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到底哪只蚂蚁,跑得快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到底哪只蚂蚁跑得快-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到底哪只蚂蚁跑得快-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史宁中教授在《教育与数学教育》一书中写道:“小学统计学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应当是,体现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推理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又依赖于数据分析,而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可以构成数据。在统计学中,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情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因此,本节课《到底派哪只蚂蚁参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孩子们经历了收集数据—读取数据—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读取数据、分析数据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并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做出合理推断。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对统计知识的编排,在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分类的方法,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开始。在此基础上,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在第二学段,学生将学习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并且能用它们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除此以外还将学习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在第三学段将学习统计量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从学习内容安排上来看,学生对于统计量的学习和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某一学段也是比较单一的。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各个统计量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否能够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数据,是否能够选择合理的分析数据的方法,以便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统计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到底哪只蚂蚁跑得快?
2
本节课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当学生学习完这些零散的统计知识之后,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统计量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判断。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统计图和排序的整理方法所具有的工具性。学生通过画图、排序对数据进行读取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主动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些就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希望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在看待数据和整理数据方面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 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体验到数据产生的必要性,进行初步的数据读取。 2. 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读取有效数据,帮助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 3. 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读取有效数据。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体会数据处理价值。教学过程设计(文字描述) 一.发现提出问题,产生数据需要
1.谈话引入,聚焦问题。蚂蚁的速度。 2. 出示比赛规则
3.你会选出什么样的蚂蚁参加比赛?
4.怎样才能选出这样的蚂蚁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5.根据需求,出示数据
其中一个组,在众多蚂蚁中,我们挑选了两只心仪的选手。一只是闪电,一只是无敌。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试的。(Ppt) 先出示闪电的数据:
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再出示无敌的数据:
为了让大家观察方便,我们把两组数据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环保的实际背景,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数据的需要。展现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整个过程。】
4
二.分析问题,制定方案
1.通过看数据,你能决定派哪只蚂蚁去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2.如果给你们点时间,相信你能提取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进行比较和分析? 【设计意图:聚焦问题后,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初步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活动要求(ppt)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限时10--15分。
3.全班汇报,数据分析
第一次层次:直接比较,进行分析。 预设:(1)比较总和。 (2)比较平均数。
提问:这两种方法一样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局数。
小结:我们再来看几位同学的想法,看看他们有是怎样分析和处理数据的。
第二层次: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预设:(1)排序
闪电:146、153、169、183、203、203、212 无敌:124、159、172、190、192、206、218
学生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和比较。记录结果 预设:最快、最慢、中间数、相同数„„
小结:看来,我们排序之后,能让我们看出更多的内容。这种调整,拓宽了我们的视角,便于我们进行分析。刚才,同学们使用条形图进行分析处理的,看看这个同学也用图来表示的,你能明白她要表达的意思吗?
【设计意图:调整数据后,学生获取信息的视角拓宽了。可以从多维度读取信息,再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了数据处理带来的好处。】 (2)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如果有就呈现:
„„„„
第三层次:图形整理,进行分析
提问:看一看这个图,说一说你的想法?
刚才同学们都说排序调整是很好的分析方法,对于这个图我也进行排序调整可不可以?为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的思维程度分层次进行呈现。选择典型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挖掘学生背后的思考,怎么想到的。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数据的意识。会欣赏和解读他人的方法。对于数据处理进行深入理解。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意识。】 四、做出判断,反思问题
1.闪电和无敌到底派谁参加比赛呢?做出你的判断。 2.回顾反思标准,体现数据的重要。
问:刚刚分析了那么多信息,哪些维度可以用“快”来解释? 预设:最快、最慢、差额„„
3.如果派无敌去,从1到10用一个数表示它赢的可能性的程度的多少,你选择哪个数字?说说你的想法。你们为什么不选择10呢?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回顾整节课的研究过程,说说还你有哪些问题或者收获?
5、研究与分析 在小学阶段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主要强调两条,一条是知道数据蕴含着信息,知道许多事情应当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一条是知道通过样本得到的数据具有随机性,通过样本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本节课主要体现的是第一条。
第一,学生经历数据的读取过程
学生经历了几次读取信息的过程。第一次当出示闪电的数据后,学生尝试初次的读取信息。简单读取几个就可以了。第二次学生读取信息是两只蚂蚁的数据都出示以后,学生对于数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可能会从平均数、总数、比次数等几方面去考虑。这是学生对于数据调整前,最原发的认识。第三次读取信息是在数据排序之后,当出示排序后的图之后,学生能快速找到最大数、最小数、中位数、众数等等,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孩子们能读取到许多信息。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据分析的价值。逐渐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
第二,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表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表述方式,学会确立判断事物好坏的准则,学会基于准则进行判断。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更合适的方法是重要的。例如:课中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派哪只蚂蚁参加比赛”,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选择比较最大值或最小值就不是很合适了。而运用折线统计图来说明问题,比较符合这个问题。
第三,分析结果与标准建立联系
学生最初选择“什么样的蚂蚁来参加比赛?”心中是有标准的。他们想选择跑的快的,发挥比较稳定的。当学生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时,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到了最后做决定的时候,如何选择?学生还是会把数据分析的结果与最初的选择蚂蚁的标准建立联系。做出最终的判断。从而体会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当然,这个结果可能符合最后的事实,也有可能与事实不符。这里也体现了数据的随机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分析方法除了统计图之外,还包括估计等许多内容,但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