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登高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杜甫诗三首《登高》重庆市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杜甫诗三首《登高》重庆市优课
登高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意境。 2、了解诗人情感。 3、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情感,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学情分析:《登高》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诗歌,对它的鉴赏,除了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象、意境、情感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登高》是在人教版教材的必修三出现,根据我们的教学安排是在高一下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水平,也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对于常见的意象大多能了解,在这种学情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诗歌鉴赏中感受诗人家国天下的情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名诗的独特魅力,而这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好的诗歌,值得涵咏咀嚼三,今天我们要鉴赏的《登高》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在古代诗歌当中,最能表现语言形式美的是律诗;在古代诗人当中,律诗写得最好的是?(学生能回答出杜甫)在杜甫的律诗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学生应该能回答出《登高》)。
《登高》之艺术成就,有史实为证: 杨伦:“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旷代之作”
胡应麟:“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今天,我们以一个最普通的高中生身份去鉴赏最好的诗人中最好的诗篇,是不是很有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展示
1、掌握诗歌意象、意境。 2、了解诗人情感。 3、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三: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诗歌的主旨。要读好诗歌,就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曲,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上都有所表现。 (一)听准字音辨节奏
配乐,教师范读。 (二)吟诵诗歌明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 学生范读 三:知人论世
(一)写作背景介绍:《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漂泊西南天地间”,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此时,他漂泊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学生抓关键词:诗人自身和国家。 诗人:客居、漂泊、暮年、疾病、亲友离世 国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师总结:诗人和国家都在经历着不幸,有句诗这样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们就从首联开始,去感受杜甫的“工”。 四:品味、鉴赏诗歌
(一)首联
1、诗人听到的是什么样的猿啸?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哀。
2、为什么诗人认为猿啸是哀的,对比同样路过三峡的李白所写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明确:主观上诗人正经历着不幸。客观上触景生情,景(风急天高),也叫移情,诗人移情于猿声,才会感觉猿声凄凉哀婉。
3、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给人以什么感受?整体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三个问题教师口头表述,完成一个问题后再提问下一个问题。)
意象: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回
感受:寒冷人渺小凄凉高远空阔流浪 意境:凄凉、悲伤、肃杀、孤清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社会现实、个人经历、思想、性格相碰撞而产生的,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写作背景、思想性格,能更好地理解)
4、从数量的角度来分析首联意象的特点? 明确:数量多。
从词性的角度来分析首联的六个意象共同呈现了什么特征? 明确:都是形容词和名词的叠加。 5、诗歌小常识拓展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
意象主要通过形容词与名词的叠加得以呈现 多数诗歌由若干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构成 6、高超技巧的运用 (1)形式上的技巧
掌握了这个方法你也能写诗,大家可以课下自己试试。不过,不是能写诗就能成为杜甫,我们来感受以下本诗艺术魅力之高超技巧的运用。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偶,对首联没有要求,我们看一下首联是否运用了对偶?
明确:不仅两句之间是对偶,句子内也有对偶。一句之内形成对偶叫当对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2)内容上的技巧
两句诗都有三处景,三景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互为因果、互相衬托。“风急”显得“天高”,“风急天高”显得“猿啸哀”。第一小句教师分析,第二小句学生分析。
7、小结
诗歌的“工”大家现在感受到了吧?所以说诗人千千万,诗圣唯一人。开篇便起笔不反,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让人不禁对后文产生向往。
(二)颔联
1、找找两句诗选用字的偏旁特征?
明确:分别都用了三个相同偏旁的字。落萧萧江滚滚
所以必定第一句和“草”有关,具体是落叶。第二句和“水”有关,具体是长江。
2、分析“落叶”这一意象。 (1)“无边”的理解
明确:既可以是落叶数量多,也可以指落叶范围广。 (2)“萧萧”的理解
明确: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此句视听结合,联系首联第一句,也同样是视听结合。
(3)“下”的理解
明确:动词,写出了叶落的状态。 3、分析“长江”这一意象。
刚刚分析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否也使用于“不尽长江滚滚来”?(适用)不过大家都会分析的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我们来分析“长江”在诗歌中常见的意义。
明确:长江在诗歌中经常寓意着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举例: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赤壁赋》里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谈谈这一联的意象、给人的感受以及营造的意境。 意象:落木长江
无边不尽 萧萧滚滚
感受:苍凉雄浑生命短暂、时光流逝 意境:沉郁悲凉 5、小结
有评论家认为这一联是这首诗歌中最好的一联,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过刚刚的分析,是不是进一步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被人们写烂了的景物,在他的笔下有了新鲜和深切的感受,他对文字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感的载体。 (三)颈联
1、展示王国维对诗歌的评价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2、结合课后第三题,找找作者为何而“悲”?
宋代罗大经曾经评价这一联十四个字有八层意思,大家讨论,看看你们合作能找出多少层。
明确:不止八层,可以有九层。 万里秋作客常作客百年病多病台独登台 3、多层“悲”排列组合 万里+秋······ 百年+做客+病······
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而这样的组合最终可以达到不可计数。不仅可以这样组合,还能把首联和颔联的景组合,还能把尾联也组合。
万里秋作客常作客百年病多病台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长江 浊酒停杯
这样的组合编制成密密匝匝的网,传达出诗人连绵不绝的悲苦,密不透风的悲凉。而能组合成为不计数量的悲作者只用了寥寥数字,真可谓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4、带着重重悲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联。
5、小结:任何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成熟都显得轻佻,任何只沉溺于个人情绪发泄的悲伤都晓得浅薄。而杜甫他的悲,并非只悲叹自身,还有国家,以尾联为证。
(四)尾联
1、颈联字字含悲,尾联就点出了悲的缘由。 明确: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2、作者为何“苦恨”?
明确:古代知识分子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作为诗圣,以天下为己任,不困穷达都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悲的是自己,更是国家,国家饱受沧桑,而自己垂垂老矣,不能力挽狂澜,甚至无能为力,所以“艰难苦恨”,两鬓苍苍。
对照书页上杜甫的画像,可以这样说: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镌刻着对国家的担忧;他唇边的每一根白胡须,都牵连着对百姓的挂念;他沧桑的双眼,凝聚着的是对国运的眷念;他瘦削的身形,担负着的是对苍生的关切。这就是诗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总结提升
1、回忆本课的教学目标,看看是否达成?
重点回顾艺术特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雨之色。” 2、有感情地个别范读,集体诵读诗歌。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