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人体的代谢,与稳态,体温的平衡
所属栏目:高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的第2章第1节“人体的代谢与稳态《体温的平衡》”重庆市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体温的平衡》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体温的平衡”是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的第2章第1节 “人体的代谢与稳态”中的内容。该节包括4个内容,分别是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体温的平衡,旨在以血糖、体温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助于学生稳态与平衡观的形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体温调节过程,难点是联系生活经验自主建构体温调节过程的概念图。在教学中,先基于“家庭成员体温调查表”的事实和证据,树立体温是相对稳定的生命观点,然后以“教师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之中”这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说出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体验,再结合已学的知识对经验进行改造,自主建构体温调节过程概念图;最后结合体温调障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人体的体温调节,明确体温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锻炼提高人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与合作讨论学习,知道体温平衡的意义及产热、散热的途径。
②通过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运用平衡与稳态观,构建体温调节过程概念图,解释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健康问题,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审视。
3、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我国最热的地方—火焰山和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被称为中国极热和极冷的地方。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一、体温的相对稳定
【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认为什么是体温?如何测量体温? 【学生活动】(看书得出结果):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而不是体温。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哪个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出示学生测的腋温,请同学读出数值。
【教师活动】出示《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提问,从这个表格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① 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1℃;
②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别,年轻者体温高于年长者、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
【教师活动】提示,温度在37 ℃上下浮动。人体温的相对恒定,宏观上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知道体温的概念,并以实测的体温来验证人体的腋窝温度范围。以表格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体温恒定是相对
的,归纳与概括出体温变化的规律。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8页“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全班分为两组:A组思考讨论有关产热问题,并评价B组的讨论结果;B组思考讨论有关散热问题,并评价A组的讨论结果。
人体产热的途径?
产热的细胞器是? 人体产热器官有哪些?
剧烈运动产生的热量,通过哪些途径散失?
皮肤散热的方式有哪些?
为了这些热量的散失,机体将发生哪些适应性变化?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点评和完善。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很容易意识到人体自身能产生热量,也能散失热量。产热与散热就像一个天平,当产热量接近散热量时,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交流上述问题,搞清楚体温恒定的原理,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竞争与评价意识。
三、体温的调节
【教师活动】提问:在寒冷的冬天,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天气变热的时候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发言:在寒冷环境中会冷、打颤、浑身起鸡皮
A组
B组
疙瘩、面色苍白、尿多、特别精神、不出汗,采取的措施包括运动、增加衣物等;在炎热环境中会热、渴、出汗、喝水多、尿少,采取的措施包括喝冷饮、躲避太阳、扇扇子、吹风等。
【教师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以上感受、生理反应、行为活动与产热、散热之间的关系。人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会适当增减衣服、开空调改变环境温度等属于行为性调节;除了这些能意识到的冷热感受等,还有察觉不到的体内生理变化,这属于人体自身的生理性调节。例如,寒冷环境中面色苍白说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这是机体减少散热。展示炎热环境与寒冷环境中血管官腔变化视频。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人体体温的生理性调节。
【教师活动】教师准备一杯冰水和一杯热水,请一个同学喝后说出有何不同,再请一个同学伸出手摸一下是哪杯冷的哪一杯是热的,这说明在我们皮肤和粘膜能够感受温度变化。提问: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分别是?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明确,外周温度感受器的分布: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部位。种类: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感受器的概念,展示皮肤组织结构图,指出两种感受器的位置。感受到的信息,由谁来分析处理?科学家还做了一个动物实验,出示动物实验资料。从这则资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资料得出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教师活动】同学们阅读课本19页“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这一段文字,播放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的变化视频。小组分析讨论: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是怎么调节的?哪些影响产热,哪些影响散热?写出调节的过程的概念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1.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①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②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2.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①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③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相关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归纳书写调节过程的概念图。
【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帮助学生完善列出调节机制的概念图
【教师活动】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机体怎么调节呢?
【学生活动】小组阅读教材,依照寒冷条件下的调节过程写出炎热情
况下的调节过程。 【教师活动】PPT展示。
设计意图: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讨论、说出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生活经验,并进行分析推理,将碎片化的经验经过改造,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构建写调节过程的概念图,进一步使学生梳理体温调节过程,形成可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锻炼归纳与综合的能力,科学思维与探究的能力。
四、体温调节障碍
【教师活动】既然我们有这么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并且还知道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那为什么还会出现热死人和冷死人的情况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体温调节障碍》,认识到: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活动】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降低:低温麻醉;升高:感冒时的发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基础知识中转移出来,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健康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体温变化的问题,
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课堂小结:播放视频,将本节所学知识串起来,再次巩固课堂所学,以利于学生形成长期记忆。 4、板书设计:
5、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说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切身感受,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经验进行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建构出体温调节过程的概念图,从而认识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经验分析推理,逐步认识到有关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联系。这种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经验以及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转变成了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的生成性。但学生要建构起完整的体温调节过程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例如,不自主地发汗和打颤、自主地增减衣服、感知到冷热等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或板图加以点拨和归纳,达成学习目标。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