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三国鼎立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广东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部分内容开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前面两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级学生大都通过影视作品、游戏或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及著名典故比较熟悉;同时在语文课中学过《观沧海》一文,对曹操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究热情较高。但由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主要来自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所以会有知识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及时予以引导、纠正。另外,学生通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及训练,已初步学会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自主建构历史,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了运用史料去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但初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还不高,看待问题仍停留在感性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表格、形势图,归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史实。
2、能够运用战争形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及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及三国鼎立的影响的分析,掌握用唯物史观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4、通过《三国演义》中与历史真实中曹操形象的比较,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区别,提高史料实证的意识。
5、通过对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社会状况的比较,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
2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对三国鼎立和曹操的评价 五、教学思路
1、以学案为载体,用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与提升,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和依据。学案设有“自主点睛”栏,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录下有关评价曹操的依据(史实)及课堂感悟,使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及发展等基本史实,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完成学案的【温故知新,自主建构】的两个表格来落实,也便于课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的深入探讨。
3、把教学难点设置成“慧眼识战争”、“慧眼识时势”、“慧眼识英雄”几个探究活动,学生结合教材和老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并发表意见,以此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的解释能力。
3、用“谈时势、论英雄”两大主题统摄整节课。本课的重点、难点,实际上是围绕两大问题展开,即三国鼎立这一局势的形成、影响以及对曹操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谈时势、论英雄”两大主题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课堂的探究主题,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时势与英雄之间的关系。两大主题之下,分“官渡称雄”、“决战赤壁”、“三分天下”三个篇章,使课堂教学架构更清晰,主题更鲜明。
4、学生通过课前绘制《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来温故知新,掌握三国鼎立的时代背景,课后绘制《三国鼎立》思维导图,总结新知,自主建构历史,增强历史的时空观。
5、把课室的桌椅摆放成三国鼎立的格局(只需进行微调即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的相对位置。 六、教学过程
课前:【温故知新,自主建构】
1、请美术老师指导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制作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庞统等人物的面普。上课前把面普陈列在课室墙壁。(展示三国形成过程中著名人物的艺术形象,为探究这些人物的历史形象,客观评价曹操等重要人物创设情景。)
2、完成学案“温故知新,自主建构”部分:绘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填写表格“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各国的发展状况”。 3、上课前把桌椅的位置微调成三国鼎立的格局。(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三国的相对位置,也使学生很自然地以自己所处的那一国的人物去分析三国的发展。)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粤语版《三国演义》序曲的视频(此版本展示了三国形成过程中激烈的
3
战争场面,镜头重点突出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著名人物的形象,加上粤语歌曲,更有利于把广州的学生引入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教师:歌曲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的是哪个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豪杰,你们能说出几个?讲三国的形成,不得不提曹操,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三国演义》把他描述成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发表见解。(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这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教师:《三国演义》把曹操描述成阴险小人,历史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三国鼎立又是怎样的时代?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谈时势,论英雄。 【课堂探究,智慧提升】
教师:中国历史如何从秦汉的统一走向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要追塑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了。哪位同学根据自己绘制的《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进行介绍?(请同学拿出学案,并提醒同学在听课过程中在学案的“自主点睛”栏记录下评价曹操的依据以及得到的感悟。)
学生:展示学案第一部分中的思维导图,介绍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混战,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出示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学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教师:这时候的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结束战乱,和平安定,恢复生产。
教师: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满足人民的愿望呢? 学生:曹操
教师:曹操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崛起,并改变着时势。(指出了时势与英雄之间的关系。并提醒同学如果觉得这一背景能成为评价曹操的一个依据,就请在学案的“自主点睛”栏做记录)
教师:一场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是什么战争?跟谁打? 学生:官渡之战,袁绍。
教师:袁绍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气势强劲,雄霸北方。 第一篇 官渡称雄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基本战况?
学生:根据学案第一部分中的表格“官渡之战”及《历史地图册》第46页介绍
4
官渡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双方兵力、结果、战争特点、影响等。
教师: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80、81页及学案提供的史料,讨论完成学案中的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一:慧眼看战争 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能战胜强大的袁绍?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并派代表发表意见。
曹 操: 袁 绍: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军事上: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补充材料: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
从材料可以看出曹操推行屯田有什么意义? 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曹操推行屯田,缓解了粮荒,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利于民生),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积极作用。又筹集了军粮,为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提示学生思考这是否可以成为评价曹操的依据,如果可以,请在学案“自主点睛”栏记录下来) 小结过渡:
教师: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北方最强大的对手,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他陆续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207年底,基本统一北方。在胜利归来的途中,曹操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同学们语文课刚学到的《观沧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这时候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的壮志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怎样的人? (文史结合,论从史出)
学生: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全国,曹操是一位有雄心壮志,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学案中“自主点睛”栏记录)
教师:曹操要统一全国,将会有什么阻力?(出示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的形势图)
学生:刘备和孙权是曹操统一全国的阻力
田丰谏绍曰:“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
如久持之。”绍不从。 ---《三国志》
5
教师: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刘备、孙权在赤壁展开决战。 第二篇 决战赤壁
学生:根据学案第一部分中的表格“赤壁之战”介绍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双方兵力、结果、战争特点、影响等。
教师: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呢?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地图册》第46页赤壁之战形势图及学案的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学案的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二:慧眼看战争 曹操为何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呢?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材料二: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三:曹操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彻底击垮当时已经如惊弓之鸟的刘备,结果是促成了孙刘联合……这可能要归因于由于一连串的胜利,产生了骄傲和轻敌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挥军南下,对江东有如泰山压顶,胜券在握,因此才会轻易相信周瑜、黄盖的诈降计,失去了平常应有的冷静判断。---张作耀《曹操评传》
曹 操: 孙、刘联军: 学生:结合史料,小组讨论完成学案,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在材料中划出关键信息,在学生分享探究结论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同步投屏技术,把该组学生的学案投影在屏幕上) 学生:派代表在屏幕前边分析材料边分享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从曹操一胜一负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学生:骄兵必败,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 小结过渡
教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孙权各自发展、巩固势力。他们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彻底战胜对方,一统天下,因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回到北方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并致力于恢复发展北方的经济,为三国中魏国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案“自主点睛”栏记录下捕捉到的上述评价曹操的有效信息) 第三篇 三分天下
6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这节课桌椅是按什么格局摆放的?(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惊喜地发现课室的桌椅是按三国鼎立的格局摆放的。并分辨出自己是坐在三国中某一国的统治范围)
教师:关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情况,同学们已经在学案在进行了归纳,特别提醒同学们关注三个问题,以免进入历史的误区: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曹操在魏建立前已去世;蜀国的国号是汉;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29年,以吴国建立为标志。
魏蜀吴三个政权并存,形成鼎足之势。他们为了战胜对方,都大力发展生产,壮大本国实力。请同学以你所处的那一国的人物身份来介绍本国的发展情况。 学生:根据已完成的学案,作为三国的一员介绍各自国家的发展措施及效果。 教师: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点拨。
(在学生介绍魏国情况之后)出示翻车的图片,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魏国生产力的发展。补充材料: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三国志》 指出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师:纵观三国的发展情况,与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比较,是不是有明显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慧眼看时势。(在PPT中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与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提示学生从经济、政局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结合三国经济发展情况及老师提供的政局对比图,分组讨论完成学案: ★探究活动三:慧眼看时势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理由(史实):
经济方面:
政局方面: 观点(结论):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历史解释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案,派代表发表意见。 理由(史实):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经济方面: 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7
刘备
曹操 200年 ( )之战
奠定( )基础
联合抗曹
208年( )之战 奠定( )基础
220年 221年 (
) (
)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政局方面: 割据混战,动荡不安 局部统一,相对稳定 结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点拨。指出分裂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稳定统一利于社会的发展。(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使学生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探究活动四:慧眼看英雄 曹操
教师:同学们能从墙上挂的多个脸普中分辨出哪个是曹操的脸普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花色花脸的是曹操,因为京剧脸普中白色花脸代表奸诈。
教师:文学、艺术作品把曹操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历史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作品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 PPT出示毛泽东和鲁迅看待曹操的材料: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学案“自主点睛”栏记录下的关于评价曹操的依据,对曹操做出客观的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学案中写下主要观点及依据,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论从史出,一分为二,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曹操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也有凶残、奸诈的一面…… (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总结新知,自主建构】 教师:PPT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8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结构图
教师:点拨、小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为了统一全国,曹操挥师南下,与刘备、孙权决战赤壁,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魏蜀吴三国建立,到229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三国各自发展实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部,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日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历史的进步。
课后:学生完成学案【总结新知,自主建构】部分,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七、板书设计
《三国鼎立》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二、过程:
1、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0年) 2、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208年)
3、魏蜀吴建立---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公元209年)
三、发展:三国的发展状况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吴: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夷洲(今台湾)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以学案的形式体现,通过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完成学案设计的各项学习活动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案见附件) 九、教学反思
9
本课是“从化地区历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一节展示课,结合观课教师的点评,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教学效果显著:
1、教学设计用一个学案、两大主题、三个篇章、四个探究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主题鲜明,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学案采用了新的设计模式,既涵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与养成,也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一个具体依据。课堂上,学生运用学案中的史料及“自主点睛”栏所记录下的相关史实,积极参与各探究活动,踊跃发言,相互争鸣,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本课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温故知新,自主建构】,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归纳及与本课相关的《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 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后【总结新知,自主建构】,学生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总结所学知识。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4、从粤语版《三国演义》序曲视频作为导入、京剧脸普的陈列、课室桌椅位置的巧妙摆放,都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直观的教学也令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在学期末的区统考中,关于三国地理位置的考题,所教学生的得分率为100%)
5、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心中有法,心中有度,心中有人,心中有素养。教师把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层层点拨、引导,有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可以完善的环节是课堂小结部分,可以考虑使用年代尺进行知识小结,以进一步增强历史的时空观。
(后页附本课学案)
自 主 点 睛
(记录评价曹操的 依据和课堂感悟)
10
智慧学堂: 时势 英雄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影
响;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2.运用一分为二,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标准,客观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3.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温故知新,自主建构】
一、《东汉的兴衰》思维导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