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

本站QQ客服在线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

视频标签: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

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教学设计
 
邵俊峰   (江苏常熟市中学  215500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题研究”的核心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围课程标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备知识);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问题研究是在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之后的一个较综合的畅想型的环节,既包含地球上水的分布不均的现状及成因,也包括地球上水的运动,同时也包括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这类“畅想式”问题研究,一方面学生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到乐趣,获得发展。“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对运输的可行性、运输的方式、路线、后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而这正为学生的知识应用、信息提炼、合作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2.能分析沙特阿拉伯及世界一些地区缺水的原因,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就南极冰山供应沙特阿拉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提取,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4.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培养全球意识,增强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责任感。
 
三、教学设计
(一)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在资料的整合中获得发展
1.课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与“问题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现代信息社会中各类资料信息特别是网上资源数量巨大,为了提高学生资料查询的效率,教师主要是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这些资料属于半成品,再由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自己整合,得出相关结论。在课前,教师提供了以下材料(表1):
表1  教师课前提供的资料

教师课前提供资料 目的或将要达到的要求
世界政区图或空白地图 用来分析南极、沙特阿拉伯的区位特征
世界气候类型题或自然带图 使学生了解两地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
气压带风带图和洋流图 在冰山运输中需要考虑洋流和风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图 思考冰山运输的时间
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 拓展学生的视眼,创设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境
冰川的形成过程 知识准备
南极冰山丰富的淡水资源 冰山运输的可行性研究
甘冽的南极冰水 冰山运输的可行性研究
冰山的选测 知识的拓展,冰山运输的技术性研究
冰山运输技术及经济问题 冰山运输的技术性和可行性研究
冰山运输形式的几种构想及俄罗斯工程师克哈里多夫的设想 冰山运输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地图 为问题研究成果的迁移作准备
新疆的干旱和附近的冰川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介绍
2.对学生资料信息获得和整合的监督和评价:
为了督促学生配合完成上述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评价。本环节的评价主要由学生填写自评表,在课前教给老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表2为某学生填写的课前资料信息获取评价(自评)表。
表2  资料信息获取评价表
问题研究 我准备查找的资料或信息名称 通过什么途径? 资料获得、整合情况 自我评价等级 教师评定等级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1.沙特阿拉伯和南极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地理书籍、地图 记下了关于两地气候特征的成因,复印了一张世界地图 B  
2.南极的冰山 网络 获得了冰山的成因、世界的分布情况等知识 A
3.冰山的运输技术 网络 很少有这方面的材料 D
4.缺水问题的解决途径 网络、报纸、教科书 记下了四种解决途径 B
5.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科书,网络 了解了原因,并下载了4张图片 B
*6.世界大洋的洋流 教科书 绘出主要的洋流 B
表中自我评价等级根据完成度和自我满意度分为A、B、C、D四级。教师根据学生自评表以及交上来的所收集资料的质量再综合进行评定等级。
 
(二)引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
“问题研究”本身就是通过提供一个学生所关心问题引入课题,但也需要有相关的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辅助,体现地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理念。本课题引入了吉林松花江水污染殃及哈尔滨导致哈尔滨缺水这样的话题,再与沙特阿拉伯缺水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对缺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有了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研究。作为问题研究,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下图1为由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研究的一般思路。
图1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通过研究,学生有了一套可以自己应用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问题研究中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中,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成立“研究团队”或“研究小组”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研究效率,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根据本课题的特点,教师设计成立“Iceberg  Express  company(冰山快递公司)”,下面分设四个小组(可行性研究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运输顾问专家组和质询专家组),为学生分组讨论作准备。对于本课题的分组讨论,是基于以下的思考:
1.分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分组不是一种形式,分组讨论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合作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分组都不是随意的,在课前需作好科学的设计。在本课题中,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设立四个“研究专家组”,同时,根据研究任务的差异,在安排人员上有所区别。如四个小组中运输顾问专家组需研究的内容最多,研究内容与课标的关系最密切,因此需要安排最多学生,另外,质询专家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组,因为任何一个重大的决策,需要综合的思维,更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对质疑的回答,是任何科学决策所无法避开的。
2.探究的方向性、思考性和差异性
为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探究效果,提高探究的效率非常重要。要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避免“大而空”的探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同时,教师提供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性,一定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由于分组的差异,学生研究问题也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本课题中,教师在学生进入分组讨论探究前给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发不同的探究问题(表3)。
表3  各专家组研究方向
可行性研究专家组研究方向 技术专家组研究方向 运输顾问专家组研究方向 质询专家组任务
①研究为什么利用南极冰山来解决沙特缺水是必须的选择;②研究其他措施(如海水淡化、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的局限性;③研究利用南极冰山来解决沙特缺水的有利条件。(如资源的量和质、运输方式的可行性、技术方面的可行性);④从经济等角度研究可行性;⑤成立广告宣传部,宣传该计划的好处,说服沙特等世界缺水国家接收这一计划,等等。 ①研究冰山的选择(经纬度位置、冰山的大小、形状等);②研究冰山的装运和包装;③研究推进的动力设备和要求;④研究如何减小冰山水体的损耗,等等。 ①假如目前在南纬65°04´,东经75°45´处有一座巨大的冰山,如何在地图上找到冰山的位置?②研究如何利用洋流和风力来提供最佳的动力,研究运输的最佳时间,并在世界空白图中绘出运输路线图(利用材料:洋流图、气压带风带图);③分析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有无地震、海啸、飓风等灾害);④利用沙特沿海的海岸线等深线图、地形特征及城市的分布信息,选择最佳的到达港口,并叙述理由,等等。 ①研究本解决方案的不利因素;②研究本解决方案的不良后果;③对三个小组发言中的漏洞进行质询,等等。
3.通过过程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评价表分个人表现评价和专家组整体表现评价两份,由专家组的组长负责填写(课后根据印象),任课教师再进行评定(任课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小组整体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并作为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如表4和表5:
表4  小组讨论个人表现评价表
 
_______专家组 个人表现评价(分A、B、C、D四级)
参与的热情和专注度 是否参与了发言 发言对小组决策的作用
组长      
成员甲      
成员乙      
成员丙      
……      
表5  小组讨论小组整体评价表
_______专家组 自评 师评
所有成员讨论的参与度    
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程度    
问题讨论的成效    
问题表述的成效    
小组应变能力    
 
 
(四)听取各“专家组”的研究报告和成果演示
    课上各“专家组”展开激烈的辩论,运输专家小组需要上黑板画图演示运输的路线,并听取、反驳质询专家组的质询。表5是各“专家组”的部分观点。
表5  “专家组”部分研究成果
可行性研究专家组研究成果 技术专家组研究成果 运输顾问专家组研究成果 质询专家组质询
①沙特缺水,而南极地区淡水量丰富、且水质好。②沙特解决缺水的其他方案均有局限性:海水淡化成本高;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会引起海水入侵;跨流域调水不现实,而且易引起国际纠纷。③尽管运输冰川成本较高,但沙特收入高,有能力支付费用。④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完全有能力解决冰川的搬运问题。⑤冰川运抵沙特后,还可以获得其他收益等等 ①在与沙特经度位置接近的海域寻找冰山,以降低运输距离。②冰山的大小要适中。③冰山要选取流线型构造,以降低运动阻力。冰山的结构要稳定,不易消融。④研究隔热防融化而又低成本的冰川覆盖膜。⑤研究大型动力装置问题,或利用冰川与海水的温差提供动力。⑥借助风力、洋流的帮助。 ①充分利用自然风力和洋流,以弥补动力不足的缺陷。具体来说:首先将冰山向北推至西风漂流,沿西风漂流至西澳大利亚寒流北上,在赤道附近沿南赤道暖流西进,至非洲东岸,再沿索马里寒流北进。
②选择北半球夏季运输,因为此时北印度洋吹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为自西向东流,因此顺风顺水。③在澳大利亚西岸利用油轮空船装运冰块,减小成本。④沿途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较小。⑤在沙特沿海选择红海沿岸的吉达港,理由是:A:海水深;B:西部城市集中,有利于就近综合利用,减小陆地输水的损耗;C:沙特地势西高东低,可实现自流输水(冰)
①冰山运输的技术不成熟,各种运输方法的成本都太高。②南极冰川的减少会造成南极的环境问题。③冰山运输过程中的融解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④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冰川在沙特被融解可导致当地气候等环境因素的改变。⑤冰山体积太大,输入国没有足够大的港口和足够深的水域去接纳它。⑥可能会导致国际纠纷。
 
(五)进行问题研究方法的迁移。
 “问题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具体解决某个地理问题,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因此,利用课堂掌握的方法进行相类似问题研究的迁移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题中可联系我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研究用青藏高原的冰川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可行性,也可以研究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等等。
(六)课后布置活动:编写科幻故事《冰山旅行记》(以第一人称描述冰山在被运抵沙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四、本“问题研究”课的教学模式

图2
图2为本课的教学结构模式简图,图中椭圆形代表学生活动,长方形代表教师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活动基于主体地位,教师起着辅助、引导、调控作用。这也正是“问题研究”中所体现出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究,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重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倡合作与分享。新课程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给予学生,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任务更重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巨大的,充分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探究、调控课堂的重要保证。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邵俊峰
 
常熟市中学
(常熟市新世纪大道)
邮编:215500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能根据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能自主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4.通过新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知识的应用及方法的迁移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体会。
5.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课前准备:
(一)学生预习教材。
(二)分发学案资料:
1.课堂应用资料:中国地形图;珠江三角洲和皖北地区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图;微笑曲线图;皖北地区经济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纺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广东省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情况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广州从产业调整、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来实施“中调”战略;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等。
2.根据课堂问题设立的讨论活动区、巩固训练区等。
3.课后巩固与反思、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引
1.播放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中关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彩车视频,引出探究主题——工业化和城市化。(烘托气氛、激发兴趣、引出探究主题。)
2. 展示本课课程标准,让学生明确本课需要研究的主要任务。
3.确定研究目标区域。给出河西走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塔里木盆地等区域图,由学生选择最适合研究的区域。(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有更多的事实资料、信息可供研究。)
 
二、案例呈现:工业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的影响
为了开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一户家庭的变迁作为案例。
(通过个案,说明区域区域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小中见大,体现新课程地理贴近生活的理念,并通过该材料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能力。其中部分为将学内容,作为设问,引发同学思考学习的兴趣。另外,为用珠江三角洲与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进行对比研究作铺垫。)
展示图片声音资料:
李守银老家在皖北江淮平原上。20世纪80年代初李守银一家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守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数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5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被拆迁,现在,李守银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20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
注意材料中的粗体字,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分组回答)
1.蔗基鱼塘→蔬菜花卉----农业调整----市场的变迁------城市化
2.人口迁移(从内陆—沿海)----经济因素
3.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
4.农民房→公寓房----城市化
师:短短的一节文字中,蕴含了这么多的信息,我们要养成善于从材料中获取尽可能多信息的习惯。从一户普通人家的变迁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小中见大,从案例资料的信息发现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特征。资料分析法是人文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启下)
 
三、案例的分步探究:工业化城市化,从珠三角到皖北地区
(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条件、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中的关键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案例中的关键句——李守银儿子1988年进了外资箱包厂。
(1)按照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李守银儿子88年进了外资箱包厂这一阶段属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哪一阶段?在什么时间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
(2)按照分类,箱包厂属于什么性质的工业?(劳动密集型;)类似的还有什么工厂?(纺织厂、玩具厂等)
(3)外资箱包厂,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能吸引外资?(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侨乡的优势等)
(4)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发展了箱包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等)
(5)总结珠三角工业化起步的有利条件,并研究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因素。(起步时间与改革开放开始时间相符,对外开放政策最关键)
总结:正因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珠三角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侨乡地位,促进了本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蓬勃发展。
(6)引导学生由此推导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2. 案例中的关键句——李守银的儿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了一家电子厂。
(1)此时属于珠三角工业化的哪一阶段?(第二阶段)
(2)为什么他要事先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电子厂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
(3)他为什么要跳槽至电子厂?(电子厂的收入更高)
(4)为什么电子厂比箱包厂的收入能更高?(根据微笑曲线,技术型往往能获取较高的利润,劳动密集型利润最低;劳动密集型企业耗费的劳动力和需要的原材料多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成本高,产品售价低)
补充: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小。
(5)本阶段,以电子厂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箱包厂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的比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此消彼长)请同学在学案图中用曲线图表示。(一位同学上黑板表示)
(6)由高新技术产业取代轻纺工业,体现了珠三角的一种产业升级。那么,推测李守银儿子原来所在的箱包厂何去何从?在原地,还是迁移?若搬迁,迁往何处?
(在原地发展日趋困难,因为其依赖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优势已逐渐丧失。需要搬迁,迁往劳动力价格、地价低的广东北部、东部山区,或内地,包括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
根据学案上列出的两段材料,由学生思考分别说明了哪一事实。
材料“珠三角纺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广东省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分别说明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型的原因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7)思考:珠三角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和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分别有什么影响?
对珠三角: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的升级;缓解用地矛盾和环境压力
对迁入区:产业提升,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8)珠江三角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哪些不利因素?
给出下列材料: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情况表
由学生结合表格信息分析:表格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成交额大幅增长?(广东省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科技力量不足,需要从北京等地引入。)
(9)除此之外,珠江三角洲与长三角相比,还有哪些劣势?(根据学案图表可知,相对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产业基础薄弱和腹地范围小)
(二)引导学生总结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年—1990年 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 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速度 较慢 较快
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 投资规模小,附加产值低 投资规模大,附加值高
影响后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丧失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业基础薄弱,腹地较小
 
(三)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
案例中的关键词——农田到工厂,农民房到公寓房。
  (1) 随着房子被拆迁,住在广州郊区的李守银一家成为新市民。这体现了当地城市化的什么特点?图片显示广州不同年份的卫星遥感图,由学生编排图片顺序,并回答特征。(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 看珠三角城市发展比较图,还能体现城市化什么特征?(城市数目增加)
  (3)看联系图,描述工业化为什么能够促进城市化。
 
  (4)分析珠三角城市化的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四)区域对比——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进行对比研究,属知识应用层面。)
案例关键词: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怎么样? 
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 面积 人口
珠江三角洲(2005年) 52.4% 69.5% 4.17万平方公里 4077万人
皖北地区(2005年) 26.9% 23.8% 3.23万平方公里 2700万
(1)尽管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但老李时常牵挂着家乡。老李经常疑惑,家乡工厂怎么那么少?根据表格,请同学们思考两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差异的原因。
通过学案上皖北地区的相关资料(皖北地区地图、资源、交通等),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2)与珠三角相比,其工业化发展所欠缺了哪些条件?(政策、特殊的区位条件、侨乡)
(3)老李认为家乡充满希望,请根据资料分析皖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
(“中部崛起”政策;京九铁路建设及京沪铁路,交通便利;淮南、淮北煤炭资源丰富;距长江三角洲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近,有利于接受其辐射;旅游资源丰富,附近有安徽凤阳、三国古战场等知名地点;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丰富;)
(4)请设计一下,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该如何走?
如:工业化:第一阶段:资源密集型-----矿产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第二阶段:(以煤炭工业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吸收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第三阶段:技术密集型
城市化:煤炭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李守银老家皖北地区的乡亲羡慕着珠三角的收入和生活时,珠三角的官员和居民却在为困扰的一系列问题寻找出路。
(一)从措施中看问题
下列资料显示了广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从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存在着哪些突出的问题?(培养学生从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材料:广州提出要从产业调整、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来实施“中调”战略。
1.产业结构调整:184家工厂10年内迁出市区
为解决市区的噪音、粉尘等问题,广州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调整,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深入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划分调整优化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严格控制区域,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会展、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各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促进中心城区产业优化升级。在南沙,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2.水系治理:重点整治10条河涌
  继续加大治理水环境力度,今年内全面推进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四大污水分区管网系统。加快对市内河的整治,重点推进10条主要河涌的综合治理。
  3.城市绿化: 完善帽峰山-白云山-越秀山生态通道
  针对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较少的现状,将采取拆违建绿,绿化天台等办法,扩大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大型城市绿化广场和标志性绿化景观。同时,要加快建设森林公园、重点林区和流溪河防护林带,完善北部生态通道。抓好一批生态公园的建设。推进市区铁路、高快速道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完善交通绿化走廊。
(1)措施:产业结构调整 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措施:加强规划与管理 问题: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措施:工业搬迁、水系治理、城市绿化 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 应对“生成”,对发展措施的再思考(分组辩论珠江三角洲是否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对材料中“在南沙,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学生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正方:珠江三角洲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提升产业层次,解决存在的问题;珠三角有资金和技术能力;临海可以利用海运条件;靠近市场。
反方:珠江三角洲缺乏资源,没有条件发展重化工业;且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等。重化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不属于更高级别的产业。)
小结:辨证地看待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可以为后起的皖北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避免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五、呈现板书提纲,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任务:
1.根据“区域条件——特点——存在问题——措施”的研究思路,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
2. 采访父辈和祖辈,调查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六、本课教学设计反思
1. “准真实”案例的应用
    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适当选用地区性的案例,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体会比较多的方面。本课使用了“准真实”案例,即案例本身的故事,包括其中的人名、地名、具体情节等都是“杜撰”的,但故事反映的社会发展进程是真实,“杜撰”的故事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提炼。这样的故事往往线索相对简单,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情节读上去更有意思,也就是可读性更强,同样可以反映区域发展的道理。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说,如果没有网络等便捷的媒体可用,除了用好教科书上的案例外,也可结合当地的情况“编”一些小故事,用来讲授“大”道理。
2.案例的使用应贯穿整个课堂
    案例在课堂中有多种功能,但许多老师仅仅将新案例等同于课堂情境导入。其实,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使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一条清晰的线索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将案例中的关键词层层解剖,从个人的经历探究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条件、问题及解决措施。
3.新课程学案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体现功能
  本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新课程学案的辅助配合,新课程学案至少有三个功能,课前:引导学习功能(如课程标准,自学提示,疑问记载);提供半成品材料供学生探究;知识拓展。课中:(1)课堂引导;(2)课堂活动及记载;(3)提问及解答记录。课后:探究延伸;复习巩固;反思及师生交流。
4.不能忽视黑板的板书提纲
多媒体展示尽管有课堂容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势,但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学生不易有完整系统的知识。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作用,本课在课时展开的同时,在黑板上按照逻辑关系书写相关知识要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探究中回归课标要求。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所属分类为“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地理《流域的综合开发》专家点评”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