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所属栏目:初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八上物理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北京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八上物理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教学内容分析
声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节的编排顺序是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来编排的,符合人们的认知流程。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接着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总结出正在发声的物体的特征,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实验和举例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真空罩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期的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生活经验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然而却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不具备解释物理现象的理论知识,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分析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声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指导观察的口令要清晰,总结归纳的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真空不能传声;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尽管有这些经验,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并通过思维加工归纳结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出此结论需要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实验,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过程,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教学流程
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声音的产生
进行实验 观察、分析发声体特点 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气、液、固中的传播 应用于生活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 引入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无声的视频; 教师引出声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第二章 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启发学生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提问:
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声带的振动;观察橡皮筋和刻度尺的振动;借助乒乓球和水感知音叉的微小振动、借助泡沫感知鼓面的微小振动。
分组实验:
1、学生手压喉咙,体验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声带的区别。
2、学生拨动橡皮筋,观察正在发声的橡皮筋的振动;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橡皮筋的区别。
3、学生将刻度尺紧压桌边,拨动刻度尺,观察、叙述实验现象;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橡皮筋的区别。
从生活中容易捕捉到的振动到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五个实验在设计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围绕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叙述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体现了科学思维的过程。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思维,体现物理
学科的核心素养。
新 课 教 学
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转化的思想感知音叉和鼓面的微小振动。
教师补充生活中振动发声的现象。
4、学生敲击音叉,思考如何观察音叉的微小振动,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音叉的区别。
5、学生敲击鼓,思考如何观察鼓面的微小振动,叙述实验过程。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鼓面的区别。
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现象。
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振动发声的现象,使学生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引入中国古诗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提问学生:什么在发声?发声体有什么特征?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板书: 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师介绍唱片如何记录保存声音。
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提问:
声音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其它物体中传播吗?
实验:桌子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作为本实验的影响因素,如何控制?
归纳总结:
学生边活动边探讨,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归纳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学生交流方法,提出质疑,讨论修正,确定实验方案并叙述实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
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将古诗词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物理课堂锦上添花。
用物理规律解释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让学生较完整的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合理猜想、交流方法并设计实验、提出质疑、讨论修正,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知“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师补充生活中固体传声的例子。
提问: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中传播,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实验:水传声实验 教师提供器材和情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补充生活中液体传声的例子。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问:
如果没有介质,声音还能传播吗?
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
学生列举生活中固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再次感悟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的体现。
学生列举生活中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听真空罩中收音机声音的变化。
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的传声现象和实例,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传播条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新 课 教 学
蜂鸣器
水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当玻璃罩内为真空,声音不能传播。
板书:2.真空不能传声
提问:
声音在介质中以什么形式传播?
教师展示水波图片,将声波和水波进行类比。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如何在空气中形成声波。
教师总结: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板书:3.声波
教师播放引入视频,并加上声音。
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尊重实验事实,因势利导分析“坐在前排的同学仍能听到微弱声音”的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体验理想实验法这种物理探究方法
flash效果明显,虽有艺术的夸张,但能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声音是如何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新 课 教 学
课堂小结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声音可以通过 、 、 传播;
4. 不能传声;
5.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 作业布置
1.《学习•探究•诊断》 p11/1—4、6、8、9、11
2. 制作土电话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
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将通过有趣的且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和声音传播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努力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科学态度。 其中“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考虑到学生对“声”这种现象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我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发声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三个简单的、容易观察和分析的实验:感受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观察正在发声的刻度尺和橡皮筋在振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感知人眼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振动?然后引导学生借助乒乓球、水和塑料泡沫去放大、转化这些微小振动。从生活中容易捕捉到的振动到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这些实验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关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发声乐器和发声现象,总结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振动。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