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沁园春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重庆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1.复习词的相关知识(通过导学案的方式)
2.学习意象、意境
3.从感性上对“炼字”有初步的了解
4.通过感受诗中传达的伟人的非凡抱负与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人生目标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词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还缺乏自主鉴赏诗词所需要具备的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学习。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找意象和炼字两方面来把握意境
难点:炼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自主学习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比较以上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征?说说你的看法。
知识链接: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曲调的歌词,在发展的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被称为“曲子”、“曲子词”,后来又被称作“长短句”、“诗余”等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中调、长调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结构来分,有的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第一段称为“上阕/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小测试:
1.请问词兴起于什么时候?
2.请在课文中标出词的上阕和下阕。
活动2【导入】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戴望舒《雨巷》,去见证了一场发生在江南小巷的美丽邂逅;也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去见识了什么叫做温柔地告别。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写的一首风格迥然不同的诗歌,那么到底不同在哪里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小诗。提供毛泽东、徐志摩的诗歌。(PPT)
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哪一首诗歌是徐志摩写的?哪一首是毛主席写的?——情感基调不同
毛诗:大气磅礴、有伟人的气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也同样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歌。
听录音朗读,感受毛诗气势。
活动3【讲授】细读上阕
二、细读上阕
读上阕边读边思考从词的前三句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师:从这首词的前三句你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时间:寒秋。寒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空气中的凉意。
人物:独立。(请学生表演毛泽东“独立”的状态: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地点:橘子洲。读注释。
生:在一个寒冷的深秋,毛泽东独自一人屹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日夜奔腾不息的湘江向北流去。
2.师:那毛主席独自一人站在湘江边上,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预设:生机盎然、大气磅礴
师:我们将这幅画面与《天净沙•秋思》中的画面做一个比较,《天净沙·秋思》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凄凉悲伤、孤独寂寞
师: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预设:意象
师:请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万山 层林 江水 大船 鹰 鱼(有活力的、有力度的、壮阔的)
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没有生命力的、颓圮的)相对比。
师:所以通过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可以传达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把这个就叫做意境。
3.师:那么大家之所以觉得这首诗歌大气磅礴仅仅是因为意象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枯”“老”“昏”去掉,甚至改为“青藤”、“大树”、“大肥鸦”,、鸦仍然是藤、树、鸦,传达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
师:那我们是改变了什么?
明确:形容词。
师:那我们回到课文中来,为什么要用“万”字,而不用一座山?——数词,体现数量众多。
活动4【活动】自主炼字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说一说为什么。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和指正。
活动5【讲授】上阕小结
读诗歌上阕,感受湘江秋景的绚丽多姿。(齐)
4面对同样的秋天,毛泽东看到的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而马致远看到的则是枯藤、老树、昏鸦。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毛泽东眼中的秋天一扫千古悲秋之气,这是为什么?
明确:展现了伟人不一样的眼界和胸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所以你们看,作者紧接着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让我们一起在下阕来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活动6【讲授】分析形象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在湖南读书期间,他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泳。1925年,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故地重游,作者不禁回想起了一起度过峥嵘岁月的同学们,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组织了飞快行驶的船只。好一幅中流击水图!——刻画这一群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师:现在我们想一想,上阕的留下的问题,作者回答了吗?
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也就是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这些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请找出这首诗歌中的意象。
2.请谈一谈你觉得诗歌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