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酸碱盐复习课
所属栏目:初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碱盐复习课_天津市 - 天津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碱盐复习课_天津市 - 天津
- 1 -
《We are 伐木累——酸碱盐之家庭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酸碱盐部分知识综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书》中的第十和十一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酸、碱、盐各自相应的性质和用途后综合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多而零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所涉及的物质俗称用途和化学方程式很多,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与酸碱盐知识有关的考题却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来解答的。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它对学生学会自主总结归纳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这部分知识点,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使得枯燥繁多的酸碱盐相关知识变得有趣,建立清晰的思维过程。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建立起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四)教材处理与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亦即对该知识系统性、综合性的建构,最好的办法应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理念:整节课均采用模拟cosplay上一节角色扮演的化学课,拟人的手法贯穿始终,使得整堂课更加生动有趣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综艺性节目《奔跑吧兄弟》引出“家”的情景,推门进入家被墙壁上两个谜语字画所吸引,之后让家庭成员(学生)帮助客人 (教师)对酸碱盐进行物质的分类,然后模拟盐酸和氢氧化钠“吵架”盐酸是否获胜的情景引出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紧接着学生梳理酸、碱、盐、金属、金属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其网络结构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并深刻体会其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之后以客人向酸碱盐家庭成员请教问题的方
- 2 -
式归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相关知识的实例,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会用酸碱盐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加酸碱盐相关知识的趣味性,使得这些知识不枯燥。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拟人模拟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与对话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同时配以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突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酸、碱、盐各自有关的知识,他们认识了酸、碱、盐。但是学生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习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枯燥,在头脑中很难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建立清晰的思维过程,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综合运用能力差,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暂时性记忆,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又联系不上,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不会将所学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联系实际应用在平时生活中。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类物质,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反应;
2.学会用酸碱盐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增长生活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加工和表述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2.学习运用交流、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通过角色扮演来有效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增进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形成团结的大家庭。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 导入
【引入】:观看“奔跑吧兄弟”视频,视频中最后一句:“we are伐木累”近期非常火,这句话的中文含义是什么?(引出“家”)
观看视频
思考
回答:我们是一家人
用学生最熟悉的视频引出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 3 -
谜语 引课
化学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里面生活着氧化物、单质、酸碱盐。这节课主要研究化学大家庭中的酸碱盐。
今天模拟cosplay上一节别样的角色扮演的化学课。大家扮演化学大家庭中的酸碱盐,而老师扮演到你家作课的客人。 一进门,客人被家里墙壁上的两幅谜语字画所吸引请家庭成员帮忙介绍一下谜语分别描述的是“谁”?
组织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所学知识猜谜语 A.我是谁? 说钠不是钠,人人都惧怕 伤到皮和眼,水洗硼酸点
(谜底:NaOH) B.认识我吗? 有缘生在老山中 熊熊烈火来加工 粉身碎骨全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 (谜底:石灰石)
由谜底—常见的酸、碱、盐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认识酸碱盐 对物质进行分类
【练习】进入客厅,客人看到了“八个人”,请家庭成员帮助客人将这些人进行分类。 使用ipad将相应的物质拖入相应类别的人物图片中,进行归类总结
认识酸碱盐,学会归类总结 讨论 交流
实验探究 【过渡】就在成员帮忙分类的时候,在客厅的一角,客人发现盐酸和氢氧化钠两个人吵架了,吵架之后两个人全都若无其事不动声色,请家族中其他成员帮忙探究一下盐酸是否获胜了!(教师描述场景的同时完成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实验,将所得
溶液分给每一个小组)。 倾听、思考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探究】家庭成员分小组探究盐酸是否过量,完成学练卷实验方案。
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交流 实验方案
【展示】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
培养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 4 -
讨论 归纳酸的
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家庭成员所描述的实验方案,学生自己悟出所用到的方案实际上是应用了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的化学性质。(手机拍照传屏订正)
体验、总结
学会总结
归纳总结碱和盐的
化学性质 【总结】客人已经了解了酸的脾气秉性,请家庭成员向客人描述碱和盐的脾气秉性(个性)。(手
机拍照传屏订正)
总结、归纳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学会类比归纳的
方法
练习 【练习】完成学练卷习题 练习实验探究题
巩固知识
讨论 交流 整理化学性质的网
络结构图 【讨论整理】了解了个性,客人还想了解酸碱盐的共性。一起讨论整理共性:根据屏幕上给出的各物质类别,整理出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网络结构图。
讨论、交流、使用ipad整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网络结构图 展示成果
让学生更好地理
清和掌握酸碱盐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联系
练习
【练习】客人带着问题来请教家庭成员,请家庭成员扫描屏幕二维码帮助客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手机作答问卷练习题
手机作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及时有效反馈学生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错题 讨论 交流
用途举例 【过渡】作为客人,已经深入了解了各自的性质以及相互关系(共性),那么大家各自的性质都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给客人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酸碱盐知识的实例应用 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增进学生
学习酸碱盐知识的兴趣
【归纳】客人以请教家庭成员如何解决生活中水垢、农药、胃药等酸碱盐知识问题的方式归纳出生活中酸碱盐知识的应用实例。
根据相应的实例回答各自的用途以及解决方法
巩固酸碱盐在生活中的用途
课堂检测反馈
【竞赛】作为客人,临别之前留下礼物——红包,通过抢红包竞赛形式完成课堂检测。
抢红包、答题
通过竞赛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5 -
小结
【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懂得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像班级一样,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个性但是大家能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形成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大家庭。
作业布置 【作业】扫描二维码完成作业习题
五、学习评价设计
在评价方面新课标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目标达成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总结性评价,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在课内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作答,时间5分钟)
1. 人被虫咬(甲酸),痛痒难忍,涂抹下列哪种物质可以缓解( )
A.肥皂水 B.醋 C.酒精 D.食盐水
2. 蒸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某些物质,既能除去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使馒头松软,加入的这种物质是( )
A.NaOH B.Na2CO3 C.CaO D.NaCl 3.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鉴别蔗糖和硝酸铵 B.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水和酒精 C.用灼烧法鉴别棉花和羊毛 D.用燃烧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4. 下列除杂方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 B.硝酸铜溶液(硝酸银):加入足量的铜粉,过滤
C.碳酸钙固体(氯化钙):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5.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试剂甲和乙可能是( )
A.甲:水, 乙:氢氧化钠 B.甲:熟石灰, 乙:稀盐酸 C.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D.甲:氢氧化钠,乙:稀硫酸
- 6 -
六、板书设计
酸碱盐之家庭篇
酸
物质的分类 碱 性质 用途
盐 七、布置作业
扫描二维码,完成作业习题
教学反思
酸碱盐部分知识综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书》中的第十和十一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酸、碱、盐各自相应的性质和用途后综合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多而零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与酸碱盐知识有关的考题却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特殊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来解答的。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它对学生学会自主总结归纳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主旨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这部分知识点,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使得枯燥繁多的酸碱盐相关知识变得有趣,建立清晰的思维过程。经过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所反馈的信息:我班学生对酸碱盐性质基本掌握,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酸碱盐性质的应用相关知识掌握还不好,这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复习:一、酸碱盐的分类;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三、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四、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客人请教问题的形式贯穿整节课,使酸碱盐相关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
- 7 -
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所得溶液是否显酸性实验探究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案应用酸的化学性质,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自己观察总结悟出实际上应用了酸的化学性质并归纳酸的五点化学性质,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酸碱盐生活用途时,我不在是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用途,而是通过角色扮演客人找酸碱盐家庭成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用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客人向家庭成员请教问题的交流形式,多数时候是以“请教”的方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采用了促进师生互动交互式软件普罗米修斯,学生学习物质的分类、构建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结构图等知识时可以自己动手使用ipad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会对教学有更大的帮助。这节课的练习题以及作业,都采用了手机扫描二维码作答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最后以抢红包竞赛的形式对这节课内容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反应超出我的想象,学生积极参与竞猜激烈,小组成员内讨论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可以在白瓷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另外,在作业习题的选取方面,应该做到有难易区分度,旨在达到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We are 伐木累——酸碱盐之家庭篇
一、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反应
学会用酸碱盐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增长生活技能
二、学习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建立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四、探索导航:
(一)追根究底
1.请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盐酸是否过量
方案 | 所加试剂 | 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盐酸过量 |
||
2 | |||
3 | |||
4 | |||
5 |
酸的化学性质 | 碱的化学性质 | 盐的化学性质 |
1 | ||
2 | ||
3 | ||
4 | ||
5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 论 |
①向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②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 ①溶液颜色 ; ②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 色为止。 | 酸和碱发生了 反应,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硫酸过量 |
方案二 | 取样,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 酚酞溶液不变色 | 酸、碱恰好反应 |
方案三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 溶液变红 | 硫酸过量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