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河北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辛弃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梦引入,引起学生共鸣。由老师引入辛弃疾的破阵子。
二、进入诗词赏析。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学生思考问题。 问题:辛弃疾梦到了什么?
总结:沙场点兵、征战疆场、得胜归来。
2、问题:老师的想象力过于匮乏,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加上想象,在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加以描绘,带我走进作者的梦境,感受戎马人生的激荡。
总结:找同学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战场豪壮氛围,示范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情感。
3、问题: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梦境特点? 总结:壮
2
4、问题:由作者雄伟壮观的梦境,我们看到了作者真是的内心,他的愿望是什么?
总结:征战沙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 5、问题:作者为何会把自己的梦境告诉有人呢?
链接背景材料: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6、问题: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现实生活中是什么状态,以致做了这样一个梦?
总结:“醉里挑灯看剑”看出作者赋闲在家、不受重用的状态。
“可怜白发生”看出英雄迟暮的悲叹,。
7、梦境不仅反映了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也与作者的现状形成对比。梦境越美,现实越残酷。
总结: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 三、课堂链接
通过梦境,我们成功地分析了辛弃疾的内心感受。下面我们
不妨链接另一位与辛弃疾齐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一首记梦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苏轼梦到了什么场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总结: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四、全班朗诵。 五、总结
我们通过梦境看到了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看到了他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还使我们看到了英雄不为人知的缱绻柔情。梦是一
4
片神秘的桃花源,等着同学们去探寻。希望以后同学们可以效仿古人,借梦抒怀。 六、布置作业
写一个自己梦中的画面,要求2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梦境 壮 雄心壮志 现实 闲置 苦闷 暮气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