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中国近代化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浙江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浙江省优课
《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
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新课标1.7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要求学生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中国近代史,主体就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阶级做出的反应也经历了一个由义愤进而理智的过程。因此,本课我主要从中国人对外来侵略的反应的发展过程,梳理中国的近代化。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视频:2017年中国外交部霸气回应大盘点 教师提问:通过这一视频,大家对于当前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反应有怎样的感想?
学生回答:很霸气,感受到大国外交。
教师过渡:那么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反应又是怎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二】 (一)愤悱
教师过渡:让时光倒退225年前——1793年,当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扩大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但当时乾隆皇帝是怎样回应英国国王的?
材料:乾隆帝1793年致乔治三世的信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王先谦《九朝东华录》卷47
教师设问:乾隆帝如何对待英国的交往要求?哪里看出来的? 这体现了乾隆帝怎样的心态?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乾隆帝出现这样心态的原因? 马嘎尔尼的任务有没有完成?(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过渡:马嘎尔尼的任务失败,却使英国看到了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催生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0年4月起,英国军队开始进攻广东。 材料:“粤民久不平,而英人初不杀粤民,所获乡勇皆释还或间攻土匪,禁劫掠,以要结民心。故虽有擒斩敌人之赏格无一应命。当洋兵攻城居民多从壁上观。 ”及至英军在广州郊区“日肆淫掠与粤民结怨” 特别是由于英兵千余自四方炮台回至泥城淫掠,这才激起三元里一带民众愤起倡义报复。
——《平夷录》
教师设问:民众起初对于英人的侵略是怎样的态度?(从壁上观)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在遭受外来侵
略)
教师设问: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评价鸦片战争爆发后民众的反应?(起初英国军队进攻广东其实已经侵犯了我国主权了,但他们没意识到并无明确的国家意识。他们的反抗与否多半取决于自己的家园乡里是否直接遭受损害。)
教师过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所承受的第一次侵略战争,西方殖民主义的残暴罪行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引起了整个民族的义愤,但他们的反抗实际更多的是一种被侵略的自然反弹现象,是本能的情感宣泄。 (二)讲画
教师过渡:正如魏源所言“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 ”愤悱属于感情层次但含有理智成分并通向理智层次而讲画则显然应该完全列入理智层次。大家觉得如果理性地对待列强的侵略,中国应该怎么做?(学习西方)
魏源在愤懑之余开始反思,撰写了《海国图志》 材料:卷四
……欧罗巴州各国图 欧罗巴州全图 佛兰西国全图 佛兰西图 荷兰北义两国合图 意大里国全图……
教师提问:通过《海国图志》的目录,分析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学生回答:介绍地理,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教师过渡:《海国图志》能够写成,也得感谢魏源的好友——林则徐。1841年6月,被贬谪的林则徐在镇江将其所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悉数交给魏源,魏源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撰的《海国图志》。
教师提问:《四洲志》又是讲什么的?为什么都要介绍世界地理?(地理方面自不待言,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介绍地理有助于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迷蒙。)
材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教师提问:从序言两段归纳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师提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反映了少数士大夫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西方观的变化。“师”———对于一个长期以来自视“天朝上国”的帝国来说,从内心承认这个现实并作相应调适,是一个极为艰难而又相当痛苦的过程。
2.技术观的变化。“长技”——古代中国文化政治倾向很强,在封建时代推崇政治和道德教化,往往把科学技术看作“奇技淫巧”。魏源承认西方科技的先进,并大胆呼吁学习西方的“长技”。
3.外交观的变化。“制”——抵御西方的侵略。从原本的“德威远被”打破“抵御西方”,反映了中外地位的变化。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部,也是第一代中国人对怎样救国的理性思考。
教师提问:但是魏源的呐喊有没有作用呢?《海国图志》不仅没有受到中国人的追捧,反而遭到一众士大夫的谩骂、诋毁,主张要把此等对西方“奇技淫巧”甚至“政治制度”都大加赞美的大逆不道之书付之一炬,坚决封杀,毫不手软!承载着魏源全部希望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如同石沉大海般悄然沉寂。
#学不学#
教师过渡:学不学在当时还是存在着迷茫,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有少数人绝无了,知道非学西方不可了。
材料: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师提问:“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指的是什么事件?“少数人”指的哪些人?
教师过渡:痛定思痛之下,清政府主导了一场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洋”——中国人脑海中的夷狄观念已经动摇。)
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学什么# 教师提问:李鸿章主张学什么?之前魏源也提出了学习西方器物,但没有学成,面对困局时人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呢?为什么?
#怎么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体西用,的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期,日本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 中国 日本 1860年:洋务运动 1868年:明治维新 1881年:第一条铁路 1872年:第一条铁路 害怕火车声音震惊皇陵,“马拉火车” 明治天皇参加通车典礼,国人脱去
鞋子等待登车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中国人虽然已经在学习器物了,但内心仍旧是抵触的,而日本人是主动学习。
教师过渡: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就成了双方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之后很多人开始思考,我们已经学习西方了为什么还会失败,我们究竟怎么办?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三)变力
“雷动而草木诉, 其变力大者, 其治功大。”
——康有为
解读:变革需要力量更需要力度。所以要改变过去只学器物的方式,应该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习西方的制度。
教师过渡:于是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那么维新变法运动究竟要变的是什么?其变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看一下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在他的著作《变法通议》中怎么说?
材料:“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 无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战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官制之义乃在伸民权、设议院。”
——梁启超《变法通议》
教师设问:
(一)“朝士”和 “朝士”所言 “西法”各指什么?而“言变法者乃纷纷”中的 “法”又是指什么?
(二)其“纷纷变法” 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个政治事件?
(三)作者认为变法的 “要其大成”在于哪里?指出这一“大成”的实质。 (四)梁启超这一“大成”的结果怎样?
教师过渡:维新变法失败后,使得人们认识到这种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并不能拯救中国,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由此可见,孙中山打算通过怎样的方式拯救中国?——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自此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四)课堂反思:
教师总结: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洋务运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共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也走得有些被动,著名的哈佛大学汉学家费正清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时期就是一个冲击和回应的过程。对此,你是否赞同?
(五)课堂总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责任已落到你们少年的身上,最后以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结尾——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