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五课_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_ 广东省 - 广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五课_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_ 广东省 - 广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小组所饲养的四种小动物的观察,微课的学习,能够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理解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在实现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中,形态特征的变化与适应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结合饲养的亲身感受并通过对八段微课视频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共同观察、饲养小动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态度;通过两栖、爬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
2学情分析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准确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两个概念。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陌生,其实是有前概念的。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这些前概念又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通过教学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由于生物形态分类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浓,学习能力也常常得不到有效提高,因而成了教学中的一个有待突破的难点。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初二的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学习仍然以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正在慢慢发展、完善之中。
3教学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对事物进行正确分类的过程。“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是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布鲁纳等假定“一切成套的概念都是一些同类的思维过程,而且获取任何概念的方法基本上也是相同的。”而概念的形成就是形成新范畴的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范畴分类活动,其实就是在根据饲养观察、微课视频所提供的某些线索而舍去其它线索的基础上,鉴别四种小动物并将小动物归类。
结合前面对学情的分析,本课设计了,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饲养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各种特征和习性的环节,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饲养、观察乃至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告诉学生四种小动物的名称、种属,首先让学生根据观察将动物分类,说明理由,再通过微课视频提供一些新的线索,让学生分析这些线索的修正之前的归类设想,以一种类似于探索、揭秘的方式来不断深入的了解这四种动物,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4课前准备
1.选择饲养、观察的材料
根据学情分析,制定了“概念获得”的教学策略。因此,需要考虑为学生提供怎样的饲养、观察材料,为形成概念提供感性认识。
(1)饲养、观察材料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多样性和典型性
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获得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使概念的形成更加准确,材料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比如两栖动物如果全部都是无尾目的,那么学生会误以为无尾是两栖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还需尽量提供有尾目或者无足目的材料。同理,爬行动物有四个目,所提供的材料也应考虑从不同的目选取。这样才能保证多样性和典型性。
安全性和操作性
由于是给学生小组自行饲养,所以材料必须是安全的,无攻击性,对人体无害。同时,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动物饲养方面的学习,所以,材料必须是生命力顽强,对饲养环境要求不高的,否则会出现大量死亡,对生命是一种不敬,无法观察,还会引发卫生问题。另外,材料需要是常见的、价格低廉的,食物容易获取的,否则也无法让所有学生参与饲养、观察。
(2)饲养、观察材料的确定
两栖动物
白化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又名光滑爪蟾,原产南非的一种水生无尾类,是科研中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白化中也常被当做宠物销售。无毒,无攻击性。可以喂饲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如动物肝脏和植物类的水藻。可以捕食吃细小的鱼类(如米诺鱼及孔雀鱼)及昆虫(如蚯蚓、蜡虫及蟋蟀,也会吃虾及火腿。
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也叫中国火龙,为两栖纲尾类目的动物。色彩艳丽,长相可爱,被作为观赏动物。遇敌害时可分泌河豚素,不可食用,但作为观赏动物是安全的。主要以孑孓、水蚯蚓、水蚤、面包虫、小鱼为食。在缺乏活动的小动物时,也可将瘦猪肉切成小块喂饲。
爬行动物
中华鳖(幼体):Trionyx Sinensis,又名水鱼、甲鱼、团鱼,为爬行龟鳖目动物。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市场上作为宠物出售的幼鳖一般在5cm以下,不会伤害到人体。
壁虎:Gekko japonicus Dumeril et Bibron,又称守宫、蝎虎。,是爬行纲有鳞目的动物。壁虎主要食物为昆虫(如蟋蟀、面包虫)。由于其干制品药用价值,各地均有人饲养,人工饲养的壁虎还常被用于做中型肉食性宠物的饲料,能够买到。
2.制作动物繁殖、孵化的微课视频
生殖一直被作为动物分类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饲养时间短,饲养条件有限,学生很难亲眼观察到材料的繁殖、幼体的孵化过程,给完整、科学的“概念获得”带来了困难。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课前制作了8段微课视频,分别介绍四种材料的繁殖、孵化情况。
5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组所饲养的四种小动物的观察,微课的学习,能够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理解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在实现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中,形态特征的变化与适应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
2.教学难点
通过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结合饲养的亲身感受并通过对八段微课视频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6.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小组饲养小动物
1.供饲养动物的说明
提供给学生自行饲养的小动物分别是:白化非洲爪蟾、中华鳖(幼体)、东方蝾螈、壁虎。前三种动物均可使用水丝蚓(俗称红虫)喂养,壁虎用黄粉虫喂养。将水丝蚓和黄粉虫从花鸟鱼虫市场购得,放在实验室内共学生每天自己按需要领取并饲喂动物。为了让学生能够专心观察动物的特征,避免先入为主的干扰,所以饲养过程中并未告知学生四种小动物的名称,而用“无尾”、“马甲”、“红点”、“灰灰”代替,包括后面使用的微课视频也一直采用这样的称呼。
2.小组饲养分工及指导
每个四人小组要共同饲养四种小动物,每位同学重点负责观察、照顾其中一种小动物。印发《饲养提示》,告知学生四种小动物的食性、投喂的数量、保洁的方式等。(详见素材)
3.小组观察的具体要求
(1)观察动物的体型、分部。
(2)观察(触摸)动物的体表特征。
(3)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尤其是捕食的过程
(4)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
(5)尝试分析比较观察结果,将小动物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分成两至三个类别。
活动2【导入】小组分享饲养所得
正式上课,第一个环节就是通过学生分享饲养、观察的心得,让学生互相提醒、修正自己的观察结果。让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将小动物们分为两大类,并说明分类依据和原因。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学生提出,根据外观的感觉,将身体粗短的爪蟾和鳖归为一类,纤长的蝾螈和壁虎为另一类;有学生提出:根据生活环境,将生活在水中的爪蟾、鳖、蝾螈归为一类,陆生的壁虎为另一类;有学生提出:根据身体的分部,将有尾巴的鳖、蝾螈、壁虎归为一类,无尾巴的爪蟾为另一类;有学生提出:根据体表特征,将无甲壳的爪蟾、蝾螈、壁虎归为一类,将有甲壳的鳖为另一类;有学生提出:根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将敏捷的爪蟾和鳖归为一类,较迟缓的蝾螈和壁虎为另一类……
教师让学生充分的发言,引导学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其创意,并不做正误优劣的判断。最后,小结:以一个标准分类并无正确、错误之分,但是那个标准能够更准确的揭示两类动物的本质区别呢?这个是需要考虑的。
活动3【讲授】归纳四种动物的外在特征
老师跟同学们一样也饲养、观察了一段时间,列了一个表格,将几个明显的外部特征列了出来,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刚才提出过的,下面我们一起根据观察的结果将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就用同一颜色填充表格(此处用相同的表情代表,下同)。
水生陆生 | 体型 | 有无鳞片 | 其它特征 | 分类依据 | |
---|---|---|---|---|---|
马甲 | |||||
灰灰 | |||||
红点 | |||||
无尾 |
有无卵壳 | 产卵地点 | 受精方式 | 其它特征 | 分类依据 | |
---|---|---|---|---|---|
马甲 | |||||
灰灰 | |||||
红点 | |||||
无尾 |
水或陆孵化 | 亲子相似度 | 呼吸方式 | 其它特征 | 分类依据 | |
---|---|---|---|---|---|
马甲 | |||||
灰灰 | |||||
红点 | |||||
无尾 |
成体 | 繁殖 | 幼体 | 其它特征 | 分类依据 | |||||||
---|---|---|---|---|---|---|---|---|---|---|---|
水生陆生 | 体型 | 有无鳞片 | 有无卵壳 | 产卵地点 | 受精方式 | 水或陆孵化 | 亲子相似度 | 呼吸方式 | |||
马甲 | |||||||||||
灰灰 | |||||||||||
红点 | |||||||||||
无尾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