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大树有多高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实践课《大树有多高》宁夏 - 银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最后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实践活动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有关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第二部分是“议议做做”,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的知识,也学过测量的一些知识,自身已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很难。只要让学生明确内容目的 ,操作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学生掌握了合作、讨论、交流、归纳的基本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验、比较、探索的过程,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的标杆若干,卷尺若干,学讲稿(预习作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课,学生猜测: 1、谈话(出示图片):
(1)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一棵小草有多高? 生:拿尺子测量。
(2)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吗?
生1:可以拿尺子测量。 生2:可以通过计算。
(3)学生质疑:怎样测?怎样算?
(4)猜测:如果计算大树的高度会和谁有关呢?
二、交流预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探究规律: 1、观察,发现影子的一般规律:
(1)观察:孩子和一天四个不同时间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
小对子讨论。 小对子汇报:
小结:同一地点同一物体,不同时间影长不同。 (2)出示图片,观察:实物与影子你有什么发现?
小对子讨论。 小对子汇报:
小结: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物越高影子越长。 (二)深入探究规律: 第一组:高度相同的标杆: 1、播放学生测量实践活动视频:
师:关于影子和实物还有什么样的秘密呢?同学们课前预习过,分组进行了测量,我们先看一下我们测量的情况。 生:说明测量的方法。 2、交流预习测量结果:
(1)和同桌小对子说说测量时的数据及自己的猜想。 (2)小对子汇报:展示学讲稿并说明。
3、课堂探究:
1、教师和学生一起汇集学生的测量结果。
在阳光下量出第一组标杆的长度,再量出每个杆子的影长。 2、分析讨论:观察表中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汇报小结: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同样长的标杆,影长相等,杆长与影长比值相等。
第二组:高度不同的标杆: 1、交流预习测量结果:
(1)和同桌小对子说说测量时的数据及自己的猜想。 (2)小对子汇报:展示学讲稿并说明。 2、课堂探究:
(1)教师和学生一起汇集学生的测量结果。
在阳光下量出第二组标杆的长度,再量出每个杆子的影长。
长度(cm) 影长(cm)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标杆1 92 246 0.37 标杆2 90 240 0.38 标杆3 90 240 0.38 标杆1 100 250 0.4 标杆2 100 250 0.4 标杆3 100 250 0.4 标杆1 150 358 0.42 标杆2 150 358 0.42 标杆3 150 358 0.42
……
长度(cm) 影长(cm)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标杆1 140 374 0.37 标杆2
143
362
0.4
(2)分析讨论:观察表中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时考虑测量误差,比值取近似值。
(3)汇报小结: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长度的标杆,影长不相等,杆长与影长比值相等。
逐步板书所有计算后的比值:0.38、0.3、0.39、0.39、0.40.0.41.0.42.0.44.0.36.0.38、0.4、0.4…… (4)质疑讨论:
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数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3、对比结果,深度思考:
(1)观察两次测量的结果,结合两次结论,你有什么发现? 小对子讨论,同桌汇报。
梳理小结:同时同地,实物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成正比例关系。 (2)举例说明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
三、实际运用
标杆3 88 225 0.39 标杆1 100 250 0.4 标杆2 88 220 0.4 标杆3 150 250 0.4 标杆1 60 146 0.41 标杆2 110 260 0.42 标杆3 160 412 0.38
……
1、出示题目:同时测得大树的影长41米,请你算一算大树有多高? 要求:
(1)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2、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3、拓展:
小高层和后面的平房建筑距离是25米,此时,在小高层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已知小高层的高度是为45米。小高层的影子会遮挡后面的建筑吗?
4、你知道吗:测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出示课件。
科学家们如何测量珠穆朗玛峰这类高山的高度?最简单的测绘方法是在已知某个高度或距离的情况下,构筑三角形从而计算出目标山峰的高度。侦察兵在测量树木高度时也正是采用的这个方法。目前,在卫星的辅助下,该测绘方法仍然被人们广泛使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大树有多高》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最后一节综合实践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按照我校“说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四动作”来设计。我安排了导入——检查——导学——拓展的活动。因为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我创造性地将活动过程结合我校“先预习再上课”的理念,布置成预习作业只是与平时不同是:学生分小组集体参与测量活动,并按照预习作业单记录数据。课堂教学基于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析对比数据,进行再探究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一次授课时,我信心满满。我自认为可以很轻松的让学生掌握今天的知识时,意外却不断出现。一节课下来,我真的是汗流浃背,远比我预想的困难的多。当时是承担一个“说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虽然学生“说”的特征非常明显,但是我的任务没有完成。要知道,我可是测量活动前置了的,应该有大量的时间保障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经过老师们的评议和自我深刻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
长度(cm) | 影长(cm) |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 |
标杆1 | |||
标杆2 | |||
标杆3 |
长度(cm) | 影长(cm) |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 |
标杆1 | |||
标杆2 | |||
标杆3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