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视频标签:雷雨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以文解文”的方式解读文本,培养大阅读的思维方式。
由探讨《雷雨》悲剧的原因,进而个性化的解读《雷雨》主题
2学情分析
《雷雨》是一部结合社会与人性的多重因素的悲剧,学生在理解其悲剧原因上一定是一个难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文解文”的文本解读方式
教学难点
“以文解文”的文本解读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
一、导入:
《雷雨》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
•三十年前,侍萍被扫地出门,周朴园另娶新欢。
•三十年后,骨肉是路人,兄弟成仇人,工人变冤魂。
•鲁侍萍勤劳、善良,却人生不如意。周朴园残忍、麻木,却一帆风顺。
•这真是一出情感变质,人性泯灭的悍人悲剧,是鲁侍萍的人生悲剧,也是周朴园的人性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
活动2【活动】二、组内碰撞,全班交流:为什么“悲”?
讨论:《雷雨》悲剧的原因。
要求:
要求:小组内读书笔记碰撞,讨论出本小组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悲剧” 原因,并结合课文内容找证据,最好是原文。组内做好讨论记录;派代表全班碰撞。 并选择相关台词进行表演。(10分钟)
预设《雷雨》节选部分悲剧的原因
一、阶级原因——阶级的不对等
1、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父子悲剧
2、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了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么?——社会悲剧
3、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社会悲剧
4、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父子悲剧
5、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弟兄悲剧
6、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么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此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他不要怕,我就要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母子悲剧
7、你来干什么?——爱情悲剧
8、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弟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爱情悲剧
9、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爱情悲剧
10、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生存悲剧
11、一个单身的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伺候人。——生存悲剧
教师总结:对资产阶级的揭露和抨击。由于其自身的罪恶,它无法避免。
二、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扼杀
1、周家少爷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门当户对——爱情悲剧
2、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风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男尊女卑、夫权——爱情悲剧
3、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男尊女卑——亲情悲剧
4、周冲:爸爸,这是不公平的。周朴园:你少多嘴,出去!——封建家长制——亲情悲剧。
教师总结:这一悲剧原因,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思想的反对。
三、时代因素——新旧思想的融合
五四运动之后(20世纪三十年代)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文明,旧:封建思想的专制、落后。
梅侍萍与周朴园敢爱,就是新思想的引导,而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周朴园的放弃就是因为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新旧思想抗衡的过程中,新思想最终失败了。——爱情悲剧。
四、性格原因——或软弱或高贵
1、鲁侍萍面对赶出家门,骨肉分离的境况,竟一点反抗都没有,足见其软弱的性格。
2、周朴园的另娶她人,无论是在父母面前还是社会现状面前,时代背景面前都是毫无反抗,软弱的。软弱到提前告诉她一声的举动都没有。——爱情悲剧
3、周朴园说梅是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其实就是说她顺从,服从,这无疑也从侧面表现出她的软弱。——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4、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就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怨天尤人的人往往都是弱者——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5、我这些年学乖了,已在现实面前低头,足见其软弱。——亲情悲剧
6、不愿退而求其次的做小,“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不在金钱面前低头。为人的纯粹与高贵。——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7、周朴园的伪善、虚伪。“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不,不,不用”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好,你先下去吧。——爱情悲剧
教师总结:性格决定命运,探讨以怎么的一种性格面对人生。
五、人性的原因——人性的缺失
为了娶门第相当的富家小姐,把相守三年的爱人和有病的才生下来三天的儿子,在大年夜,赶出家门。——爱情悲剧
为了维护所谓的家庭秩序,不认自己的亲生儿子。——亲情悲剧
为了赚取钱财,不惜伤害无辜的生命——社会的悲剧。
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实际的金钱利益,不惜放弃善性,放弃人性中的真善美,哪怕明知于心不忍,有背良知还是要坚持到底。——本人悲剧
教师总结:批判为了物质利益、世俗追求对人性的异化。
 
 
 
活动3【讲授】三、总结如何阅读经典
一、辐射资料展示
•怎么来读周鲁相会这一幕?(《细读<雷雨>》陈思和)
•揣之琢之,烛光洞幽——对《雷雨》中周朴园的精神分析   (张新民)
• 梅侍萍的选择   (《细读<雷雨>》陈思和)
•人性的生存悲剧──谈《雷雨》  (胡 颖)
•周朴园的“侍萍情结”与阶级意识的纠葛与冲突(节选)   (杨朴)
• “完形”的方法与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呈现(节选)——《雷雨》艺术方法及其悲剧主题的重新探讨 (杨朴)
二、碰撞方法
听别人发言是为了自己能说话。
                              ——周国平
读别人的是为了自己能解文。
                                ——大阅读
1、与作者碰撞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曹禺
2、与其它书籍碰撞
•看《圣经》的说,是宗教原因
•看《古希腊神话》的说,是命运原因
•看《爱》的说,是爱情观的原因
………………
视界决定世界!
3、与其它相关资料碰撞
•怎么来读周鲁相会这一幕?(《细读<雷雨>》陈思和)
•揣之琢之,烛光洞幽——对《雷雨》中周朴园的精神分析   (张新民)
• 梅侍萍的选择   (《细读<雷雨>》陈思和)
•人性的生存悲剧──谈《雷雨》  (胡 颖)
•周朴园的“侍萍情结”与阶级意识的纠葛与冲突(节选)   (杨朴)
• “完形”的方法与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呈现(节选)——《雷雨》艺术方法及其悲剧主题的重新探讨 (杨朴)
三、方法总结
    中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仅凭浅薄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是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的,只能是一种固步自封或自以为是的阅读过程。完全不能很好的体例经典作品的美。那么我们不妨借助已读的经典和已形成的阅读经验以及与经典相关的性文章,来进一步的领悟经典作品的美。这样无疑可以给大家提供更高品味的阅读,使我们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活动4【活动】师生交流
教师分享受自己的以“悲剧原因”为话题的读书笔记。
周朴园的自白书
—— 王 琳
       听着不远处的颂歌声,看着眼前这两个由我而疯的女人,心中又是一阵剧烈的痛。我周朴园罪孽深重,为什么老天还要让我活着。我将用我的余生来赎40年前罪。
       想想40年前吧!
       我从学成归来,就像日后的冲儿一样带着对自由、希望、美好、博爱的向往,渴望找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而此时,那个梳着大辫,睫毛秀长,眼眸澄澈的萍,正站在风中静慧的望着我笑。她如一粒种子,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我柔软、绵密的处子之地,瞬间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母亲的叹惜,父亲的怒目,我都视而不见。两个涉世不深,追求真爱的年轻人,带着对真善美最纯粹的膜拜走到了一起。而那时候,我们以为可以用坚定的初心冲破门第的牢。少为人夫,初为人父的喜悦,真的让我有种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的错觉。
       直到有一天,父亲伤感的给我说他老了,我要担起家族的责任;朋友笑着给我说,她是个下人;亲友偷偷给我说再不做个了断,就会被逐出家门。《伤逝》还在手里,我真的有点怕了。我突然发现曾经向往的真善美仅仅是让内心舒畅的一种情致,而后什么都得不到。但现实却又是如此狰狞。我有了成年后第一次痛心的纠结。
       金钱的引诱,家族的逼迫,现实的残酷,以及大多数人的选择,使我渐渐清楚我这种出生的人很多时候没法遵从内心善念的呼唤,而只能被成长过程中各种真实可感的世俗利益绑架。所谓长大就是渐渐清晰的明白世俗利益带来的实际和长效,而之前的源自初心的善念只是一种品性,一种感情,一种体验,一种向往,它太抽象。
       那一天母亲悄悄告诉我,再不答应你父亲就要把你扫地出门时,心中的度量衡瞬间倾斜。于是在那个热闹的大年三十,我端坐在书桌前,沉默的任凭她们把她赶走,静静地听着她的哀求。人一旦迈出第一步就覆水难收了,回想这些年我为了掌管家族经济和产业的命脉,能尊享世人的礼遇,能过所谓体面的生活犯了太多的错。
       人前光鲜,家中威严的我,却总是最孤独的那一个。我无法与孩子天伦,无法与妻子琴瑟,我只能在幽闭的书房里靠回忆度日。人人都骂我,人人都恨我,可是你们知道吗?我才是最悲哀的那一个。
       但是我要感谢曹禺先生用悲悯的眼光审视我的恶,让我在最后坚持叫萍儿认回母亲,让我用后半身来赎罪,让我用十年寻找大海,让我在颂歌中重新做人。我看见了他在这出悲剧中播下的博爱的种子——让善者,不再被破坏,保持美好;让恶者,不继续作恶,走向新生。
 
活动5【讲授】结束语
以不同形式, 做一个“大阅读”的践行者。
活动6【讲授】板书

阅读经典——阅读相关文本+其它经典——有个性的,有品味的阅读
活动7【活动】预习准备
星期二
阅读节选剧本,完成节选部分“悲在哪里”为话题的摘抄似读书笔记。(要求:摘抄原文台词,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星期三
阅读《雷雨》相关论文
星期三
阅读《雷雨》相关论文
星期四
课堂上,完成节选部分“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的读书笔记。(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星期五
批改读书笔记,分类做记录。
活动8【作业】辐射资料
大阅读之《雷雨》预习资料
一、全剧内容简介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暴风雨即将来临。客厅里侍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四凤不给,他就要把四凤与周家大少爷周萍之间的事情说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闹鬼的事情,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四凤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要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她,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见周萍去意已决,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侍萍受周家太太繁漪的要求来到周家。不曾料想却与三十年前的爱人周朴园相遇并相认。而此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一番争执之后,双方起了冲突。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现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晴天霹雳,因为她知道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阴鸷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二、众家评《雷雨》
请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一找“周朴园”和“鲁侍萍”悲剧命运的原因。如果找到了,请勾画出来。
怎么来读周鲁相会这一幕?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下面这一幕了。我把这一幕看成是像当年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个性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周朴园心里是有深深的歉意,这种歉意结果害了他后来的两任妻子,他心里还是沉浸在梅侍萍的感情中,所以,他为什么叫四凤把两件旧衣服拿出来?这就是怀旧嘛。每当蘩漪闹得他心烦的时候,他又想到了梅侍萍,又想看看梅侍萍的遗物。这细节发生前就是他要蘩漪吃药,蘩漪不肯而大吵一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老头子,自己家庭生活一点不幸福,一个妻子神经兮兮的,他恼火,又发不出来,看看妻子发了一通脾气以后,他想想还是前面一个老婆好,这种心情很正常。然后,你可以看到,他在家里一直保持了梅侍萍当年的生活环境,家俱的摆设,包括生活习惯,就说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忘。我们后来很多学者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来看,周朴园是个坏蛋嘛,他是虚伪的,他要骗人,所以他这么做。他是吃饱了这么做!如果他虚伪,他根本用不着这样骗人,这很累嘛!这只有出于自己内心的爱情,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这种巨大的伤痛,他没法理解周朴园,也没法了解这样一种心理。
正好那个时候鲁妈到了这个家。蘩漪不知道这个情况,就随便拿了件雨衣给周朴园,周朴园说不是这件雨衣,我要找另外的,就碰到了当年的梅侍萍。这一段非常精彩!当周朴园看到鲁妈的时候,他脑子里就马上想起当年的情人,可是他当然是认为自己情人已经死了嘛,不会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当年的梅侍萍,但因此就勾起他的怀旧情绪,所以他就问她,“你贵姓”;“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我想打听打听”。他是这么问起来的。鲁妈早就知道他就是周朴园,鲁妈是非常希望他认出她来,可是她也不敢认,所以这两个人就开始打哑谜。打哑谜过程中,周朴园忽然发现跟这个佣人话说太多了,赶快要把它收回来。周朴园开始说:“一个年轻小姐,……有一天夜里,地投水死了”。鲁妈就故意刺他说,“她不是小姐”,“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是“因为不名誉的事情被人家赶出来的”。那么他说“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你看,这两个人说话,周朴园是越来越沉浸在怀旧的感情当中,而鲁妈在刺激他的时候,实际上也情不自禁地陷入到怀旧当中。最后周朴园说:“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实际上老头子要孤独,要一个人独自去怀旧,去回味自己的感情。可是鲁妈那个时候就不可能悄然而走。如果真的是像我这样解释的,她以前是宁折不弯,抱了这样一种坚强的心情离开这个家庭的,可是经过30年,她对于周朴园本人没有什么恨,当她发现周朴园到现在还在想念她,她就忍不住了,故意要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等等,身份就暴露了,周朴园就“徐徐立起”,颤着声:“哦,你,你,你是——”大家发现吗?这时候的鲁妈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她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我当时读了这句话很感动,真是精彩啊!一个妇女已经相隔了30年,人事沧桑,已经做了几十年老妈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可是在她以前的情人面前,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已经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她心疼的是我已经那么苍老了,变得那么难看了,连你是我那么亲的人也认不出了,“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当年的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大少爷的。曹禺真是绝了,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话!
可是就在那个时候,周朴园突然说了一句很煞风景的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句话我们后来通常被人说,这就是阶级矛盾,阶级性,这个地主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前面都是虚伪的。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她说了自己就是鲁妈,马上就使周朴园从怀旧的感情上回到了现实,他猛然想起对方的身份,她是鲁贵的太太,是鲁大海的母亲,四凤他是不会在乎的,他实际上是出于一个本能的反应,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点阶级因素在里面,这是他回到现实,他马上就想起这个问题:是你儿子还是鲁贵派你来?鲁贵派你来,无非是敲竹杠;如果是你儿子,那麻烦更大了。鲁大海是工人运动的领袖,跟他两个人正在闹劳资矛盾,这涉及整个矿区的命运。这很符合周朴园的身份,周朴园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董事长,社会上也是一个成功人士,社会经验、阅历非常丰富的,所以当他从怀旧当中拔出来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现实当中的鲁大海的妈妈,你不是当年的梅侍萍了。这句话周朴园说出来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的,可是对鲁妈来说太残酷了,她还沉浸在自己是否“太老”的伤感里,她受的伤害是极大的。所以,她马上变得非常悲愤,她说:“命!不公正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受了30年委屈的女人一下子把这个怨恨吐向自己的男人,这句话其实半是撒娇,半是生气。哦,我跟你说了真相,你却突然问我,是谁派我来的?马上想到我的身份是鲁贵的妻子,而不是当年的情人了,所以她马上说这是不公正的命。而这个命是谁造成?就是你们周家。所以,这内涵非常丰富。台词的这种丰富的含义,很少有戏剧作品能够达到的。它既有现实的社会冲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两性感情,男女的真挚的爱情,都非常丰富地交织在一起。
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朴园和鲁妈的关系看成一种阶级对立,丫环受骗,少爷侮辱妇女,等等。我觉得这是肤浅的、简单化的。如果简单地把他们说成是互相欺骗的,没有感情的,等等,也不符合人性的发展。我们只有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剧性。实际上就是这样,人性越丰富,感情越细腻,我们性格当中往往悲剧性的因素越多。马大哈一样的人遇到问题嘻嘻哈哈地也就过去了。越是那种心灵丰富、感觉敏锐的人,他往往遭遇的悲剧性就越大。这样一些悲剧的性格,我觉得无论是周朴园,鲁妈、四凤、周萍,每个人身上都是这样。周朴园一方面是个罪恶的人,另一方面要摆脱罪恶,这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陈思和:细读<雷雨>》)
 
揣之琢之,烛光洞幽——对《雷雨》中周朴园的精神分析
张新民
 周朴园是曹禺的戏剧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其复杂在于这个人物人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利用不同的话语进行阐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其予以解读,正因如此,人们从主流政治话语的角度把他定性为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反动的资本家的形象;从道德的角度说其是“伪善的”、“虚伪的”、“无人情味的”、“自私的”家庭暴君的形象。……我认为,周朴园这个形象之所以让人们有话可说,而且说起来没完,津津乐道,关键在于这个形象既是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符号化的意识形态的周朴园,又是独特的心理的情感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周朴园。
 一
      周朴园,尽管作为一个被人们定性为“残忍”、“专横”、“自私”、“伪善”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的形象,其心路历程也同样具有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具有对其进行审美观照的价值,有必要走进其心灵深处,烛照洞幽,探测其个人性、丰富性、复杂性。
      周朴园的心路历程始于其作为一个封建家庭的少爷时和侍萍的情感经历(这种情感生活,我们称之为婚恋可,称之为未婚同居也可)。我们如何认识这个时期的这种情感生活和体验对于周朴园的意义甚至一生的影响呢?真正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剧中周朴园的行为及其心理情感的深层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特别关键的。一个封建家庭的少爷与一个婢女产生恋情,这在当时的封建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广为讲述的,问题在于,不论作为通例还是个例,初恋对于周朴园或者任何一个男性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因为,这时的恋爱中人,已经跨越了世俗的门第观念、等级制度的鸿沟,也排除了真诚的倾心的感情之外的尘念杂因,完全是至情至性的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其情深意重、生死相依、永生难忘、令人销魂是可以推想的。周朴园也不例外。还有两点,一是侍萍贤惠、美丽、体贴、温柔又善良,这是所有男性都非常欣赏又极为重视的,是男性选择配偶、衡定是否幸福时视为仅次于生命的至要因素,这也是两性相悦的最具人性内涵并能相随生命到永远的根基。应该说周朴园和侍萍当时都认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和终生的伴侣,两人也确实是相亲相爱、相悦相融的,而且这种恋爱在最初也得到了周朴园父母的认可,否则,侍萍就不可能在生下第二个孩子时遭逐被弃。二是这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恋并非由于周朴园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压力,走到了始乱终弃的结局。30年前,周家为赶要一位阔家小姐,在除夕风雪之夜,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驱逐出周公馆,侍萍由此开始了她充满苦难的漂泊生活。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是谁呢?3O年后侍萍与周朴园再度在周公馆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侍萍怒斥周朴园时,并没有把罪责归到周朴园头上,而是使用“你们”这一复指代词,从其话语的意味里,我们能品味出,周朴园作为当事人,自然难辞其咎,但,侍萍把矛头更强烈地指向周朴园父母。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出,当时周朴园作为周公馆的大少爷,20多岁,在恋爱婚姻上,是很难有自主权的,即使他很爱侍萍,无论如何他也拗不过父母之命。所以,在封建大家庭这个环境中,决定侍萍与周朴园二人命运的权力,属于当时周家的长辈,而不在周朴园,周朴园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侍萍被逐的结局。这对于周朴园来说也是痛苦的,周朴园毫无疑问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如果将这场婚姻悲剧的责任硬加在周朴园头上,谴责其玩弄了侍萍,这对周朴园实在是不公的,就是侍萍也不一定能接受这种定罪。我们从剧中无法找到任何周朴园是一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的证据,反而剧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周朴园对侍萍是真心相爱的很有说服力的佐证。例如,剧中多次提到侍萍从前念过书,并为周朴园在衬衣上绣过一个“萍”字。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些有钱有势的豪门富户尚不太愿意送女子读书,更何况侍萍一个出身贫苦的侍女呢?谁使侍萍获得了这种权利呢?很显然,这个帮助侍萍读书识字的人只能是周朴园,而不可能是别人。可以看出,周朴园对待侍萍决不是像一般浮浪的纨绔子弟玩弄寒门女子,求刺激,寻开心,而是真心相爱,不然二人何以维系长达三年左右的同居生活并连生二子呢?另外,剧中周冲对四风的爱慕和幻想,其真情无人怀疑,而且令人感动,我们完全可以由周冲与四风当今的情形推知当年周朴园和侍萍的相恋情形,可以说周冲与四风就是当年周朴园和侍萍相恋的重版。因此,周朴园与侍萍的恋爱悲剧,绝非周朴园的自愿,实是违心的,迫不得已的,是周公馆的家长为维护其所谓门当户对而制造的。虽然周朴园与侍萍的婚恋被强行拆散,但这种特别用心、投入的情感却没有随时光流逝而烟消云散,反而渐渐郁结成一种无法化解的情结,这情结潜隐于周朴园的心灵世界的角落里,从而构成了周朴园以后行动的潜意识,使人们难于觉察,但正是这种潜意识决定了周朴园对待蘩漪、周萍、周冲以及其他人和事的态度。

      周朴园在发生了与侍萍的婚恋悲剧之后,曾迎娶了一位阔家的小姐,但也未必如意,他远走他乡到德国留学,后又娶蘩漪,但又是失败的。他从江苏无锡一再迂家,直至东北,仍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侍萍年轻时候的照片,侍萍产后遇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他爱穿侍萍绣过字的衣服,牢记侍萍的生日,并在心中一直保留着侍萍“贤惠”的美好形象;更由于周朴园后来两次婚姻的不如意,就更加强烈地激起了周朴园对初恋的侍萍的怀念。可以说,3O年间在周朴园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里,侍萍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周朴园与侍萍的婚恋情结是何等厚重,这段恋情对周朴园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剧中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从表面上看,周朴园按照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妻子,言听计从,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希望妻子能维护其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做个“贤内助”。可是蘩漪满怀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来到周公馆,原以为自己寻到了一位梦中的“白马王子”、“如意郎君”,她失望了,她要求人格独立,夫妻平等;决不驯从,不愿做附庸和奴隶;追求一种有爱的婚姻。周朴园发现蘩漪并非自己“所企望的那样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觉得“蘩漪总是有形无形地和他的思想、习惯与为人的方法有抵触”,他也失望了,便“对她冷淡起来”。从而构成了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关系。实际上这种冲突背后深层的内容是,周朴园希望蘩漪是“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想望在蘩漪身上复活30年前的那位美丽、贤惠、顺从、温柔又体贴的梅侍萍,使他对梅小姐的思念现实化。而蘩漪是个“任性,傲慢,完全生活在爱的情感中”。的决不驯服、顺从的追求人格独立、夫妻平等的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他无法从蘩漪那里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法得到心理、精神、情感的满足,他失望了,才对她“冷淡”起来。可以说导致周朴园和蘩漪发生冲突的死结是潜藏在周朴园心理深处的对侍萍的恋情而形成的心理情感情结,由于周朴园和蘩漪对对方的失望不断地激活这种情结,从而不时怂恿周朴园对蘩漪施以冷漠、专横和压抑,甚至对蘩漪的合理的心理、情感需求也置之不理,视若无睹,这样就不停地加剧两者的对抗和冲突。

      在和侍萍的婚恋结束后的30年间,周朴园承受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带来的痛苦,却获得事业的成功,也形成了周朴园无法改变的两种面孔、个性的两重性。他是一煤矿公司的董事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人们称赞的“仁厚”、“正直”的“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洗去了他身上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文明”气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方式,对工人进行着无情的残忍的盘剥,用由此获得的血腥钱在社会上塑造了自己的“好人”形象。同时,他苦心经营自己的家庭,充满自信地能够使之成为人们羡慕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这使周朴园有一种成就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他对社会和家庭充满自信,也显得很得意,因此,他对周公馆里发生的罪恶无所知晓,也在情理之中。
      但周朴园的致命之处在于,独处周公馆里在社会上获得的好名声以及对家庭的自信、得意却无法使其心灵得到充实,他只能无可奈何地独饮孤独这杯苦酒。由于婚姻的失败,加上和蘩漪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孤独仿佛在周朴园的心灵里发酵一样日益弥漫、渗溶到血液里,孤独也阻断了他与妻子、儿子们心理交流、沟通的所有渠道,他不能在家庭这个精神和心灵的避风港里获得温馨和安慰。回到家中,孤独、寂寞、空虚便会不停地纠缠、撕咬周朴园的心灵,这时对侍萍的怀念就是最有效的抚慰剂。
      30年间,周朴园一直生活在忏悔和孤独的阴影中,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了周朴园救赎自己,战胜孤独的心灵熨斗。尽管几次迁家,周朴园仍保留着和侍萍相处时的喜欢的家具、侍萍年轻时候的照片、侍萍产后遇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等等,回到家中,经常独自坐在客厅里放有侍萍照片的桌子前,凝视着侍萍的照片,仿佛在向侍萍诉说着什么,忏悔着什么,回忆着什么,以此来驱赶心中的孤独、寂寞,我想不用怀疑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真实动机,也没有必要说周朴园仅是为了给周萍的来历一个交代,也许有这种目的,但周朴园这样做的最主要的目的仍是为了他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的需要。过去很多都认为,周朴园和侍萍30年后在周公馆的客厅里相遇的情景表明了周朴园的虚伪或伪善,我认为,这种解释未必充分,为什么呢?这时的周朴园是一个极难为外人所知的内心非常孤独、心灵封闭的周朴园。“这个”周朴园是经历了两次婚姻失败后的周朴园,由于无法从妻子那里得到应该得到的心理、情感慰藉的补偿,“这个”周朴园便非常看重事业成功、社会褒扬和建立一个“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对其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其心理、精神满足的价值。所以,当侍萍未出现时,他便真诚地怀念她;而当侍萍又出现在他面前,要危及到他的家庭安全,甚至可能毁灭他一向引以为自豪的“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时,30年前的环境与情感状态和30年后的环境与情感状态的巨大变异,物是人非,旧情难在,周朴园与侍萍复原过去已是不可能。所以周朴园必须在保持对侍萍真诚的怀念与保全这个家庭的声誉、社会地位不受损害之间进行选择时,“自私”的周朴园很现实地选择了后者。周朴园完成了由于30年前的周朴园向30年后的周朴园的角色转换和脸谱更替,这个过程本身是意味深长的,具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引人深思的内容。
      我们还应该注意《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对于认识和理解周朴园这个形象的特别意味。周朴园把周公馆卖给教堂做医院,为蘩漪在这里治病,是周朴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晚了一年把侍萍也接到这里来养病,如何解释呢?死的死了,走的走了,疯的疯了,侍萍也离开周公馆了,对于“凶残”、“自私”、“伪善”又十恶不赦、无情无义的周朴园还有必要在一切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一年”后把侍萍接到这里来治病吗?如果是那样一个周朴园有必要承担这种义务和责任吗?是的,可能是其有罪于前,悔罪于后吧,周朴园想以此来赎其不赦之罪,以减轻来自心灵的责难,我想如果周朴园要真是那样,他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有此善举了。剧作中并没有对周朴园探视蘩漪的情形进行细致描述,而突出了他真切地询问侍萍吃饭怎样,大脑清醒不清醒等情状,恐怕这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心里对侍萍的爱恋情结在起作用,即使悔罪,这也是他有此行为的内在动力。这里的情节在过去人们分析周朴园时往往被忽略,是不应该的,作者在很多文章和不同场合都谈到“序幕”和“尾声”的重要性,这里的意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细加研琢。
      戏剧艺术形式为曹禺提供了其思索人生、关注人物命运、展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最佳手段和方式,通过戏剧艺术形式,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曹禺对人生情感体验的积淀、发酵及其生动展示的惑人魅力。曹禺在一篇未发表过的文章中谈到:“在我个人的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数人物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在谈《北京人》的创作体会时说:“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感情写出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人物的灵魂深挖一下,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挖一下。”正是由于曹禺以一个戏剧家的艺术眼光对人的深刻观察、用心感受,才使得他给我们展示了众多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梅侍萍的选择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问,谁导致了这样一个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谁一定要把梅侍萍从当年周府赶出去的?这里我们可以归结到一个封建家庭的制度。曹禺没有讲清楚,但是,我想有一个问题,如果梅侍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有钱人家少爷的妾,这个悲剧是不会发生的。在那个多妻制的社会里面,一个有钱的人先养一个丫头作为妾,然后再娶一个正房的妻子多的是。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它容许自己的弟子,那些地主少爷外面去乱搞,花天酒地,也容许跟丫环生几个孩子,我们看过像《妻妾成群》之类的,但是,绝对不容许一个丫环做有钱人的太太。我们说门当户对嘛,所以他必须去娶一个门当户对的有钱的人来做他的太太。只有一种可能才会导致这个悲剧,就是梅侍萍不愿意在这个家庭里作妾,一个丫环想升格做正房的妻子,只有这种情况在封建家庭里是不被允许的,也只有这种可能使这个家庭使用毒招,把她连孩子一起赶走。当然,这个罪恶不一定由周朴园来承担。所以他的家里一直保持着她的生活习惯,摆着她的照片,等等,我们不能说这是虚伪的,是因为他无可奈何,倒退30年,周朴园也就是二十四五岁的人,他上面还有老爷子,还有大家庭,真正掌握命运的也不是周朴园本人。
    那么在这里我们能够得到两个信息。第一,我们感受到一个封建家庭的罪恶到底出在哪里?而在这个罪恶的过程当中,不仅鲁侍萍是牺牲者,周朴园也是牺牲者。第二,只有一种可能,当梅侍萍不愿意把自己处于一个妾的地位,她才会面临被这个家庭赶出去,这个家庭不承认她,甚至也不承认她的儿子。那么,假如这个情况是成立的,我们就可以看到,梅侍萍的品德是非常高贵的,这也是这个作品一直提到的,四凤对鲁贵说:“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因为她妈妈是一个很清高的人,绝对不肯跟人家苟合的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梅侍萍的个性,她不愿意处于一个被压迫的或者说屈辱的地位。我们不能说她想嫁给一个少爷就是品质不好,但是,她不愿意处于一个屈辱的地位,不愿意做这个少爷家庭里面的一个小妾,不愿意去跟别人分享爱人的爱情,这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后来她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态度,对鲁贵的态度,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宁折不弯的、非常坚强的女性。这个女性跟蘩漪相比,蘩漪就不及她,蘩漪为了拉住自己的情人,宁可容忍周萍让四凤一起来住,她也能接受。(节选《陈思和细读(雷雨)》
 

人性的生存悲剧──谈《雷雨》  胡 颖

……《雷雨》,超越了“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两种模式,体现了叔本华所谓的第三种悲剧情形:“生存的悲剧”。 ……
……曹禺“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沉沉的忧郁”,也热爱“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依据哲学新时代唯物意志论和表象主义的哲学观,把悲剧的根源转向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禺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然而,我认为《雷雨》中侍萍口口声声所说的“命”却只是中国民间一种习惯的口头托词,是由于对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一种并无确指的无可奈何的呼喊。但侍萍屈服了吗?不,她毕竟是坚强的,有着巨大精神力量的女子,“有异常的道德力量”的女子!“我是太不相信这个世道上的人了”,这句话包含了侍萍三十年来的多少辛酸,多少的悲愤和多少的血泪痛苦呵!她诅咒这世界,但她还是在与这世界抗争。三十年她忍受了无法忍受的遭遇,顶着椎心刺骨的煎熬,嫁了三次,当老妈子侍侯人,但她还是勇敢的活下来了,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她相信命运了吗?没有,她停止了痛恨吗?也没有。她善良,她纯洁,谁能不为她所具有可敬的自尊自强感动呢?她另外有了两个心爱的孩子,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拥有自己的快乐。虽然黑暗之手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无奈之中,面对残酷的“天道”,她还是一字一血地作出了抉择:“你们一块儿走吧。”她克制了伦理道德的无情冲击,滴血的理智作了无情的抗争。封建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头脑中宿命思想与伦理观念并不是作品本身的宿命思想。
侍萍终究是疯了。人们便认为这一结局是命运的悲剧。她苦苦挣扎,但她终究失败了。但大家就能以此便认定了,侍萍终究敌不过她自己口中的命运的嘲弄了吗?不是!这里并没有上文所说的古希腊那种悲剧哲学的内涵。侍萍与剧中人物一样,由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了彼此间的损害,才终究酿成了悲剧,即生存的悲剧。俄狄浦斯的英勇奋斗始终操纵在“神”的手中。神能翻云覆雨,神会反复无常,喜怒哀乐间便制造了俄狄浦斯这位悲剧英雄。然而,他无法掌握的是,人的生存本身。《雷雨》是以自己全部的剧情和艺术结构来表现这样一个主题的。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鲁迅语)。那么《雷雨》毁灭了什么呢?这个家庭悲剧通过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把八个人苦苦挣扎的人性拷打了,摧残了并毁灭了。生存的悲剧也随之上演了。侍萍疯了,也正是她的善良、纯朴的人性之美给毁灭。
说周朴园是一切祸患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幕悲剧并非是他的意愿,他也是深陷于其中的最大的悲剧承担者。…………周朴园是个封建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追求一种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他要做的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于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成了他这一追求的抛弃品,终于酿成了三十年后的悲剧,但这并非他的初衷。因为这对他而言毕竟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他也爱侍萍,只是在与他的社会地位冲突之后,他才放弃了侍萍。…………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一种空虚之中,表面的绝对权威并不能弥补情感生活,他所能做的只是以放纵的生活与回忆来麻醉,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侍萍的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又惊惶失措,声色惧厉,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对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侍萍再次出现,他内心深处欣喜,但应该有情有义的赎罪,而他有的只是一句“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因为他是一位具有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资本家,他要做到的是一个非常“有体面”的人物。三十年前他放弃了对侍萍的爱,在生存的道路上酿成了一场悲剧。因此,周朴园,一个表面上冷酷、自私、虚伪的人,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事,他只能在内心深处祭奠和怀念真心所爱的人,用一种悲剧形式来表达爱。他爱而不得所爱,不能终其所爱。更可悲的是,他们爱的结晶:两个儿子,一个成了他的阶级敌人;而另一个则给他戴绿帽子,他却毫无察觉。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推上最耻辱的境地。他的生存环境是何等悲哀!
再看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她恨,显而易见,自不待言。但她的恨中有爱。三十年前她对他的爱,正如今天四凤对周萍的爱。一位出生于下层社会的女子,在周朴园眼中,并非贫贱,而是她心目中的“梅小姐”,但“女佣子女”这一地位牢牢地锁住了她,束缚了她。“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使她不可能在周家这个家族中得到承认。他爱周朴园,有着一腔无限的柔情,但他们之间始终有一堵无形的墙,即使有了爱情的结晶也无法冲破。在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爱的情缘与封建礼教发生了冲撞,侍萍失败了。留下漫漫三十年的悲苦生活。三十年后第一次见面,她并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女人多情和心软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完全恨起周朴园来。当她在那间映照着前尘旧梦的屋子里看到那个三十年前爱过,三十年来恨着的冤家时,恍然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情境,其情感是迷离的,感伤的。在一种不愿相认(由于志气)又不甘不认(由于情感本能)的矛盾中,她最终忍不住一步步引导着周朴园认出了自己。她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这句话合着忧愤哀怨,也合着伤感,自然也不无女性柔情。她继续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简直是缠绵的呼唤和柔情的期盼。她对这个有负于她的人的复杂情感由此可见一斑。但她与周朴园之间同样不可能走到一起,不仅周朴园不能再接受,侍萍同样不能。两难的选择境地,又让她苦苦地作着内心的挣扎。
侍萍无法磨灭她女性的柔情。人性本身不可避免的脆弱因子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它是悲剧的因子,却决不是什么“命运”的支配,而是生存本身的因子。理性在她同被周萍和下人们打伤的大海离开周家时占了上风,但大海要去周家报复时,侍萍又说:“你要是伤害了周家的人,不客是那里的老爷或是少爷,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可见她对周朴园是一种什么样的“恨”。她对四凤说:“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弱,太易变了。”这也正是经历磨难后的她对人性弱点的顿悟。于此,她也便自然在这个基础之上原谅了周朴园。这才是真真实实的侍萍,决不同于铁腕女子的刚毅,因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雷雨》纠集了各种力量不同阶级,不同地位冲突,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伦理关系的冲突的矛盾表现,它已超越了现实功利层面,上升到作家对人类生存之更高层次的揭示和探索,其内涵更为深邃。
《雷雨》就这样展示了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它发生于每一个普通的人,不是帝王国君(如俄狄浦斯),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如哈姆雷特),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本身。内含着人性生存的本身的悲剧。
 
周朴园的“侍萍情结”与阶级意识的纠葛与冲突(节选)   杨朴
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是因为侍萍要找她女儿四凤回家而意外地在周朴园的家相见的。这种重逢是在周朴园保留侍萍三十年前在时的环境中展开的。周朴园保留着侍萍当年居室原来的样子;周朴园特意把侍萍使用过的大柜从南方搬来并一直放在被保留的侍萍居室内;周朴园一直把侍萍的相片放在居室的镜台上;周朴园还保留着侍萍当年生产时不开窗的习惯;周朴园还保留着侍萍给他缝过带梅花和“萍”字的花绸衬衣;周朴园还不用新雨衣而偏要用在樟木箱中同花绸衬衣一起保存的旧雨衣。周朴园既然把侍萍抛弃了,为什么还要保留侍萍的居室的样式、放置她的照片,还要用侍萍在时的雨衣和侍萍给他缝过的衬衣呢?这来源于周朴园的“侍萍情结”,是周朴园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
周朴园的“侍萍情结”是在周朴园和他的家庭抛弃侍萍时形成的。周朴园与侍萍是有真挚的爱情的,那周朴园为什么要抛弃他所爱的侍萍呢?这是因为周朴园要经过一个人生的“转换仪式”,他要从原来的极为个人化的思想状情感态转换到他的大家庭的思想情感状态上去,而他的结婚就是他人生的替代性的“转换仪式”。他的家庭要通过他的结婚来完成他的人生转换。正是在这种人生转换中,他抛弃了侍萍,娶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这就造成了他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在意识层面他服从了他大家庭的意志,树立起了阶级意识和继承、创造家业意识,而他与侍萍的纯真爱情则被阶级意识压抑在了潜意识之中,造成了周朴园自己也难以意识到的“侍萍情结”。
三十年前,周朴园是周公馆的大少爷,梅侍萍是周公馆的“下女人”,但是他们同居了三年,生了两个孩子,然后周朴园顺从了他的家庭的意志,为了娶门当户对的女人而把侍萍撵走了。那么,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和侍萍到底有没有爱情呢?我认为是有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893年,距离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将近三十年,也就是说,周朴园与侍萍的同居,是在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还是相当严重的时代发生的,而且是同居了三年,还生了两个孩子。梅侍萍是一个“下女人”,是与他周朴园不同阶级的人,尽管大家庭对子女婚前的感情生活是宽容的,但如果没有周朴园的反封建等级制思想,这是不能够发生也不能够做到的。在周朴园和侍萍恋爱三十年后的1923年,那已经是经过了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了的社会,周朴园的儿子周萍与“下女人”四凤的恋爱还是偷偷摸摸的呢,更谈不上堂而皇之的同居和生孩子了。可见,周朴园当年爱侍萍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他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为了暂时的玩弄,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也应该是单纯而又执着的,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对话并没有直接表现这些,但这也可由周冲与周萍对四凤的热烈的爱得到补充的。周朴园对侍萍爱的勇气不是来源于什么别的,而只能是来源于他的爱。爱的前提是他觉得侍萍的美丽。周朴园把侍萍的照片公开放在房间里近三十年,这固然是周朴园的为了纪念侍萍而赎罪,但同时也表现了周朴园对侍萍美丽的不能忘怀,到后来他还拿着侍萍的照片反复地看,都说明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欣赏。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从侍萍的感受中也可以看得出,在她与周朴园刚刚重逢时,她说周朴园打听的那个梅小姐与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就说明侍萍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她还沉浸在做母亲的甜蜜里,沉浸在爱情的甜蜜里,沉浸在未来生活的憧憬里,因而,她才感到变故的“忽然”。但她的沉浸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而一定是周朴园爱的结果。
周朴园在与侍萍恋爱时,虽然就是“阔公馆”的大少爷,但那时,周朴园是没有家庭门第观念的阶级意识的,他就像梅侍萍一样的单纯,就像周冲一样的浪漫,他是本着人的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单纯、天真、自然和美好的情感来恋爱的。他可能也遭遇了来自家庭的阶级意识的强烈干预和反对,但是,他的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单纯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能够有勇气去反抗家庭的阶级意识,而毫无顾忌地大胆地恋爱。然而,一旦进入社会,他就要进入社会角色,就要以社会角色规范自己。而中国人进入社会角色的标志就是结婚,“成家立业”的概念就是最好的概括和说明。周朴园是周公馆的大少爷,而中国阔家大少爷长子的身份是有特殊规定性的,他要继承父辈的事业,准备担当支撑大家庭的使命。周朴园的爱情悲剧就发生在他由一个单纯的青年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转换仪式”上。
……
在侍萍之后和繁漪之前的15年间还有一个有门第的小姐为周朴园的第一个妻子,这是周朴园第一次正式婚姻,但是这个与周朴园生活了十几年的女人在周朴园那里就是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正说明他与她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其原因是可以在周朴园与繁漪的关系中得到解释的。周朴园对繁漪的冷淡,长时间不与繁漪住在一起,周朴园对繁漪爱不起来,还有四凤说:“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这些都因为周朴园内心的“侍萍情结”的缘故。周朴园对侍萍的居室等要保留到永远其实就是周朴园内心“侍萍情结”的外化形式。周朴园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事业中去,但这并非完全是为了他事业的成功,而很大程度上是他“力比多”转移——他在繁漪那里没有爱,他的爱留在了他的过去,然而过去爱已经过去,已经无法挽回也无法重现,他也就只能一面以忏悔的形式重温已逝的爱情,一面以拼命地工作转移他的“力比多”。
……
周朴园的“侍萍情结”是强烈的,它是周朴园家业意识和阶级观念的孪生姊妹,是伴随着他的家业意识和阶级观念一起生成的。这就是周朴园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然而,在周朴园,“侍萍情结”的潜意识虽然是强烈的,到处寻求表现的,但是周朴园又是决不允许他的“侍萍情结”出现在他的意识层面,而仅止于它停留在潜意识层面的。一当“侍萍情结”出现在意识层面,周朴园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镇压。在他们重逢后,他不无深情回顾着三十年前的爱情,在听了梅侍萍的“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到连你都不认识了”之后,他惊诧地说“你——侍萍?”他“不自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的举动,表现了他真实的心理:他在潜意识中有一个侍萍的形象,那是周朴园永远的侍萍;他只能接受三十年前的侍萍而不能接受现在的侍萍,只能接受潜意识中的侍萍,而不能接受意识中的侍萍,只能接受想象的侍萍而不能接受真实的侍萍,因为那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中的侍萍是没有阶级性的,现在的侍萍则是有阶级性的了,而有阶级性的侍萍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无怪乎他与侍萍对话时把当年梅侍萍“下女人”女儿的身份改成了“年轻小姐”。因而当侍萍这样深情地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时,周朴园却不能依着梅侍萍的情感规定性——这规定性首先是他的“侍萍情结”创造出来的——与之交流,而是“忽然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读者和观众都会感觉周朴园的这个情感转折太“陡”了,但这个“陡”在周朴园是有他内在原因的:他的家业意识和阶级观念,不要说使他不能接受现在的梅侍萍,就连梅侍萍公开与他的婚姻关系和与儿子相认,都是他绝对不允许的。他要维持他的周家阔公馆的家业,他就要在人们面前维持他的社会形象,而要维持他的社会形象,他就要拒绝在人们面前与侍萍相认。到这里,人们终于发现,导致周朴园拒绝在人们面前与侍萍相认的东西,恰恰就是使周朴园三十年前抛弃梅侍萍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就是他强烈的阶级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阶级观念,毁灭了他美好的爱情,毁灭了他美好的人性,甚至毁灭了他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正是在这种阶级性的选择上,《雷雨》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重逢和周朴园开除鲁大海的两场戏才取得了主题的内在一致性。周朴园是在知道鲁大海就是当年侍萍带走的他的儿子的情况下坚决开除鲁大海的,这表明他为维护一己利益是不惜以牺牲自己与儿子的伦理亲情为代价的。如果我们不从周朴园的阶级性角度看,侍萍与周朴园重逢和周朴园开除鲁大海的两场戏就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而必然显得“隔”。
 
      ……
《雷雨》的“戏”在这里:周朴园“侍萍情结”和梅侍萍“朴园情结”的融合,他们在他们潜意识支配下,开始走向返回周朴园“转换仪式”即抛弃梅侍萍之前恋爱阶段的情感状态;但《雷雨》的“戏”还在这里:在他们的潜意识愿望返回恋爱阶段的情感状态时,却被他们的阶级意识所终止。他们重逢的心理变化重复了他们爱情悲剧发生时的心路历程。这首先来自于周朴园强烈的阶级意识,周朴园严厉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使侍萍的情感从潜意识层面一下子回到了意识层面,终于表现了她意识中蓄积已久的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当周朴园要她冷静不必哭哭啼啼时,侍萍说:“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的三十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侍萍爱情的丧失和悲剧的命运积蓄了太多的愤怨,她的痛苦的人生和情绪被这怨愤的紧紧地包裹着,她找不到宣泄的渠道,今天终于看见了给她带来悲剧命运的人,她能不痛快淋漓地倾诉吗?当周朴园又提醒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时,梅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梅侍萍憋闷了太久的愤怨终于发泄出来了。
但侍萍与周朴园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周朴园以为侍萍是要来讨债的,是要向人们公开他们以往婚姻的,是要与被他当年留下的儿子相认的,可是,梅侍萍不是那样的人。尽管她有说不尽的怨和恨,但她不是主动来找周朴园诉说她的怨和恨来的;尽管周朴园给她带来了悲剧命运,但她不是来找周朴园讨还悲剧命运的代价来的;尽管她的亲生的儿子就在眼前,但她不是为了自己的感情就要认儿子的。侍萍的话是令人揪心也令人动容的:“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么?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侍萍的话与其是说给周朴园的,不如说是说个整个社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侍萍所控诉的这种阶级观念,不仅无情地扼杀了侍萍的爱情,也无情地扼杀了侍萍的母子之情。侍萍超越了周朴园的想象,侍萍要独自承担着阶级观念造成的悲剧人生命运,侍萍有周朴园没有认识到的美德,这显示了梅侍萍的高贵和伟大。
人是既有美好人性又有阶级性的。人的美好人性的东西就是人的纯真、善良、美好的品性,对美好事物包括美好爱情美好理想的追求,它常常是属于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由人的经济地位给人规定的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地带有阶级性。人性与阶级性常常是水火不容地发生矛盾冲突。人性是从纯真、善良和美好的品性出发,追求美好的感情实现美好的愿望;而阶级性则是站在团体、家庭和个人利益的立场上去面对一切的,这就造成了单纯、善良和美好的人性常常遭受团体、家庭和个人利益的阶级性的压抑、戕害和异化的严重现象。人性与阶级性的矛盾冲突是发生在个人的内心中的,矛盾冲突的结果是由个人的选择来决定的。你要维护人性的美好的东西,你就站在了人性的观念和立场上进行了人性的选择,你要维护你的社会利益,你就根据阶级性的观念和立场进行了社会性的选择。选择的实质是一种放弃。选择人性的美好的东西,就得放弃社会性利益;而选择社会性利益也得必须以放弃美好的人性为代价。而人性的美好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品性,一种感情,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向往,它不具有社会功力性,维护它不会给人带来具体可见的实际利益,相反,却会以失去既得的利益为代价;选择阶级性则不同了,尽管它是以牺牲人性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但是它却可以给人带来具体可见的实际利益。正是对这两者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的衡量,就常常使很多人在两者的矛盾冲突中选择了阶级性而放弃了人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在他自己的爱情和他家庭的阶级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他选择了他家庭的阶级性,因为这可以给他带来社会地位等实际利益。但是恰恰是这种选择,使他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葬送了美好的人性,并制造出了侍萍一生的人生悲剧命运,还制造出了他的儿子们的人生悲剧,也诱导出繁漪的恶魔性的杀伤力量。周朴园是“雷雨”的酝酿者,也是“雷雨”的催发者。他是整个《雷雨》悲剧的发动机,而这个发动机就是对阶级性的选择和对人性的泯灭。这也说明,在人性与阶级性的矛盾冲突中,选择又不仅仅是发生在个人内心中,选择还必然带来它不可料想的灾难性后果。有水就有云,有云就有“雷雨”,这是一种必然。
 
 “完形”的方法与悲剧命运原型模式的呈现(节选)
——《雷雨》艺术方法及其悲剧主题的重新探讨
周萍与周朴园的互为“完形”,实际是在用命运悲剧的原型形式把他们的悲剧完整化即原型化了。当我们理解了曹禺对周萍和周冲与四凤的爱情的表现,是对周朴园和梅侍萍爱情的“完型”补充,我们也就自然理解了周朴园与梅侍萍是有爱情的。周冲对爱情的浪漫憧憬和周萍对爱情的热烈向往都是当年周朴园的爱情思想。周萍、周冲的爱情表现爱情的发生,周朴园表现爱情的悲剧,两者的“完型”正表现了爱情悲剧的原型形式。
周冲对四凤的爱情是一个爱情刚刚萌动的青年男子的遐想,它带有超过爱情对象本身的浪漫性质,是根据爱情理想也包括人生理想产生的热烈痴迷的感情。因而,在周冲的感受里,四凤是被美化为一个带有崇高的神性的少女。在这样一个被美化了的少女面前,在这样一种刚刚萌发的爱情面前,在这样一种被浪漫诗性裹卷着的情感面前,周冲还来不及考虑现实的问题,如四凤是一个不同于自己阶级的成员,也没有文化和教养,是不是和自己“门当户对”,还有自己的有文化有教养的母亲、特别是专制的父亲允不允许等等。他完全是被一种浪漫的理想鼓胀着、燃烧着、激动着。周萍对四凤的爱情是超越了周冲的浪漫阶段的,它更包含着性爱的性质,但较之于周冲,周萍对四凤的阶级地位、与他们周家不门当户不对、他们相爱的与社会习俗所不容、父亲不能同意这门婚事是应该有考虑的。在爱情发生时,周萍是敢于并冲破了这个界限的。《雷雨》对周朴园与侍萍当年爱情没有表现的,正是由周冲、周萍与四凤爱情的表现呈现了出来。这就使观众和读者可以想见,当年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是像周冲那样浪漫,又像周萍那样热烈的。“完型”的方法首先使周朴园的爱情得到了原型化的完整化表现。
正像没有表现的周朴园的爱情由周冲和周萍补充了那样,没有表现的周萍(其实也隐含了周冲)与四凤爱情决裂的原因也反过来由周朴园来补充了。曹禺通过这种“完型”也把周萍的命运原型化了。周萍与四凤(还有繁漪)的爱情是经过了一个决裂的阶段的,周萍要到矿上去,为什么要离开四凤呢?最明显的理由是要摆脱纠缠他的后母兼情人繁漪,因为那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但这里面包含着周萍的在爱情价值观和世俗功利价值观之间的重新选择。周萍的这个重新选择曹禺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这种选择被周朴园在与侍萍的爱情和家庭要求之间的选择中有了补充的“完型”表现。周朴园放弃侍萍,这与其说是周朴园顺从了家庭的意志,倒不如说是周朴园在爱情和世俗功利之间自己重新进行了选择。因为,周朴园在爱侍萍的时候,是有着周冲那样的浪漫和周萍那样热烈的,在爱情和社会功利之间是不顾及社会世俗功利价值的,包括不顾及家庭的阻挠反对的。但是他现在顾忌了害怕了退缩了,表面看是周朴园的软弱,但实质上还是周朴园的自私,从爱情价值观走向了曾经强烈反抗的社会世俗功利价值观。周萍与四凤其实也包括与繁漪决裂的原因,就是周朴园当年在爱情和社会世俗价值观的重新选择。周萍与四凤继续爱下去,他就违背了他这个家庭对子女结婚的门当户对的要求,他就得失去家庭长子的继承父亲事业的资格,这是当年周朴园不愿意选择的,同样也成了周朴园儿子今天周萍重新选择的价值立场。周萍与繁漪的爱情与决裂同样是反映了周萍的价值立场的转变。在周萍的显意识中,他是要从与继母繁漪私通的乱伦罪感中挣脱出来,因而,他要赶快离开家到矿上去,然而,这只不过是周萍在爱情和世俗价值选择的极端放大。我们回顾一下周萍和繁漪的爱情便可以明了这一点。周萍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青年,他爱繁漪并非是凭着性本能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理性思考的。他曾向繁漪表示,他恨他父亲死。周萍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父亲周朴园在家庭中的专制,使继母繁漪陷于无限的苦闷之中;二是繁漪虽然是周萍的母亲,但是继母并非亲生母亲,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然而周萍考虑这样两点还是基于对繁漪的爱。周萍对繁漪的爱情心理,《雷雨》没有直接的表现,但《雷雨》表现了周冲对母亲繁漪的心理感受,周冲觉得母亲不是一般的女人,有文化,有气质等等,繁漪的这种形象和气质同样或者更强烈地被周萍感受到,并且与周冲不同的是,周萍带有更浓烈的性爱意识。周萍在与繁漪发生爱情关系时,不可能不在爱情和乱伦之间进行再三考虑,但最终周萍选择了爱情,也就是说,在周萍与繁漪发生爱情时,他是宁可犯下乱伦的罪过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对社会世俗价值的放弃。到了周萍要摆脱繁漪的时候,周萍确实恐惧着乱伦的罪过,但这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周萍如果继续与繁漪的爱情,就可能暴露,就意味着,他将身败名裂,变得一无所有。而这种在爱情和世俗两者的价值取向上,与他要抛弃四凤其实是一致的,也与他的父亲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是一致的:背叛爱情,选择世俗价值取向(并非是向世俗妥协)。
上一代人周朴园的爱情在下一代人周萍那里得到了补充性表现,下一代周萍的爱情与世俗价值抉择的缘由,在上一代周朴园的爱情与世俗价值得到了补充性的表现。但不只是表现的丰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雷雨》以两代人的互为补充,使一种爱情悲剧命运原型最终得以“完型”呈现。并且,又表现了下一代人的爱情悲剧命运正是上一代人爱情悲剧命运原型的循环和重复,《雷雨》就这样达到了对命运的深度表现:父子相同的选择表现了对爱情悲剧命运原型的不可摆脱性、永恒的循环性。繁漪还说:她看见了周家祖辈及父辈的罪恶,这就更丰富了对人的爱情悲剧命运原型的深度表现。
侍萍和四凤的表现的互为“完形”,也同样是为了复现爱情悲剧命运原型的。侍萍被周朴园抛弃的命运是粗略交代出来的,但在四凤被周萍抛弃的具体表现中,侍萍被周朴园抛弃的悲剧情节却得到了丰富;四凤被周萍抛弃给四凤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而她的命运却在她母亲侍萍一生的悲剧命运中得到了“完型”。侍萍之所以要坚决找回在阔公馆打工的四凤,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悲剧一生的教训,还有自己母亲梅妈一生的教训,因为梅妈当年也像四凤那样坚决不同意女儿在阔公馆打工——由于自己没有听从母亲的忠告而使母亲竟被活活气死,这就透露出梅妈与侍萍同样的遭遇和同样的悲剧命运。梅妈、侍萍和四凤这三代人在《雷雨》中是互为“完形”的,这互为“完形”的悲剧人生都是重复性的:下一代人重复着上一代人的悲剧命运;上一代人不想让下一代人重复她们上一代人的悲剧命运,但上一代人没有办法阻止下一代人重复他们上一代人的悲剧命运。也就是说,她们的悲剧命运是重复的、循环的、轮回的、不可改变的、必然的。 
                   ……
《雷雨》的厚重性和深邃性在于,《雷雨》把许多作品才能表现的命运原型模式表现在一部作品中了。《雷雨》表现的悲剧命运原型模式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许许多多作品表现的统一性模式,从《诗经》中《氓》开始的一直到当代的《人生》,期间有《莺莺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秦香莲》等一系列作品,都或显或隐地表现着一模式。《雷雨》不仅以“完型”的方式表现了几代人爱情悲剧的原型模式,《雷雨》还由父子、母女等命运交织的永恒循环与重复来表现,这就造成了《雷雨》特别强大的思想震撼力。王富仁说《雷雨》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新鲜生命力,“主要在于他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理”。
曹禺以人物“完型“的艺术方式,极其鲜明地凸显了这种人生悲剧的原型模式,惊心动魄地显示出在这种人生悲剧原型模式的“残忍”和“冷酷”。
所有人的悲剧都要从周朴园抛弃侍萍说起。而这其中深藏的悲剧原因有以下几种:
不平等的阶级观念是产生人生悲剧原型模式的最重要方面。周朴园之所以抛弃侍萍——在周萍和周冲身上也蕴含着抛弃四凤的因素,而繁漪的话也揭示出周朴园父辈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侍萍与梅妈之所以被抛弃,四凤也蕴含着被抛弃的命运,——就是因为侍萍等几代人是属于无产阶级,而周朴园等人是属于资产阶级。这里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的男性不能够越过阶级的差别和无产阶级的女性结婚。婚姻应该是爱情结合的形式,但周朴园等人爱情和婚姻是分离的:周朴园与侍萍有爱情但不能结婚,而周朴园与繁漪结婚(繁漪之前,周朴园还娶过一个女人),但没有爱情;侍萍爱着周朴园,但却不能结婚。这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结论:资产阶级的男人不能获得自己的爱情,而无产阶级的女性也不能获得有爱情的婚姻。悲剧的发生就在于资产阶级的男人不能跨越阶级的鸿沟。旧时代婚姻“门当户对”的传统其实质就是阶级差别的不可逾越的标志。人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应该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在实际上人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在封建专制的时代,人是分等级的,分高低贵贱的。人的等级与高低贵贱是由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来区分的。人的感情是不分等级与高低贵贱的,但阶级的观念却把人分成了等级与高低贵贱,正是这个等级和高低贵贱的差别毁灭了周朴园和侍萍等人的爱情。
封建家长制是产生人生悲剧原型模式的第二个重要方面。人并不是生来就带来阶级观念和高低贵贱的差别的,年轻人在产生爱情的时候是本着自然的感情而还不用阶级观念来衡量的,比如周冲是何等的单纯、浪漫和充满诗意,但是年轻人的这种纯粹的爱情却常常遭到父辈的强烈反对和干预。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就是这样被毁灭的,而周萍与周冲与四凤的爱情也暗暗地隐含着对父亲周朴园爱情悲剧的重复。这里又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父与子的矛盾冲突。这就是封建家长制的恶果。封建家长常常是用自己的意志干预儿女的婚姻,而他们用于干预的出发点就是根据阶级的差别和对人的高低贵贱的分别。在封建社会中,不仅所有的人会以经济状况分出高低贵贱的阶级,就是在同一个阶级家庭中的父子,也要分出高低贵贱,“父为子纲”,父亲的意志儿子是不能够违抗而只能顺从的,父亲的话就是绝对的命令,不执行父亲的命令就是大逆不道。儿子在自己的爱情与父亲的阶级意志间的选择是必然要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年曾经反对父亲专制意志的儿子一当成了父亲,就站在了曾经反对过的父亲立场而强烈反对和干预儿子的爱情了。这是个怪圈。周朴园重复了这一怪圈,封建社会中的很多人都重复了这一怪圈。正是在这一怪圈循环中,几乎所有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曾经是父亲的儿子)都丧失了自己的爱情。
男权制统治思想是产生人生悲剧模式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在《雷雨》中,受伤害最为严重的是女性,侍萍要投河而死,繁漪成为恶魔性的人物,繁漪之前周朴园的那个妻子默默无闻的死去,四凤最后触电身亡。当然男性也是悲剧的命运,周朴园虽然有自己的事业,但他没有自己的爱情,内心空空荡荡;周冲和周萍都走上自杀的道路。这里虽然都是悲剧命运,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女人的悲剧命运是由男人造成的。男人在造成女人悲剧命运的同时,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雷雨》还隐秘地包含着一个男与女对立的二元结构。比如周朴园的父亲,他之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反对儿子的爱情,除了他站在阶级和父亲立场上的同时,还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男性的立场正是他阶级和父亲立场的基础。在封建专制社会,女性是低于男性的“第二性”,“夫为妻纲”是男女不平等的最典型体现。男性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顾及女性的情感与利益,哪怕造成女性悲惨的人生甚至死亡。中国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就表现了这一方面,《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长恨歌》中的唐明皇等等,都极为深刻的表现了这一主题。从这一方面看,周朴园在侍萍和有钱有门第小姐间的选择,看去自私的行为,实际上不是周朴园个人的自私,而是男性立场的自私。周朴园对侍萍、周冲与周萍对四凤,以及侍萍母亲梅妈所受到的伤害、周朴园父辈对女性的伤害所重复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损害、欺侮和凌辱。
爱情价值观的缺失是产生人生悲剧模式的第四个方面。周朴园等人在爱情和家族利益的选择中之所以最后都选择了家族利益,还在于,家族利益即阶级利益包括男性利益是被社会广泛承认的价值,而人的爱情则是绝不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封建社会在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中所强调的永远是社会群体的利益,而没有给个人留下一点空间。这就是个人观念的缺失,人性观念的缺失,人的价值观念的缺失。这样,当周朴园与父亲所代表的家庭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就没有一个被广泛承认的价值立场、价值观念可以遵循、可以退守、可以坚持、可以对抗、可以依托、可以据理力争。因为社会没有给周朴园的爱情提供出明确的价值观念这个“理”,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虽然违反人性但却堂而皇之、神圣不可侵犯,是至高无上的“天理”。但是爱情是人的最基本最自然也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它是不能被其他利益所彻底代替的,它也是放不下的。周朴园放不下(周冲放不下,周萍放不下)。但是,在周朴园那里,它又不能被肯定被实现,而只能留在内心之中的,周朴园留恋与侍萍的初恋,而不能与繁漪产生感情,这就酿成了繁漪和四凤及周萍周冲等人的一系列人生悲剧。《雷雨》告诉人们,爱情悲剧一旦产生,悲剧的并非爱情自身,它还要产生多米诺骨牌似的效应,它产生的悲剧力量还要推动和导致一系列更沉重的人生悲剧。
曹禺在《雷雨》中,以“完型”的方法,不仅给人们表现了一种人生悲剧的原型模式,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人生悲剧原型模式的“模型”。这种人生悲剧的“模型”是由阶级差别、封建家长制、男权统治思想和爱情及人性价值的缺失几个方面构成的。在《雷雨》中,曹禺深刻地揭示出了悲剧的模型(模子)产生悲剧的原型模式,悲剧的原型模式产生悲剧的人生。《雷雨》的震颤灵魂的深刻性在于,它以两家几代人反复出现的人生悲剧模式,深刻地表现出,人一旦与这个“模型”遭遇,就被强行地按在这个模型里,被这个模型所塑造,被这个模型所模式化。而在封建社会,这个模型是无处不在的,人是无所逃遁的。就这样,《雷雨》透彻骨髓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里人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爱情毁灭的必然性,人性毁灭的必然性,人生悲剧模式的必然性。悲剧原型模式的表现和悲剧原型“模型”的揭示是《雷雨》最深刻的悲剧主题。
 
曹禺  《雷雨》序
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自己不断地来苦恼自己。这些年我不晓得“宁静”是什么,我不明了我自己,我没有古希腊人所宝贵的智慧——“自知”。除了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我从不能在我的生活里找出个头绪。所以当着要我来解释自己的作品,我反而是茫然的。
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谈自己的作品恐怕也不会例外。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溶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的欣悦。 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是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予我若何的兴奋。我不会如心理学者立在一旁,静观小儿的举止,也不能入实验室的生物学家,运用理智的刀来支解分析青蛙的生命。这些事应该交与批评《雷雨》人们。他们知道怎样解剖论断:哪样就契合了戏剧的原则,哪样就是背谬的。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没有批评的冷静头脑,诚实也不容许我使用诡巧的言辞,狡黠地袒护自己的作品。所以在这里,一个天赐的机会,我知道我不会说出什么。这一年来批评《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地感触自己的低能。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我自己要明晰得多。他们能一针一线地导出个原由,指出究竟,而我只有普遍地觉得不满、不成熟。每次公演《雷雨》或者提到《雷雨》,我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一种局促,一种不自在,仿佛是个拙笨的工徒,只图好歹做成了器皿,躲到壁落里,再也怕听得到雇主们挑剔器皿上面花纹的丑恶。
我说过我不会说出什么来。这样的申述,也许使关心我的友人们读后少一些失望。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得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地,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果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为时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私——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所以我最推崇我的观众。我视他们,如神仙,如佛,如先知。我献给他们以为来先知的神奇。在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危机之前,蠢蠢地动着情感,劳着心,用着手。他们已彻头彻尾地熟悉这一群人的错综关系。我使他们征兆似地觉出来这酝酿中的阴霾,预知这样不会引出好结果。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这条路引到死亡。繁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自一面看,《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这种憧憬的吸引,恰如童稚时谛听脸上划着经历的皱纹的父老们,在森森的夜半,津津地述说坟头鬼火、野庙僵尸的故事。皮肤起了恐惧的寒栗,墙角似乎晃着摇摇的鬼影。然而奇怪,这“怕”本身就是个诱惑。我挪近身去,咽着兴味的口沫,心惧怕地忐忑着,却一把提着那干枯的手,央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所以《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作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与这样原始或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酷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insi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中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繁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他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繁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也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这是我杜撰的,因为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们为转移。
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其次是周冲。其他如四凤、如朴园,如鲁贵,都曾在孕育时,给我些苦痛与欣慰。但成了形后,凡不给我多少满意。我喜欢看周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我知道舞台上的她与我原来的企图,做成一种不可相信的参差。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繁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惭愧不能画出她一幅真实的像,近来盼望着遇见一位有灵魂有技能的演员扮她,交付给她血肉。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繁漪(当然她们不是繁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他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样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阉鸡似地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迷上了繁漪,他说她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诚然,如若以寻常的尺来衡量她,她实在没有几分动人的地方。不过聚许多所谓“可爱的”的女人在一起,便可以鉴别出她是最富于魅惑性的。这种魅惑不易为人解悟,正如爱嚼姜片的,才道得出辛辣的好处。所以必须有一种明白繁漪的人,才能把握着她的魅惑。不然,就只会觉得她阴鸷可怖。平心讲,这类女人总有她的“魔”,是个“魔”便有它的尖锐性。也许繁漪吸住人的地方,是她的尖锐。她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她满蓄着受着抑压得“力”,这阴鸷性的“力”,怕是造成这个朋友着迷的缘故。爱这样的女人,需有厚的口胃,铁的坚韧,岩似的恒心。而周萍,一个情感和矛盾的奴隶,显然不是的。不过有人会问为什么她会爱这样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
提起周冲,繁漪的儿子,他也是我喜欢的人。我看过一次《雷雨》的公演,我很失望。那位演周冲的人有些轻视他的角色,他么有了解周冲,他只演到痴憨——那只是周冲粗犷的肉体,而忽略他的精神。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地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他也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着年轻人的Quixotic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它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地敲醒他的梦。在喝药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它和大海中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繁漪唤她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才看出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不断的失望绊住他的脚。每次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得的刑罚。他痛苦地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利,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的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地说破了她同周萍的事,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着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待到连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得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也这样丑恶地为着情爱痉挛地喊叫,他才彻头彻尾地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于是他整个死了他生活最宝贵的部分——那情感的激荡。于是他整个死了他生活最宝贵的部分——那情感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恰当的了结。其实,在生前,他未始不隐隐觉得他是追求着一个不可及的理想。他在鲁贵家里说过他白日的梦,那一段对着懵懂的四凤讲的“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那也许是个无心的讽刺。他偏偏在那样地方津津地说着他最超脱的梦,那地方四周永远蒸发着腐秽的气息,瞎子们唱着唱不尽的春调。鲁贵如淤水塘边的癞蛤蟆,(口尧)(口尧)地噪着他的丑恶的生意经。在四凤将和周萍同走的时候,他只说:(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我——大概是胡闹。”于是他慷慨地让四凤跟着周萍,离弃了他。这不像一个爱人在申说,而是一个梦幻者探寻着自己。这样的超脱,无怪乎落在情热的火坑里的繁漪,是不能了解的了。
理想如一串一串的肥皂泡,荡漾在他的眼前,一根现实的铁针便轻轻地逐个点破。理想破灭时,生命也自然化成空影。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在《雷雨》郁热的氛围里,他是个不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他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而周冲来去这样匆匆,这么一个可爱的生命,偏偏简短而痛楚地消逝,令我们束不住情感,要呼出:“这确是太残忍的了。”
写《雷雨》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我的戏会有人排演。但是,为着读着的方便,我用了很多的篇幅释述每个人物的性格。如今呢,《雷雨》的演员们可以借此看出些轮廓。不过一个雕刻师,总先摸清他的材料有哪些弱点,才知用起斧子时,哪些地方该加谨慎。所以演员们也应该明了这几个角色的脆弱易碎的地方。这几个角色没有一个是一具不漏的网,可以不用气力网起观众的称赞。譬如演鲁贵的,他应该小心翼翼地做到“均匀”、“恰好”,不要小丑似的叫《雷雨》头上凸起了隆包,尻上长了尾巴,使它成了只是个可笑的怪物。演鲁妈与四凤的,应该懂得“节制”(但并不是说不用情感)。不要叫自己叹气来成风车,哭起来如倒海。要知道过度的悲痛的刺激,会使观众的神经痛下工夫,更令人发生厌恶。所以应该有真情感。但是要学得怎样收敛、运蓄着自己的精力,到了所谓“铁烧得最热的时候,再锤。”而每锤是要用尽了最内在的力量。尤其是在第四幕,四凤见着鲁妈的当儿,是最费斟酌的。两个人都需要多年演剧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要找着自己情感的焦点,然后依着它做基准,合理地调整自己,成了有韵味的波纹。不要让情感的狂风卷扫了自己的重心,忘却一举一动,应有理性的根据和分寸。具体说来,我希望她们不要嘶声喊叫,不要重复地单调地哭泣。要知道这一景落眼泪的机会已经甚多。她们应该替观众的神经想一想,不应刺痛他们,使他们感觉倦怠,甚至于苦楚。她们最好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表达一个可以错认为“单一”的悲痛情绪。要抑压着一点,不要都发挥出来。如若必需有激烈的动作,请记住,“无声的音乐是更甜美”,思虑过后的节制或沉静,在舞台上更是为人所欣赏的。
周萍是最难演得,他的成功要看挑选的恰当。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演他,小心不要单调。须设法这样充实他的性格,令我们得到一种真实感。还有,如若可能,我希望有个好演员,化开他的性格上一层云翳,起首便清清白白地给他几根简单的线条。先画出一个清楚的轮廓,再慢慢地细描去。这样便井井有条,虽复杂而简单。观众才不会落在雾里。演他的人要设法替他找同情(犹如演繁漪的一样),不然,到了后一幕便会搁了浅,行不开。周朴园的性格比较是容易捉摸的。他也有许多机会做戏,如喝药拿一景,认鲁妈的那一景,以及第四幕一人感到孤独寂寞的那一景,都应加一些思索(更要有思虑过的节制),才能演得深隽。鲁大海自然要个硬性的人来演,口齿举动不能拖泥带水,干干脆脆地做下去,他的成功,更靠挑选的适宜。
 
 三、总结思考
1、概括资料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悲剧主要由哪些原因造成?
 
 
 
 
 
 
 
2、除以上原因,你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吗?如果有,请简单说说。
 
 
 
 
3、以上文章,多是从周朴园出发寻找悲剧的原因,你能依此思路,从鲁侍萍出发寻找悲剧的原因吗?
 
 
 
 
 
 
4、课文节选部分,除了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悲剧”还有哪些悲剧?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雷雨”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雷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