.台湾新竹科学园区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中,最大的共同点是(B) A.环境清洁优雅 B.科技人才密集 C.交通运输便利 D.矿产能源丰富 4.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誉的是(C) A.香港 B.西双版纳 C.台湾 D.海南
5.在台湾的自然保护区中,属于大型自然公园的是(B) A.台东红叶树自然保护区 B.玉山国家公园 C.垦丁国家公园 D.阳明山国家公园
6.号称“台湾硅谷”的地方是(A) A.新竹 B.台北 C.基隆 D.高雄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台湾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作业布置】
1. 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 说一说台湾的经济特点。 3.教材75页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台湾省 (第2课时)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破坏→保护 经济特点 保护措施 发展历程 成果 经济结构的调整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往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台湾为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知道了台湾的经济特点是外向型经济,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本节课以学生为主导,突出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以人地关系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生整体表现良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也能将上节课知识予以复习,加上版图板块,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不足之处是课堂开始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如果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