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木叶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阅读鉴赏《说“木叶”》山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阅读鉴赏《说“木叶”》山西省优课
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 《说“木叶”》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学会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学会比较近似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概括归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3.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提升审美趣味。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说“木叶”》位于必修五的第三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艺评论性质的文章,虽然表面枯燥,但作者却持之有据,深入浅出地结合古典诗句,阐释了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学习此类文章能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探讨此类问题,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所以讲解此类课文很有必要。
三、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了解了意象的概念,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应该是“点石成金”,相信学生会有不少的启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授本课时,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紧扣我校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难点:概括归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又到了秋风萧瑟,秋叶纷飞的季节,大家往返于上学的路上,是否注意到了脚下窸窣的黄叶?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高一我
们也学过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落木”即“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今天就让我们从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中找寻答案吧。 学生共同回忆杜甫《登高》,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已学诗句调动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一:1、阅读文章前两段,指出作者从所引诗句中发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古代诗歌中有用“树”和“叶”
的,但是很少用“树叶”,而“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并且又发展到了“落木”。
结合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问题二: 阅读第四段,结合引用诗句,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引导学生认真分
请同学们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语句,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吴均《答柳恽》
作者以秋月、层岭、寒风和高木营造一个清冷空阔的境界,通过对友人前路景象的想象,表达一种挂念之情,这里的“木” 是落叶萧萧的“木”,单纯而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诗人借树叶的摇动来表达自己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进而表达对友人无辜遇害的悲愤,“树” 自然应该是饱满而茂盛才能更好地传达这种情感。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空阔、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饱满、繁茂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树”区分开来。
析课文细节, 品味诗句,提高分析概括水平。
问题三: 速读第六段,抓住关键语句,判断下列诗句中“木叶”一词用得是否恰当?并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木叶何翩翩。”(曹植《美
女篇》)
第一,这里应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的干燥特征与之不符。
第二,前文有“美女”“柔条”,后
面需要一个光鲜、润泽的形象,从搭配上看“木”让人感觉干燥,颜色也不合适。
第三,采桑喂蚕,必须是鲜嫩的叶子,而“木”干燥,内容上不合事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 木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一,诗中所写是雨中树上之叶,湿润且色泽光鲜,内容上与“木”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体会本文写作特
色
的特征不符。
第二,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换成“木”则效果不如原诗。 “木”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黄色、干燥,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叶——碧绿、柔软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叶”区分开来。
问题四:正是因为“木”当中包含着这么多的潜在因素,所以诗人们“仿佛从中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那么“木”之所以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本题水到渠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问题五:“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暗示意义呢? (读第5段回答)
“木” 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 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联想到树干,而很少联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本不是
属于木质的。
“叶”在联想中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两者搭配时因为有“木”而使“木叶”暗示着落叶;而“树”“叶”在让人产生的联想上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不比单独的一个“叶” 字多带来点什么。
将五、六两段颠倒分析,更有助于理清结构,分析诗歌意象“暗示性”。
拓展延伸:结合搭配的词语、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下列语句中“木”是否具有文中所说的暗示性?有何启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
可求思。” ——《诗经·汉广》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感遇》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课堂总结:
形象 联想 搭配
暗示性
(发源) (形成) (确立)
这些诗句中都用了“木”字,但是很明显,里面的“木”看不出秋天的意味,也不会让人想起黄色和干燥,它甚至和树一样让人产生饱满、茂盛之感。诗歌中的搭配语言、诗句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不同,意象的暗示性往往也不尽相同,诗
歌语言暗示性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本题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不必拘泥于文本,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课后作业: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结合下列诗句分析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欧阳修《暮春门有感》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秦观《如梦令》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落英、落红与落花辨析 一、“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二、 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三、“花” 字出现的时间比“英” 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
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本题设置有难度,旨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苏轼《水龙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八、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联想 暗示性
排斥 一致
木 叶 树
(空阔 枯黄) (碧绿 柔软) (饱满 茂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