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集合的基本运算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1.1.3集合的基本运算_重庆市 - 沙坪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_重庆市 - 沙坪坝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3并集与交集
一、教材分析
集合是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包含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继子集后的内容,因此本节内容还要继续要求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交集、并集,并能在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集合知识的中心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集合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中的并集和交集,要求学生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能使用Venn图表示交集、并集,能用数轴、图形表示不等式或函数的交集、并集。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是两种最重要、最基本、最常用的集合运算,在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内容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围绕集合的基本运算突出集合的三种语言,并要让学生在这些语言转化中体会集合的思想。本节内容设计从学生参加活动的特殊情境中引入具体集合,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交集并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深刻的分析引导得到交集并集的概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与方法,并在开放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的方法,及关注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面对的是普高高一学生,学生基础欠佳,学习能力薄弱,思维水平及习惯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许多学生还没有从初中生的角色转化为高中生角色。但学生从前面刚学过的集合含义及集合间的关系几节课的浸润,已经有很强的高中生意识,对集合这一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同时他们有熟悉的实数运算为基础,对“集合运算”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因为集合运算(交集、并集等)比实数运算更抽象更难理解,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教学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领会了交集、并集的含义,但是还不会畅快的进行数学表达;会进行集合的交、并运算,但是还不习惯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不会深度的进行数学学习,不会对问题集合的图形展示中进行拓展衍生,对数学学习的方法精髓还没有掌握。所以教学中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图形来帮助理解,同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有目的的思考数学问题。
三、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运算. |
数学及德育思考 |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交集并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深刻的分析思考并集交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展示、图形变换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的方法,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开放集合求交集并集,让学生思考集合的运算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散思维。在参与调查,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 |
解决问题 | 通过开放试题的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后解决问题。 | |
情感态度 | 通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调查及对venn图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文化的精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 |
重点 | 并集与交集概念的理解和运算。 | |
难点 | 交集与并集的区别和联系及集合符号语言的运用。 |
问题与情境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小调查 我校校园文化节的开幕式即将于9月28日举行,大型活动有打太极拳和队列诵读,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可以报两样,现在,对一小组11名同学的参与情况做调查。 (此时PPT放文化节的图片,字幕为“9月28日是孔子的生日,我校的校园文化正是源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了纪念他,开幕式就定在这一天”。) |
上课前,本班班长走上讲台调查: 一小组参加打太极拳的请报上学号,(为了便于归类,用集合作记录),参加队列诵读的请报上学号。(在黑板上记录然后分析数据)A=_________________,(表示参加太极拳的集合),B=_________________(表示参加队列诵读的集合), 班长引导全体同学分析一小组的参与情况。 得出结论:1、全组同学的集合C正好是由A,B集合的元素并在一起的; 2、两样都参加的集合D=___________。 |
由本校即将举行的文化节入手,设置小调查,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爱校的激情。 在统计中用集合语言表达,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A,B,C,D四个集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
||||||||||||||||||
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究概念 问题1.观察上面A、B、C、D四个集合, C中的元素与A,B的关系是什么?D中的元素与A,B的关系是什么呢?这种关系怎样用Venn图表示? 问题2、根据上述分析,你能给出交集,并集的一般定义吗?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该如何表示? 学生回答时,PPT展示这三种语言。 问题3. 交集,并集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
学生得出C是由A,B集合中的元素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 教师在此点题:这样的集合就是A,B的并集,在黑板上板书标题“并集” 学生得出D是由A,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教师在此点题:这样的集合就是A,B的交集,在黑板上板书标题“交集”。 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自己分析出概念。在启发性设问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经过推敲,再用规范的自然语言说出定义。 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借用问题1 中的Venn图),符号语言,来强化概念。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区别:教师在黑板上强调“或”,“且” “或”——元素可能只属于A,也可能只属于B,还有可能是A,B的公共元素。 “且”——元素既属于A,又属于B,是A,B的公共元素 联系:1.两个都是集合; 2.元素都来自于原来两集合中。在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举1-2个反例:如A={1,2,3,4}, B={3,4,5,6}, 则A∪B={1,2,3,3,4,5}; |
问题1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因为有实际的集合辅助,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能得出结论,此时老师的及时表扬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2主要培养学生从具体例子抽象对象特点的能力。学生自己能正确的说出定义,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对得到的定义进行表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对概念的剖析,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反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 |
||||||||||||||||||
环节三、暴露问题,提炼归纳 例1. 设A={4,5,6,8},B={3,5,7,8}, 求A∪B和A∩B. 例2.设集合A={x|-1<x<2},集合B={x|1<x<3},求A∪B和A∩B。 例3.双碑中学开运动会, 设A={x|x是双碑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x|x是双碑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求A∪B和A∩B。 例4. 已知,, 则A∩B中的元素个数为_____ 变式1.若 , ,则A∩B中的元素个数为_____ 变式2.若 ,, 则A∩B中的元素个数为____。 回顾例1-4四个例题,取交集,并集的方法有哪些? |
学生在导学单上尝试完成四个例题,然后在展台展示。 学生在导学单上画数轴,然后根据图形取解,做好后上展台展示。 学生口答,并展示自制教具Venn图。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不同解法,然后让学生展示,学生可能出现对集合元素不清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点集与图形的关系。 学生归纳出主要方法:观察法,Venn图法,画数轴,定义法,图像法,其中图像的直观让问题解决很便捷,可见数形结合是多么重要! |
例1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运用定义直接观察。 例2 用数轴来取解,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并学会用数轴取交集并集的技巧。 例3用定义法来取解,自制教具展示集合运算,让学生明确集合中用“或”“且”的意义。 例4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也可用图像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此题的变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集合描述法的理解,加深高一新生对集合符号语言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学会反思,认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
||||||||||||||||||
环节四、练习反馈、拓展提升 1、填图验证: 将满足条件的部分图成颜色 (表见导学单) 2、请同学自己构造集合 A、B,并求出A∪B和A∩B。 联系子集的知识,从表和题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数的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通过刚才的举例,集合的运算是否也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算律呢? 思考2:若A、B非空,A∪B的元素个数是否一定比B中的元素个数多? |
学生填图,然后展示。 思考,讨论,交流,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独立出题,同桌交换解答,并提示学生将自认为出的比较好的题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将题填进表格,教师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点拨。 通过表格和题目发现一些共同信息。 可能填出以下结论 1 .A( A∪B),B( A∪B),(A∩B)A, (A∩B)B)2.A∪A=A, A∩A=A 3.AB A∪B=B, A∩B=A 同学们可以去网站查询或查阅书籍《集合论发展史》(张锦文, 金童主编 )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http://rcs.wuchang-edu.com http://media.openonline.com. 查阅《学数学就这么简单》漱山士郎(日) 寻找答案。 |
加强对Venn图的运用。 通过直观图形得出性质,结论开放,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体会成就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并与人分享的良好品质。 设计表格是为了板书规范,便于发现信息,也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为有学习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
||||||||||||||||||
环节五、课堂小结、建构网络 填表
还有什么困惑? |
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填表,教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及时解答学生困惑。 注意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重复的元素出现一次、集合之间是否存在子集关系、首先考虑数形结合等。 |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
||||||||||||||||||
环节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6、7(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2、选做题: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8题,B组第3题(同学们可以经过互相讨论来完成)。 3、上网站或查阅书籍了解集合的相关历史。http://www.docin.com/p-218470601.html;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查阅反馈。 |
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学习成果,进一步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介绍网站、书籍,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有关集合的数学文化,为高一级的学习做好铺垫。 |
A与 B的关系 | A∪B | A∩B |
A∪B | A∩B | |
自然语言 | ||
符号语言 | ||
图形语言 | ||
基本方法 | ||
基本性质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