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植物激素的发现
所属栏目:高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激素的发现》优质课视频-天津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植物激素的发现优质课视频-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经过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的学习,以及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对植物的向光性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物的调节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校高二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强,但对实验现象进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及对实验内容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学习深层次的知识、培养深层次的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发现历史中的经典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教学难点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决这个教学难。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节课中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在这部分处理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利于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体现生生互动的过程,对于设计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测结果时出现的质疑,可由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想出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对重难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植物的向光性
教师:呈现植物向光生长现象的图片,提问图中植物生长的共同点,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意义。
学生:总结图片中植物生长的共同点,得出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教师:提问植物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生长,引出本节重点内容,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目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生活的常见现象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后续探究性实验的学习设置了铺垫。
活动2【活动】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
教师:介绍达尔文的生平,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已经70多岁的高龄时,仍然坚持探索的精神,在发现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后,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发现真理。
学生:感悟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师:介绍达尔文探究实验的材料——胚芽鞘。胚芽鞘分为尖端和尖端下部(伸长区)。
学生:完成学案的填写。
(一)探究实验一: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否为单侧光
教师:植物的向光性概念中提到,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出现向光生长的现象,那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否就是单侧光呢?呈现达尔文的探究实验。
学生:自学教师呈现出的探究实验(一),寻找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得出结论,完成学案。
目的意图:通过教师呈现实验,学生分析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复习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易于学生理解,容易引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
(二)探究实验二:
(1)探究问题:植物的向光性是否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教师:植物的向光性是否与尖端有关,提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给出对照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组。
学生: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根据对照组,设计实验组。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教师:呈现正确的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尖端可以产生促进生长的影响,并作用于伸长区。
目的意图:通过教师已给出的对照组,让学生设计实验组,难度不大,易于学生接受,并有助于学生预测出实验结果。
(2)探究问题: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还是在尖端下部。
教师:有单侧光刺激时会使植物出现向光生长现象,那究竟是植物的那个部位接受了单侧光的刺激呢?也就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呢?
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教师:给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胚芽鞘、锡箔纸(不透光)、单侧光),让学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呈现正确的实验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教师:根据以上的探究实验,提出达尔文的推测。
学生:根据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完成学案中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推测的填写。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的尖端下部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目的意图:在以上几个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得出达尔文的推测内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
活动3【讲授】1910年詹森的实验
教师:达尔文呈现的推测中有三个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这种“影响”是否真的可以向下传递,其次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的原因,最后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这种“影响”是否真的可以向下传递。
教师:若想看这种“影响”是否可以向下传递,设计思路是将尖端和尖端下部分开,通过其他介质的连接来检测是否可以向下传递,呈现詹森的实验。(琼脂片允许物质扩散透过;云母片不允许物质扩散透过)
学生:根据詹森的实验过程,假定这种“影响”可以向下传递,预测实验结果。
教师:呈现正确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提问 这个可以使伸长区弯曲生长的“影响”究竟是物质还是结构?
学生:得出结论这种“影响”可以向下传递,它是一种物质。
目的意图: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实验,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是一种物质,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运用的能力,并未接下来的探究奠定基础。
活动4【活动】1914年拜尔的实验
教师:解决第二个问题,背光侧为什么比向光侧生长快,引导学生说出推测想法,可能是因为这种“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呈现拜尔的实验。
学生:根据假设,预测拜尔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的原因,并进行练习巩固。
学生:说出原因,这种“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并完成练习巩固的内容。
目的意图: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通过解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的原因,训练了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思考的能力,并通过练习使得出的结论得到巩固和运用。
活动5【讲授】1928年温特的实验
教师:进一步证明这种“影响”是一种物质,究竟是什么物质, 呈现温特的实验。
学生:描述温特的实验过程,猜想结果,并解释其中原因。
教师:提出质疑,如何排出琼脂片本身的干扰。
学生:设计对照组,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这种“影响”是一种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教师:呈现练习巩固。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的内容,对于结果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目的意图:温特的实验较为复杂,教师让学生事先预习,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家的实验思维。鼓励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提出质疑,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练习巩固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运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活动6【活动】补充实验:单侧光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教师:提出问题,单侧光在尖端发生什么过程,才会出现分布的不均匀,可能的情况,选取其中一种进行探究,呈现出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经过几组实验的对比,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得出实验结论。
目的意图:教师呈现的补充实验,难度梯度增加,在寻找自变量因变量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分析结果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生物习题相关。
活动7【活动】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并完成学案的填写。
学生:总结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植物向光性弯曲生长外因是:单侧光;内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使两侧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向下运输。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面生长素含量比向光面的多,背光面长得比向光面快,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目的意图:总结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训练他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活动8【作业】联系与作业
(1)整理笔记
(2)预习新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