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山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师
孙景慧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教学内容分析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实物高度,或几何图形中求线段长度,或利用比值确定角的度数是近年中考热门题型。这类题目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模型,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在复杂几何图形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离出一个已知两角一边的钝角三角形,然后作出合适的高,将其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来求解。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抽象出这一模型,并能灵活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对常见题型和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发现遇到问题时有的学生总是滥用模型,看到一钝角三角形水平放置(
)学生便从内部作高;若是竖起放置(
)学生便从外部作高,而不结合
已知条件,导致解题失败。另外,当图形复杂时,学生难以抽象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抓住恰当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来求解。针对这一学情,设计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章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会解直角三角形。
2、 能将结合已知条件来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或选择恰当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3、 经历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角线段或角的探究过程,运用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解决问
题,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4、 在探究和归纳过程中,增强信心和获得感。
教学重点
理解如何抓住条件构造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一体机,学案。
教学特色
几何画板、电子白板软件的应用。
教学活动
活动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 梳理知识 构建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体系。 二 探究归纳 反思提升 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三 实践应用 能力迁移 构建模型,超越模型。 四
小结收获 总结方法
反思归纳,获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 构建网络
1、 回忆本章学习了哪些主要知识? 2、 呈现知识网络。 3、 填空回顾定义。
4、 填空回顾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 回顾解直角三形,做一道练习。 题组一:
sinA= .
a= . c= .
cosA= .
b= .
c= .
tanA= .
a= . b= . 题组二:
sin300= sin600= cos600
= cos300= sin450= cos450=
tan450= tan600= tan300
= 题组三: 在Rt△ABC中,已知 下列哪些条件可以 求得BC的长( )
学生活动: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做三组小题回顾巩固定义、特殊值的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
形
。
思考回答:
具备什么样的条
件的直角三角形是可解的?
答:两边,一边一
角,一边一比。即到少已知一边。题组三的条件五不能解直角三角形的。
利用知网络引导学生复习知识点。 通过做三组小题复习知识点,以题带点,使基础知识习题化。在做题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归纳 反思提升
3、已知在Rt△ABC中, BC=10,∠A=37°∠B=42°,求AB。(结果精确到
个位。sin42°≈0.67, cos42°≈0.74 ,tan37°≈0.75)
在前一天预习的基础上 ,小组交
流讨论不同思路,1、抓住什么条件去构造直角三角形?
2、如何设未知数,确定等量关系列
通过第3题以及三组变式
条件,意图引导学生要抓住已知函数值的两个角去构造公共
边的直角三
变式一: 已知在Rt△ABC中, BC=10,∠A=37°∠B=42°,求AB。(结果
精确到个位。sin37°≈0.60 sin79°≈0.98)
变式二:已知在Rt△ABC中, BC=10,∠A=37°∠B=42°,求AB。(结果精确到个位。sin42°≈0.67 tan42°≈0.90 tan79°≈5.00)
变式三:已知在Rt△ABC中, AB=16,∠A=37°,∠B=42°,求BC. (结果精确到个位。tan37°≈0.75 tan42°≈0.90,sin42°≈0.67, cos42°≈0.74)
4.已知AC=AB=5,BC=10,求∠A. (tan37°≈0.75, sin37°≈0.60,cos37°≈0.80,tan42°≈
方程?
展示思路,进行解题反思。 小结归纳: 抓住: 1、 已知的函数
值的两角。
2、 已知一边一角的直角三角形。 3、 设公共 边。 4、 已知边不是
直角边时,将已知边转化为两直角边的和或差。
角形。引导学生感受,要抓住已知一边一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公共边去突破,当没有已知
一边一角的直角三角形
时,把已知边转化为两直角边的和差来列方程。
第4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先求角A的一半;一种是作AD垂直于BC 于D,设AD为x利
37°
42°
?
16
A
B
C
37°42°
10
A
B
C
37°42°
10
A
B
C
37°
42°
10
A
B
C
0.90,sin42°≈0.67, cos42°≈0.74)
解题反思:
用勾股定理分别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表示CD,CD=CD来列方程求得CD. 然后利用角A的正弦值求得角A。 实践应用 能力迁移
实践应用:
1、 工程技术人员乘坐热气球对小山两侧A,B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他们从A处乘坐热气球出发,由于受西风的影响,热气球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点的俯角为30°,则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2、如图,某高楼顶部有一信号发射塔,在矩形建筑物ABCD的A、C两点处测得该塔顶端F的仰角分别为∠α=48°,∠β=65°,矩形建筑物宽度AD=20 m,高度DC=33 m.计算该信号发射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FG(结果精确到1m).
(参考数据:sin48°≈0.7,cos48°≈0.7,tan48°≈1.1,sin65°≈0.9,cos65°≈0.4,tan65°≈2.1)
1、 阅读题目,独
立思考。 2、 小组合作,解
决疑难,交流思路。 3、 展示交流,反
思收获。
第1题学生容易误以为已知了外角75度和内角30度,从而过点C作BA的垂线。事实上75度的函数值不知道,这个角并不是真正的已知角,由75度和30度的外内角关系,容易想到求角BAC为45度,真正的已知角是30度和45度这两个内角,根据这节课的探究体验,学生应该能想到应过点A作BC的垂线,构造出30度和45度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来求解。 第2题是本节课构造的
5
5
B
C
A
10
两个有公共边的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变式,但还是能抓住已知边AD是直角边AE和CG的差,或已知边AB是直角边FG和FE的差来列方程求解。是模型的一种变式。通过此题欲引导学生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又要超越模型,灵活运用模型及方法。
小结收获 总结方法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抓住已知的一边一角构造RtΔ。
2、抓住已知函数值的两角构造RtΔ。 3、将已知线段转化为两直角边的和差来求解。
4、通常设公共边便于表示数量关系。 5、灵活运用、识别、变式模型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发言。
通过小结收获环节,促进学生形成反思归纳的学习习惯,增强获得感,增强自信。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