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3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贵州省 - 黔东南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课 型 新课 课题名称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 章 节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选择本节内容的依据 1. 知识的可选性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环境承载力,二是人口合理容量。两个知识点不仅有相关性而且还有包含性,即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特征。知识点不多,要求识记的知识点较少。本节知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主要是对概念上的深度理解),因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这可为为今后新概念的学习等做下铺垫。 2.学生学习方法的可选性
本节能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区别。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需要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
(1)当中国人口增长较快时,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何? (2)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条件是如何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分别以上面两个问题为例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上台展示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或学生逐一补充或说明,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4. 激励学生学习知识需要
(1)当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展示知识的情况酌情加组分(1分2分3分等,最多不超过5分),对知识补充的学生也适当加组分(加分不超过2分),并鼓掌; (2)课堂积分量化表:
(3)通过课堂分值的量化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增进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教材分析
1. 内容来源:本节知识主要出自于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
2. 内容重要: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人类发展仍然受到环境的制约。本节讲述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问题。
3.承上启下: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话题,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下铺垫。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理解概念,区分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
2.能力基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借助举例分析,举例类比再结合案例,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关性理解及区别;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用塑料管制作的圈圈作为导入、分组合作探究、教师或学生补充知识、分值量化等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使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 五、教学用具: 教师自制塑料圈一个 、 多媒体。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结合实例能具体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3.重难点突破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举例子并分析、教师或学生的补充层层递进等。
七、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及问题的展示,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2)激励教学法:当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展示知识的情况酌情加组分(1分2分3分等,最多不超过5分),对知识补充的学生也适当加组分(加分不超过2分),并鼓掌。通过课堂分值的量化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增进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通过教师或学生对知识的补充,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概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讲解及提问法:教师主要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举例子讲解,并对知识不断提问,逐渐引导。 2.学习方法:
(1)比较法:通过知识对比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书写讨论问题的结果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此外学生上台展示知识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具体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手提塑 料圈及课件图
片展示,问题设
疑,导入新课(用时约5分)
教师:同学们,请各小组长交叉检查组内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给检查组酌情加分。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个圈圈,我们请几位
同学配合下,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参与游戏的同学谈谈自
己在圈里的感受。
【问题】
1.圈里面最多能站几个人?
2.圈里面适合站几个人?要想多站些人,该怎么办?
3.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师:教师展示课件,作本堂课学习目标的简单介绍,引入第一部分知识----环境承载力,学生朗读概念,教师讲解等,并展示图片----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失衡的自然环境,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1. 通过游戏,提出问
题,导入新课。
2.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
的欲望,提高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上台展示各组讨论知识的结果,教师或学生做知识的补充,教师给参与组或成员加分,之后鼓掌(用时约15分)
教师:【问题】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①自然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类文化水平等。 教师补充:......,引出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
以中国为例,当人口增长较快时,探究土体资源、矿产资
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类文化水平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要求: 1.土地资源-①② 2.矿产资源-③④
3.科技发展水平-⑤⑥ 4.人类文化水平-⑦⑧ 说明:1.记录讨论的结果;
2.派代表组上台展示并讲解讨论的结果。
各组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或学生作补充):......讨论的知识结果为:
1.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2. 教师或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可以层层递进,一步步地得出新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概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 4. 学生举手抢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针对每一组成员的回答给予打分并鼓掌,可以激发学生等。
6. 承上启下。
图片展示,设问引导,引出新知识(用时约6分)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
得出结论:
引出第二部分知识------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 1. 概念理解;
2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2. 限制条件。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下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注意“四个前提”,我起头:“人口合理容量是指.......” 学生齐读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教师讲解:.....得出下一个知识点。
1. 培养学生读图与观察 的能力。
2. 引出新知识。
3.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
力。
4. 承上启下,得出下d
得出新知识。
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台下展示各组讨论知识的结果,教师或学生做知识的补充,教师给参与组或成员加分,之后鼓掌(用时约10分)
教师:【问题展示】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条件有哪些?我们如何扩大人口合理容量? 学生举手回答: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③地域开放程度④科技发展水平⑤生活消费水平。 教师:教师给予学生加分并倡导学生鼓掌。 教师:下面是我们的活动讨论问题组二:
讨论结果为:
1.通过课问题引出新知识。
2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或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可以层层递进,一步步地得出新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概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 5针对每一组成员的回答给予打分并鼓掌,可以激发学生等。
教师做小结(用时约3分)
教会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学习方法
知识总结(用时约2分)
让学生明白总结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用时4约)
学以致用,避免新知识的遗忘
课后作业
交代任务,不忘学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 概念
2.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二、人口合理容量 1. 概念
2.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十、设计本课的理念及想法
本节课通过游戏及问题设问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举例子等方式来学习抽象的名词概念,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易于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学习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纵观本节课,一共有两大想法: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或学生作知识的补充,层层递进,一步步地得出新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概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通过各组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适当加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方式给组内抢分,赢得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