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练习使用显微镜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天津市 - 滨海新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2.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3.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5.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热爱大自然,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但是在生活中接触显微镜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只是知道显微镜可以使我们看到的物体放大,但是具体的操作不会,所以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并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对于特别微小又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聪明的人类发明创造了一种仪器,专门观察微小的物体。这种工具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显微镜。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并引出本课课题。
(2)教师活动: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最早是怎样出现的呢?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谁能到讲台前为大家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呢?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利用课件简述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2【讲授】(二)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1)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提问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设计意图:复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活动3【讲授】(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1)教师活动:教师示范进行实验第一步:取镜和安放—从镜箱中取出,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并安装目镜和物镜。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倾听,对照规范操作,默记操作要领,找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并认同显微镜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安放显微镜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能够保证显微镜的安全,不会使它摔落在地上,并且能方便的观察。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归纳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2.对光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打开课本38页,自学一分钟“对光”的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打开课本38页,自学一分钟“对光”的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教师活动:提问:通过自学,分析一下对光需要转动哪三个结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对光需要转动的三个结构: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师活动:教师示范并讲解对光的步骤。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倾听,默记操作要领。
(4)教师活动:提问:对好光的标准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5)教师活动:利用课件,介绍显微镜的光路图。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倾听。
(6) 教师活动:播放“对光”微课,展示规范的对光操作。
学生活动:观看“对光”微课,学习规范的对光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讲解,播放“对光”的微课程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正确“对光”方法和注意事项。
(7)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把显微镜进行对光,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把显微镜进行对光,出现问题,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练习对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观察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打开课本39页,自学一分钟“观察”的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打开课本39页,自学一分钟“观察”的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到讲台前,讲讲通过自学怎样调节显微镜观察到物像。
学生活动: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并演示“观察”的步骤。
(3)教师活动:组织全班学生评价“演示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之处,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活动:学生评价“演示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学生上台示范,师生共同点评,有利于学生认同“观察”的规范操作步骤。
(4)教师活动: 教师讲解并示范调节显微镜观察物像的动作记忆:压标本、下镜筒、调焦距。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倾听,默记操作要领。
(5)教师活动: 播放“观察”微课,展示规范的“观察”操作。
学生活动:观看“观察”微课,学习规范的“观察”操作。
设计意图:掌握显微镜的正确“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6)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动手调节显微镜,练习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出现问题,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显微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7)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思考并到讲台前写出看到的“上”的物像。
学生活动:学生到讲台前写出看到的“上”的不同的物像。
(8)教师活动: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点拨纠正。
学生活动:学生检查“上”的玻片标本是不是正面朝上放在了载物台上,重新观察。
设计意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活动4【活动】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 教师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练习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提出问题:
1)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什么特点?
2)物像被放大了还是缩小了?变化了多少倍?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学生回答:物像被放大了。
总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设计意图:
总结显微镜成像特点: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提出问题: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说明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观察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
学生回答: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 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
再次强化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接着动手,把物像偏在视野的左下方,思考:玻片标本应该怎样移动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呢?
学生活动:学生接着动手操作,回答: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析本题,得出结论:将物像调整到视野中心的方法叫做同向(像)法。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掌握同向(像)法。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发现显微镜的成像规律,掌握将物像调整到视野中心的方法:同向(像)法。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比赛:观察人血涂片。思考: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有什么不同?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先用低倍物镜观察人血涂片,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探索观察一遍。
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
教师活动:教师点评,总结: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但细胞体积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
设计意图:
利用人血涂片通过小比赛的游戏方式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的关系。
活动5【讲授】4.清洁收镜
教师活动:
教师讲授并示范清洁、整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倾听、操作。
(1)观察完毕后,取下玻片标本:
(2)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
(3)物镜偏两旁,镜筒降到最低;
(4)转动反光镜,放在直立位置。
学生活动:
注意观察、倾听,领悟操作要领,学习规范操作步骤,和教师一起清洁、整理显微镜。
设计意图: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明确在“清洁收镜”中的注意事项,形成科学的实验习惯,爱护显微镜。
活动6【讲授】(四)新课总结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2)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注意倾听、回顾内容。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7【练习】(五)随堂检测
教师活动:
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反馈练习。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抢答。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