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复习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北京市 - 东城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会考复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会考要求]
1、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Ⅰ)
2、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Ⅱ)
3、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Ⅱ)
【板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资料:
(巴黎资料源自360百科,北京
气候资料源自中国气象网气象站
位置39.8°N116.5°E海拔33米
1971-2000年资料)
|
巴黎 |
北京 |
地理
位置 |
巴黎(北纬49°,东经2°)位于欧洲大陆西部,地处法国北部巴黎盆地,距英吉利海峡375公里。 |
北京(40°N、116°E)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华北平原北部,东南与渤海直线距离150千米。地理坐标大致为。 |
气候
特征 |
巴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水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水量619毫米。 |
北京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年降水量644毫米。1月平均气温-3.7℃,平均降水量2.7毫米;7月平均气温26.2℃,平均降水量185.2毫米。 |
1、问题一:巴黎与北京的纬度接近但稍高,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是什么?从大气环流角度回答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2、问题二: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巴黎人来北京观看比赛,旅行期间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
二、复习巩固:
1、填图
(1)、假设第一个条件:
假定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等)、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状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学案下图中写出近地面赤道和两极地区的气压带名称和干湿状况。
(2)、理想现实化一: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大气三圈环流,在图上填出①北半球各气压带的名称和干湿性质,②并用箭头表示南北半球各风带风向及标注风带名称。(用虚线箭头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用实线箭头画出风向)③在图中左侧三圈环流适当位置填注受热上升、冷下沉、堆积下沉、爬升等文字表示成因。
(3)、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①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位置
随 移动而发生 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 ,冬季 。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的
移动,可判断 。
②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写出北半球的季节和判断理由。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剖面图
(4)、理想现实化三(再附加海陆分布条件):形成季风环流
在左图中写出图中主要高低压中心的名称,并画出主要季风风向
一月
七月
读图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异同点。
|
成因 |
风向 |
源地 |
气流性质 |
气候特征 |
东
亚
季
风 |
|
1月:
|
|
1月: |
|
7月:
|
|
7月: |
|
南
亚
季
风 |
①
② |
1月: |
|
1月: |
|
7月: |
|
7月: |
|
附:气候类型分布图
[会考真题练习]
(2015年夏)2.读图14“世界局部地区及其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气压带的名称是 ,其控制地区干湿状况是 。
(2)由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可以判断,甲地处于 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因 移动而位置偏南。
(3)乙地受 (填字母)带控制,盛行风向是 风,气候特征是 ,气候类型为 。
(4)举例说明甲地所在国家气候特点对其农业或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
问题框架
1、问题引入:
PPT展示资料,学生分析巴黎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文字资料,思考: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巴黎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北京受季风影响,在大气环流中风既影响气温又影响降水,由此角度入手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比从气压带入手要好,因为气压带主要影响降水,而气压带地区的气温主要由纬度位置决定)
2、层层递进复习大气环流并说明其为什么会影响气候。(3D动态软件) 假设地表均匀 (1)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大气运动→单圈环流(落实→学生在学案上填图:热力原因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增加考虑地球自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大气形成三圈环流(简述成因,落实→学生在学案上填图:近地面7个气压带6个风带,气压带主要填北半球的,风带落实风向) (3)增加考虑地球公转,由于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由此可判读季节(落实→学生在学案上填空并读气压带风带剖面图判断季节) 考虑地表不均
(4)增加考虑海陆分布→气压带被切断形成冬、夏高低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落实→学生在学案上填东亚、南亚季风对比表,注意气流性质与气候特征表述的不同)
(5)小结:大气环流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影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3、前后呼应印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印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联系生活:
问题二,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巴黎人来北京观看比赛,旅行期间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知识迁移:
(2015年夏会考真题)2.读图14“世界局部地区及其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根据时间以课堂练习或作业形式让学生完成)
教师最后呼应课题“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说明》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再者,本节内容是会考复习,因此必须按《会考说明》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2、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中提出:教学的组织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将其消化吸收。因此,采用“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复习大气环流,更符合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采用问题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复习和思考,复习后再揭底答案,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也能前后呼应印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3、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 本教学中通过3D动态软件,引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触发学生的知觉认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空间思维内容用接近真实的动态演示帮助理解,利用交流反馈促进学生记忆发展,通过归纳总结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化。 4、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贯穿本节的线索是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让学生在复习大气环流知识的同时理解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追加实际生活问题,联系生活热点“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巴黎人来北京观看比赛,旅行期间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也体现了近几年会考综合题出题的一种思路。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本条课标的主体词为“气压带、风带”,行为动词为“绘制”“说出”,目标词是“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标涉及内容量大而复杂:既有气压带、风带其实要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还不得不涉及海陆分布造成的季风环流,并且要落实三方面的内容“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重难点集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现象复杂,内容综合,需很强的逻辑思维、推理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与生活联系紧密,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对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和难度。同时其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又是以此为基础解释众多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气候特征的基础,因此绝对是教学重点必须落实。
3. 本课标在课标体系中地位、作用: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又是以此为基础解释众多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气候特征的基础。 (二)对《会考说明》的理解与把握:
1、《会考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
(1)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Ⅰ) (2)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Ⅱ)
(3)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Ⅱ) 2、对课题的确认
基于《会考说明》对此部分的具体要求,确认课题定为“会考复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此阶段教学主要是针对会考进行复习,自然一节课所承载的复习内容是大量的,不可能像初学时那么详尽和步步推导。另外,此部分复习内容既包括气压带和风带,也包括季风环流,它们都属于大气环流,它们的分布、移动规律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确认这个课题。
总之,课标和《会考说明》对教学核心内容、学生知识能力层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给出了基本要求和规范。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教材内容
本课时复习内容是在结合前一节课的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上来探讨具有全球性、有规律性、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3
长时期平均状态的大气环流。此部分教材是用“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叙写的,这符合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第一个条件(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运动、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2.9)。
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偏向力,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三圈环流(图2.10),并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
第三,加入公转条件(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推导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2.11),说出移动规律。
第四,附加地表海陆分布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明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并以活动方式展示东亚和南亚的季风图,提出东亚冬夏季季风的风向、成因、冷暖干湿性质及举例说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等问题。
第五,由大气环流的形成可见,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使之成为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教材以活动方式展示出“图2.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图2.1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提出一系列关于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相互间差异、形成原因等问题。共举出“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三个案例加以说明。最后指出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重难点确定 (1)教学重点:
①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②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③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④说明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并由此结合实例说明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其分布使成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并因此形成季风环流,尤其南亚季风成因为什么多一个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作为教学难点因其不易理解。并且两项内容都牵扯的跨学科相关知识较多,如物理知识。
②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作为教学难点是因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移动及季风环流,才能对气候实例做出解释。 二、学生情况分析:
针对普通校入学成绩较差且高二分班后进入文科普通班学生
1、知识层面:高二学生经过了必修1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且前期教学已经进行了会考复习热力环流、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受力和形成原理,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但经过了一年,原本就学得不扎实的学生,对此内容的遗忘就会更明显。
2、能力层面:文科普通班学生,初步具有了利用资料归纳、分析问题能力,但对于严谨的逻辑思维推导、跨学科相关知识较多内容和结合实际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想问题会较慢,在时间上会更费时。 而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需要较强的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在此方面文科普通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
3、心理层面:文科普通班学生对地理有一定求知欲,但相对感性认识更感兴趣,对理性认识心里有些发怵;而且有些学生不敢当众回答问题,只有部分外向型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通过前期教学中的会考复习,学生们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基于以上分析,采取教师指导、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演示法、启发式讲授法、学生自主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多媒体展台、PPT课件和3D动态演示软件
教学目标
1、通过问答和绘图,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并通过分析气压带的干湿性质和风带对高低纬间热量、水分的交换,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此过程可增强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树立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2、通过问答、读图和填表,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并通过分析季风环流对海陆间热量、水分的交换,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此过程可增强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树立学生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态度。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4
3、结合巴黎和北京的实例说明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PPT展示资料,学生分析巴黎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文字资料,思考: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
从文字资料中思
考分析,并带着问
题进入大气环流的复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
考大气环流对气候
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PPT课件
约3分钟
过渡
让我们带着问题复习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复习后同学们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复习、讲解、
落实 【环节一】
用3D动态软件演示:
假设地表均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说出大气运动,形成单圈环流 写相应板书 学生调动已有的热力环流知识思考,并在学案上填图,及完成板书笔记
落实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 3D动态软件演示
约2分钟
【环节二】 用3D动态软件演示: 增加考虑地球自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大气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说明气压带的干湿性质,风带落实风向。并在学生的填图中找出较好的展示给大家。 写相应板书 学生调动已有的
大气环流知识思
考,并在学案上填
图并与展示的正
确答案对比,及完
成板书笔记
落实全球气压带与
风带的形成和分
布,并通过气压带
的干湿性质和风带
的风向说明大气环
流在高低纬间交换
热量、水分,为说
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做铺垫
约10
分钟
【环节三】
用3D动态软件演示:
增加考虑地球公转,由于太阳直
射点季节移动,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
移动,由此可判读季节
写相应板书
学生调动已有的
大气环流知识思
考,并在学案上填空、读气压带风带剖面图分析判断季节,并与展示的正确答案对比,及完成板书笔记
落实并说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
律,判断季节,为
说明大气环流对气
候的影响做铺垫。
约5分钟
【环节四】
用3D动态软件和PPT共同演示: 考虑地表不均
增加考虑海陆分布,说明气压带被切断形成冬、夏高低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写相应板书 学生在学案
上填东亚、南亚季风对比表,注意气流性质与气候特
征表述的不同,并
与展示的正确答
案对比,及完成板
书笔记
落实并说明北半球
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说
明季风环流对气候
的影响,为说明整
个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做铺垫。
约8分钟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5
【环节
五】 板书小结:大气环流使高低纬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因此影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完成板书笔
记并思考
落实说明气压
带风带、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
约2分钟
前后呼应
实例印证
PPT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巴黎与北京的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文字资料,说出
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
学生依据复习内容,分析巴黎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文字资料,说出巴黎与北京的气候特征差异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成因。落实在学案上
印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落实学生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的答题方法
PPT课件 约5分钟
联系生活 PPT展示
教师提问: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
会,巴黎人来北京观看比赛,旅行期
间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进行指导
学生依据巴黎、北京气候差异和生活常识分析并回答。落实在学案上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PPT课件 约3分钟
知识迁移 PPT展示
(2015年夏季会考真题)2.读图14“世界局部地区及其对应的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根
据时间以课堂练习或作业形式让学生完成)
教师最后呼应课题“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学生依据复习内容分析回答问题
学以致用:学到知
识后能应用才是真
正学会 PPT课件
约2分钟
板
书
设
计
会考复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原 高低纬间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海陆分布
因 冷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 ↓ 动 偏 移 断 大 ↓ ↓ ↓ ↓ 气 单圈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 冬、夏气压中心 环 环流 → 近地面 → 季节移动 → 和季风环流 流 7气压带6风带
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 影响 气候 气温
降水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1、以学案上的课堂笔记和课堂练习进行检查 2、以知识迁移的作业检查落实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以学生课堂笔记的完成情况和课堂练习的回答情况进行反馈 2、以知识迁移作业的正确率进行反馈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300-500字数)
1、问题引入紧扣课标和会考说明的要求
选取巴黎与北京对比,是因为巴黎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在大气环流中风带的风既影响气温又影响降水,由此角度入手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比从气压带入手要好,因为气压带主要影响降水,而气压带地区的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6
气温主要由纬度位置决定;北京的气候受季风影响,能够让学生注意到大气环流不仅包括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同时采用问题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复习和思考,复习后再揭底答案,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也能前后呼应印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层层递进复习大气环流,更符合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对落实会考要求“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更有利,且利于增强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树立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3、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
本教学中通过3D动态软件克服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的难点,并对复习大气环流这部分承载量很大的内容起到直观而节省时间的作用。
4、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通过巴黎与北京的实例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热点,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也体现了近几年会考综合题出题的一种思路。
教学反思
优势:
1、勇于挑战教学中的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研制3D软件攻克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技术上比较领先。
2、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巴黎与北京等问题的设计深思熟虑,复习内容连贯且逻辑性强,强化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符合并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和会考说明要求。
3、东亚、南亚季风对比表设计中注意了气流性质与气候特征的区别。
4、板书设计合理、逻辑性强,其中的“动、偏、移、断”四个字很好地体现了大气环流的完整形成过程,言简意赅。
5、联系实例和社会热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不足:
1、时间紧,教师给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时间不够充分,且课堂上没来得及练习会考真题,知识迁移不足。 2、时间紧,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展示的不充分,显得学生活动不足。
3、从学生的学案反馈来看,多数学生落实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跟不上复习速度。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复习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北京市 - 东城区”,所属分类为“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复习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北京市 - 东城区”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