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安徽省 - 合肥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安徽省 - 合肥

视频标签:城乡规划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安徽省 - 合肥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一节 城乡规划概述 
一、课程标准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1.了解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2.结合实例说出城乡规划对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出城乡规划对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方法与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报告、辩论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研究任务,自主生成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观察和思考身边城乡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目的 认识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城乡规划”。 
分发学案材料,学案
材料中包括案例阅读材料和阅读后需要完成的探究问题。 
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概念,对“城乡规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案例探究 
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分组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完成教师所提供案例中 的问题。 案例1:哥本哈根的“手指规划”问题 
案例2:巴塞罗那方格街区规划 
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并引导探究活动的开展。 通过案例的探究和成果展示,自主构建起“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各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说明汇报小组成果,其他同学对汇报成果进行讨论、辩论、补充 
学以致用 
分析:说明合肥城市规划中不允许南淝河两岸盖高层建筑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适时点评和补充。 
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和思考身边城乡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讨论:工大老校区校内的道路该不该开放 
作业 
查询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料,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学会查询资料,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反思:驾驭这些材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课前大量查阅资料、“消化”资料成为备课的难点,此外能将这些学者缩写的理论文章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也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第三章 城乡规划——第一节 城乡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案例1:《哥本哈根 “手指规划”产生的背景与内容》节选 
一、“手指规划”产生的背景 
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增长,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方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城市规模的不断蔓延,一时间,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规模急剧扩张,环境条件迅速恶化,由此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建设、规划和发展城市。 
二、“手指规划” 制定的依据 
“手指规划”是实际上是当时的规划者们根据对哥市及周围相邻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以哥城及欧洲其他大城市的历史演变经验为参考,以首都哥本哈根城为中心,以由哥城向外放射状形成的铁路网为基础,所提出的一份关于哥市未来发展远景的规划建议,其性质如同现在人们所称的“概念规划”。 
“手指规划”制定的具体依据,可以被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分析。规划办公室首先对哥本哈根市与当时其他欧洲首都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与其他欧洲首都城市一样,除了具有首都的政治功能外也是国家商业、贸易、工业和行政管理的中心,也同样具有人口密集的特点。每天约有20万人往返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地,这样就给城市造成了早、晚各一次的交通拥堵与不畅。所以,许多人宁愿选择在城区内居住,特别是在工业区和作坊区一带,结果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所以,当时哥城
也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急需解决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不少人,特别是比较富裕的高收入家庭纷纷搬离城内,开始向哥市北部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迁移。到了20世纪初在郊区兴建住宅已成为了一种风气与时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密度,但却减少了市区的税收。而市区税收的减少,使市政当局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的资金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所要制定的规划,不仅仅是要应对哥市未来土地使用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与经济的振兴问题;不仅仅要着眼于其对丹麦国内发展的带动力,还要使其具有与欧洲其他中心区域一样的竞争力。 
二是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分析。二战结束之后,当时在哥区生活的人口已达到110万人。根据对未来人口增长的测算,规划认为在未来一段可以预计的时间内,该地区的人口大体不会超过150万人。规划中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规划以130万人口为基点,而远期规划则以150万为着眼点。预计新增加的人口将主要增加在中心城区以外,后来中心城区的人口变化情况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三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析。当时西方各国规划部门和学者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设想与模式。规划委员会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考虑,认为这些方案都不可行。因为哥城作为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不应
 
                    
             
                    
                            任其衰落或无续扩张,而应考虑在哥区现有城镇布局与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并辅之以其他有效措施,以引导、保留和发展这些城镇的规模,使其与哥市形成有效联结(道路、交通、通讯等的组织)、有效分工(居住、工作、生产等的划分)的格局。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哥市发展而造成其他城镇的萎缩,又可避免因哥市发展而带来的市区过度膨胀。 
四是对城市地理条件的分析。哥市的东边临海,有着优越的码头条件和十分便利的海运航道。它的北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大面积的林地、湖泊和丘陵以及海边浴场。它的西部和南部则是相对平坦的开阔农田与荒地,景色单调缺少变化,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如果不对区域进行系统而合理的规划,城市向北部蔓延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大,因为市民有自由选择工作与居住地的权利。因此,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重点考虑开发西部地区。 
三、规划原则 
从规划原则上看,它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停止“老城蔓延”,建设新型郊区。规划明确提出应该停止市区以“摊大饼”的模式向外蔓延,采取积极方法改变城区发展方式。规划建议,对老城区采取保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重点是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通过规划引导建设新型郊区,并使新区和老城区成为整个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手指城市”。哥本哈根通往西部的铁路共有 5 条。因此,规划建议未来城市的结构应以由中心市区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以沿线分布的车站为中心,形成具有完备商业服务、良好文化教育和有效办公机构体系的城镇。通过频繁、便捷、畅通的火车交通形式将这些城镇与中心市区(即老城区)连结起来,从而形成以铁路为轴发展起来“手指”新区,以中心市区为“掌心”的城市布局模式。同时,规划中也预计到未来的公路交通的发展,为公共交通的完善创造条件,也更便于市民的工作与出行。未来由铁路与公路组成的交通网,将会使“手指”与“掌心”、“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是少占“良田”,改造“荒原”,营建“宜居环境”。规划提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选择开阔和富有潜力的西部和南部。因为当时在高收入阶层向条件优越的北部地区迁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开始向这一地区聚集。这样势必会逐步增加对那里环境的压力与破坏,从而影响和降低生活的质量。相比较而言,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尽管地貌与自然景色较北部地区稍有逊色,但如果通过植树绿化,兴建公园,美化和丰富景观,同时开发海岸,建设海滨浴场等规划措施,改变那里原有的地貌和环境,也会逐步吸引市民前去定居安家,从而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性。 
四是保留绿色空间,美化与保护环境并举。规划建议特别提出,在各个“手指”之间,应该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且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楔形绿色空间包括林地、农田、河流及荒地等自然类型,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地等。保留和建设楔形绿地,其目的一方面可以阻隔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使它们能够在规划的区域内合理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 
 
 
 
 
                    
             
                    
                            议一议“手指规划”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如图),规划明确提出应该停止市区以“摊大饼”的模式向外蔓延。该规划为哥本哈根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发挥积极影响。                
   
 
  
(1)“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带来哪些问题? 
(2)哥本哈根城区是以老城区(手掌)和向外延伸的五个新城区(手指)构成。你觉得哥本哈根新城区(手指)延伸方向和长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3)保留和建设“手指”间的楔形绿地是“手指规划”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保留和建设楔形绿地的作用。 (4)“手指规划”中的远期规划以150万人作为规划的着眼点。中国当前处于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越来越多。你是否赞同在我国的大城市规划中推广哥本哈根的“手指规划”模式?阐述你的理由。      
 波
 

 

 
城区 海 
“手指规划”示意图 
                    
             
                    
                            第三章 城乡规划——第一节 城乡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案例2《巴塞罗那新城规划与“打开小区”设想》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少市民担心开放社区是不是要把小区围墙拆掉,其实建设开放小区的核心不是“拆墙”,而是“开门”,目的是要把小区内部的道路网利用起来。  
而“打开小区”的设想来源于西方国家很多城市采取的街区制,如纽约、巴塞罗那、柏
林、布拉格等,因为街区制相对于中国城市的封闭小区而言具有开放性,也常被称为开放街区制。街区制的特点是房屋建设在城市道路两侧,没有围墙,封闭式的小区很少,甚至很多大学也都是开放式的,车行道一般不超过150米就会有一个道口,这种“密路网”的街道格局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而说起街区制的渊源,我们必须从19世纪中期的塞尔达说起,塞尔达是现代城市规划
理论的先驱,他所提出的“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思想比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还早40年,他的理论在西班牙著名城市巴塞罗那新城得以实践。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通风、采光、污染等问题
日益严重,严重危害着欧洲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巴塞罗那也不例外,因此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缓解这些问题成为当时欧洲众多城市的当务之急。而塞尔达就希望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城市通风、采光、污染等问题,给城市居民创造出乡村般的良好生活环境。  
在对老城的处理上,塞尔达将老城全部的历史价值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在新城道
路规划方面,新城道路包括两个层次,一是50米宽的大街,二是20米宽的街道,并且每隔113米就有一个交接口,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穿越城市的快速交通需求,也方便了居民日常的短距离出行。塞尔达(1876年去世)没有见过汽车(1885年发明),但是塞尔达却预计到未来会出现一种高速的交通工具,可能会对行人造成影响,因此他还将道路分为车行道和人
巴塞罗那新城“方格网”规划 行道。  
可贵的是巴塞罗那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这种
设计客观上使得街区内建筑的四个面都能有更为充足的光照条件。而在道路的交口附近,塞尔达做出了“切角”的独特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加快车辆在路口的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也给居民提供了歇息、休闲的小块空地,对城市内部空气的流通也十分有益。  
街区设计方面,巴塞罗那新城街区最基本的单元是边长为113米方块街区(街区带有4
个切角),这种“小方块”提高了巴塞罗那新城的道路密度,方便了居民的出行,避免了交通拥堵。同时塞尔达还规定街区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6米,最多为5层(20世纪中期限高提升到24.4米),街区内部保留有一个约50米宽的天井。对街区建筑高度的控制既减少了对相邻建筑光线的遮挡,保证了街区建筑的采光,客观上又避免了高大建筑对风的阻挡,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控制建筑的高度还使得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天井使得街区内部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场所,也便于街区内部的通风和采光。  
绿地方面,塞尔达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除了街道上每隔八米有1-2棵树外,每10×10
个街区内规划有一个城市公园。此外在街区内部,也做了绿地规划。  
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新城规划在保障建筑光照、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
内部空气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格网式规划也因此成为西方城市规划中最常见的方式。时至今日,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新城规划思想仍然熠熠生辉,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者提供了范本。  
中国大城市的多数普通小区规模远大于巴塞罗那113米街区的规模。以合肥工业大学
(屯溪路校区)为例,它位于合肥市的南一环路附近,周边多商业区,校园形态为边长约900米的大方块,黄山路、宣城路因为大学的阻挡成了“断头路”,由于大学内部的道路网没有对外开放,这使得合工大周边一带交通压力极大。反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校园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校园内部的道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避免了因大学占地面积过大而给周边交通带来压力。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中国有自己的独特国情。例如中国人口数量多,当前城市化速度快,
如果我们采用巴塞罗那新城规划中低建筑密度的模式,会导致城市占用土地面积过大,从而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城市规模扩张过快可能会侵占大量耕地,也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外城市规模过于庞大还会导致城市内部交通距离拉大,从而造成城市内部交通不便。街区规模小,密集的路网虽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但是可能导致街区内居民生活受到更多的噪声污染。开放小区也可能会带来治安问题等。  
面对当前中国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日趋严重的各种问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城市规
划建设的先进经验,也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灵活变通。这既需要我们有勇气,更需要我们有智慧来挑战传统,迎接变革!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城乡规划”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安徽省 - 合肥”,所属分类为“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安徽省 - 合肥”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