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本站QQ客服在线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视频标签: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设计
——《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二是模拟化范例的设计与应用;三是在课堂中渗透系统思维。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设计
首先,“流域的综合开发”蕴含着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人地观念。流域的自然背景影响着流域的开发方向,这体现了“地”对“人”的影响,而人类的开发活动体现了“人”对“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课传达给学生的是“人地协调”的理念。
其次,在本课中,将学生的“区域认知”作为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这个区域包括流域这一整体,也包括流域西部和流域东部的对比,通过分析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力求使学生认识到区域与区域间因差异而相互联系,知道区域是变化和发展的。
再次,本课着力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流域各要素纷繁复杂,自然和人文相互交织,在设计时,期望学生能把各地理要素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和对比。
第四,本课在设计中也关注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如工具的应用、发现和分析问题、设计方案、提出对策等等。
二、模拟化范例的设计
模拟化范例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模块三的核心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各条课程标准都要求“以……为例,分析……”,因此各个版本教材均采用案例的方法。但在平时的上课中,许多教师容易把教材案例作为教学的本身。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变成了“田纳西河流域地理”或“长江流域地理”课。教材文本的意义在于文本蕴含的地理意义及原理,不在于教材案例的本身。新情境、新材料下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江苏省使用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三套版本。案例各不相同,也意味着直接讲授教学案例知识在全省统一考试中也是走不通的。
3.在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而若过多关注教材案例会使学生容易参看教材文本,损失许多独立探究、思考的机会。
模拟化范例有以下特点:
1.模拟的形式
之所以在课的大部分采用模拟的形式,具有以下好处:①学生对抽象化的范例情境比较陌生,无法用教材的(长江流域或田纳西河)的地理条件及整治措施去“套”,更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对范例深入探究的兴趣。②抽象化的范例使地理原理规律更易于凸显,这也是范例教学比普通案例教学教学效率更高的原因。
2.基于课标,既典型又有鲜明的教学指向性
3.凸显有效信息
模拟化的范例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这个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构建和筛选案例信息的过程。因此,凸显有效信息、隐弃复杂性区域中的次要信息成为新的范例的重要特征。在本课例中,信息一开始很少,只有等高线(地形)与河流,以后增加了气候、植被、矿产等,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学生易于判读,随着信息的增加,让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这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及由浅入深的区域呈现水平。
4.有效借鉴教材案例
本课的模拟化范例的探究过程就部分借鉴了人教版的相关案例呈现思路,很多内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连结点,如教材中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就变成了模拟范例中的“流域域长(Valley  director )”,流域西部水运不便、流域曾经的植被破坏、流域大坝建设为核心及其综合效益等等都有田纳西河流域的影子。在此基础上,本课例最后几分钟带领学生回归田纳西河流域,应用课上学到的分析方法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就进一步地与教材案例相联系,既是一种知识能力的新迁移,也避免了“目中无教材”的另一个极端。
5.以真实情境为支撑
表面上看,我呈现的案例是一幅虚拟的等高线地形图,但在课的最后呈现其谜底——长江上中游部分流域区,具有真实的原型。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地理,都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案例的呈现中最终落脚点是真实的。缺乏真实背景的虚拟很容易出现主观臆想和不科学的问题。另外,真实的区域背景也给了我们很多的设计灵感。
当然,模拟化范例的作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其核心素材和主干素材,这有点像中国式的山水写意画,寥寥几笔就把景观的主要特征勾勒得惟妙惟肖。这样,通过教师自身先期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克服真实案例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难于涵盖和突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问题。这在高中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比较有效。范例与一般案例的最大区别是使用示范性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典型性。通过范例教学,使学生从分析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德国教育学家施滕策尔(A•Stenzel)在进行范例教学模式构建时,把范例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范例性地阐明“个”、范例性地阐明“类”、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模拟化范例应用“虚拟”的范例,可以最大限度突出主干信息,培养核心地理能力,与普通范例教学的区别就是把“个”与“类”紧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因为模拟化的区域有真实的“原型”,因此它是一个“个案”;同时,由于它以模拟的形式呈现,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因此,模拟化区域又具有普遍性,体现了“类”。 “个”与“类”紧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但使学生掌握范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更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近案例的基本方法。
三、注重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渗透系统思维
首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球表层的圈层联系。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理环境中的各类问题、原理也具有复杂性。对这种整体性和复杂性认识和探究都需要系统思维。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师大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强调了地球表层圈层的相互作用,将系统的观点、区域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与方法贯穿始终。这一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圈层的相互作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界,发展学生的地理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习得更有系统性。站在一定的圈层联系的高度思考问题、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目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泛生活化”现象,教学中出现了呈现肤浅化、探究表层化的特征,把系统的地理知识分解得“支离破碎”,使有深刻内涵和广泛逻辑联系的地理知识、原理变成了“生活科普”,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思维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协调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需要一种在区域认知基础上的综合思维。系统思维是综合思维的重要方面。
流域是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球表层的缩影。地球表层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接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同时,人类也在地球表层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在分析流域的开发条件时,不是仅仅罗列自然要素,而是将其放在圈层的维度上,对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剖析,并力求将地表圈层联系的系统思维贯穿始终。
 “四大圈层”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到过,但学生学习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容易造成学生孤立地看待地理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求给学生一种站在一定高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先给出圈层联系图,让学生从圈层的维度思考流域中有什么?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哪些方面?流域开发内容如何思考等。圈层维度分析地理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观念,这种观念和能力的获得,将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方式及思考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从流域“域长”的管辖内容到流域的地理背景分析;从流域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到某一自然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从大坝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到大坝建设的综合影响;从流域内部的差异呈现到流域东西部甚至与流域之外的联系等等,都渗透进系统思维。
下面结合系统思维的几个特征谈一下本课教学中系统思维的培养。
一是整体性策略
1.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比如,流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流域系统,也必须放置在更大的系统内考察。从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范围的整体角度去考察流域开发这个子系统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2.应用系统思维的整体性,还必须把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其思维逻辑是:对整体情况充分理解和把握→整体目标的提出→提出满足实现整体目标的措施→方案选择→实现整体目标,贯穿全过程的就是系统分析。
二是结构性策略
系统思维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这就是系统思维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特征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系统结构的观点,在具体教学过程活动中,紧紧抓住并优化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去认识和把握具体探究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由学生根据关键词分组梳理其逻辑结构。学生在梳理并阐述其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结构,不仅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方法。
三是立体性策略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在思维的具体培养中,既注意进行纵向比较,又注意进行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律性。比如,在本课例的教学中关注的三个层次:
1.流域自身的立体性。流域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是四大圈层的结合点,也是人类活动的载体。
2.流域开发的横向性。比如,一方面强化流域内部的横向联系。如流域东西部之间的联系包括在流域东西部之间建设交通干线、东西部之间的资源调配等。另一方面,关注不同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建立宏观的视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流域开发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流域开发的时间纵向性。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所有的横向思维只有建立在纵向思维的基础上,思维才有深度。流域的综合开发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般从弱到强,从影响微小到破坏性开发,再到系统开发、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也经历了以下三个纵向阶段:从人口少影响弱到人口激增,掠夺式开发,再到合理开发,生态恢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某些阶段或某些因素中渗透纵向性思维。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所属分类为“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流域的综合开发》磨课历程”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