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植物激素的发现
所属栏目:高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必修三植物激素的发现优质课视频-河北省优课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必修三植物激素的发现优质课视频-河北省优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对动物激素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本节学习植物激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的思想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解释向光性。 (2)叙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
入 多媒体展示崩裂的西瓜
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西瓜崩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解释:植物类激素可以让其迅速长大而崩裂
引导:什么是植物激素?
科学家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图片展示植物的向光生长,抛出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生长素的?生长素是什么?植物为什么向光生长?
学生阅读课本48页 学习植物激素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课本46页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把
握好概念。
引导探
索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与科学家比实验设计。
(一) 达尔文实验
1.发现问题:向光性与胚芽鞘哪里有关? 感光部位在哪里?
2.提出假说: 3.根据假说设计实验
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情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引导学生回答: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尖端或尖端下部
尖端或尖端下部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假说 各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参照课本达尔文的实验) 小组展示:
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
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
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
总结能力 4.培养学
生的合作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
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
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
学生猜测: 1.“影响”可下传 2.尖端下部长势不均很可能是“影响”分布不均 3.可能是物质或者电信号
学生讨论:
自变量为:影响可传或不能传 一组在尖端与下部之间放置
琼脂块,一组放置云母片
精神。
并提出问题:
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
(三)拜尔的实验
问题:“影响”如何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教师引导回答:
1、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 实验结论是什么?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四)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 提出问题: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
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
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由此说明该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首次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为什么能够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学生讨论并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选择黑暗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刺激”向下传递时分布不均造成的。
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人进食蔬菜等,生长素进入人体,从而在尿液中分理出。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IAA)
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具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
根据科学家及自己的实验设计探究,解释植物向光弯曲的原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请学生阅读书P48,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在哪?
2、生长素的运输,分析书P49,技能训练, 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
②从这个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
③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对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实验设计不严密。也不严谨。缺少对照实验,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
学上端运输,因此这个实验需要把胚芽鞘
学生讨论总结: 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单侧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引起两侧生长不均而造成向光弯曲。
学生学习回答: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实验设计不严密。也不严谨。
缺少对照实验,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因此这个实验需要把胚芽鞘倒置的对照。
倒置的对照。
总结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归纳总
结 教师让学生分析、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 1.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
2.生长素的作用是? 注意不是细胞分裂。 3.生长素的产生的主要部位? 运输的方向和运输方式是? 生长素的主要分布在什么部位?
学生分析、讨论: 1.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感受光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2.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3.生长素的产生的主要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运输的方向分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两种,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拓升
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分析;
①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
的基本思路?
②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③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
结论。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