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视频标签:逻辑谬误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了解并识别违背这些规律造成的逻辑谬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运用逻辑基本规律
2.了解并识别违背这些规律造成的逻辑谬误
教学课时:1
教学方法:依托智慧课堂系统和平板,进行评论区讨论、观看视频、现场做题、连线、填空等
 
 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导入:观看视频并对自己支持的观点投票。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 2.学生利用平板投票
过渡: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到,庄子的话并不能完全服众,那到底庄子的话,对不对呢?学我想,学完今天的内容,大家就有答案了。
 
二、明确目标,走进逻辑
(一)展示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逻辑基本规律 2.了解并识别违背这些规律造成的逻辑谬误
(二)阐释逻辑概念
学生活动:齐读课件中关于逻辑概念的介绍。
“逻辑”这个语词由源于希腊文logos(逻各斯),原指思想、理性、言词、规律性等。《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逻辑是思维、客观规律或专指逻辑学。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所说的逻辑是指特指思维。
 
三、学习规律,初辨谬误

  • 同一律
1.学生齐读同一律、概念和命题的定义并操作平板将相应对象进行分类。
2.介绍同一律的要求及违反它造成的谬误:
(1)同一律的要求:
1)同一概念或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2)命题确定且保持同一 
违反以上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2)学生活动:利用智慧课堂讨论板,讨论例题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
例:“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   
明确:不符合,因为“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句话中,人表示的是整体概念上的人。是人类这个种族;“张三是人”中的人,表达的是个体概念上的人,是一个人。这两个“人”字虽然写法相同,但是表达不同的概念。所以这句话实际上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例:小明:学外语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可以拓展圈子和眼界,增加知识
小强:你这是丢掉了根本,汉语和老祖宗的文化都不学了,我们中华民族靠什么崛起呢?
明确:小强把“学外语”歪曲并引申为“只学外语不学汉语和老祖宗的文化”。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1. 学生活动:利用智慧课堂讨论板,交流这节课开头的对话是否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明确   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把“安“解释为怎么,问的是原因。而庄子把“安”理解为哪里,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庄子偷换了“安”的概念,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 不矛盾律
  1. 学生活动:观看“矛与盾”的动画
  2. 学生齐读不矛盾律的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违反了不矛盾律,则会造成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
  3. 教师补充介绍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不等于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
  1. 学生活动:思考两个句子是否符合不矛盾律,并在智慧课堂系统填入相应的选项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了。
明确:前一句中的所谓“死难者”指的是已经死去的人,而“幸免的一个”则指没有死去的人。这样,“他”既是“死难者”,又是“幸免的一个”,这是自相矛盾的。
“健康”和“疾病”是两个语义相反的语词,表达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但在这句话中,对二者同时予以“保障”,自然也就违反了矛盾律的逻辑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
  • 排中律
  1. 教师介绍排中律的概念和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不矛盾律的要求是具有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概念,不可以同时为真,而排中律的要求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如果违反了排中律,则会产生“模棱两不可”的逻辑谬误。
2.学生活动:利用智慧课堂讨论板功能,对下面的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话:
小孙、小李两人都在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两人在一起交流学习情况。
小孙问:“你已经把《乡土中国》这本书通读了一遍,是吗?”
小李答:“谁说我已经通读了一遍?”
小孙问:“这么说,你还没有把这本书通读过?”
小李答:“我也没说我没有通读过。”
明确:在这段对话中,小李既否定了读一遍又否定了没读一遍,就让人十分糊涂,到底是读了没有读,很明显违反了排中律,造成了“模棱两不可”的局面。
  1. 学生活动:比较不矛盾律与排中律,并利用智慧课堂系统进行填空。
  • 充足理由律
教师介绍充足理由律并总结。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发现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学生活动: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将句子与相应的逻辑谬误连线。
练习: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3.我是不赞同背诵的,但也不赞成不背诵。
明确:第一句里有两个“鲁迅的作品”,第一是指鲁迅所有的作品,第二个是指鲁迅的一部作品。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第二句,既肯定基本上又肯定完全,违反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
第三句,同时否定背诵和不背诵,违反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谬误。
(二)完成简单的推理
学生活动:利用智慧课堂系统,选出正确答案
某高校要从甲乙丙丁四人中选出一人出国深造。有ABCD四人猜测究竟谁能选中。
A说:甲选不中。
B说:丁能选中。
C说:丙能选中。
D说:丁选不中。
结果,只有一人没有猜对。
请问,被选中出国者是谁?
明确:BD两者的话是矛盾的,其中必有一人没有猜对。按照题意,A和C的分析都是正确的。所以,丙被选中出国。
  
  • 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请同学们找到范文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并尝试修改。
 
 
板书设计: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同一律      偷换概念
不矛盾律    自相矛盾
  排中律      模棱两不可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逻辑谬误”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信息素养提升实践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安徽)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