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高三复习,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三复习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苏州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三复习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高三复习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节复习与测试 【课标要求】
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见下表
关键能力 岩石圈物质组成判别能力 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解能力 外力作用分析能力 水平1 说出三大类岩石名称 知道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指出外力作用的主体和基本类型。
水平2
区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能画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示意图,并标注相应的地质作用。
列表比较四种外力作用下典型地貌和分布地区。
水平3
野外识别常见的岩石
了解地质年代表,能根据地质图分析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观察地理景观图,描述地貌特征,分析该地所受地质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中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多数同学感到识记和理解时的障碍,同学们要达到灵活应用那就更难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因远离生活实际,知识点数量多且抽象,老师难教、学生难懂,容易产生复习时的倦怠和挫败感。如何使老师们教得轻松和高效、学生们学得愉快和到位?正是本节复习课尝试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以及对学生地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本课确定了三大复习目标——岩石圈物质组成判别能力、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解能力和外力作用分析能力,并创设三大课堂活动(“慧眼识石”“岩石圈示意图判读”“一站到底”)为之服务。以“乔金斯化石崖壁之谜”为教学情境,设计四大问题链(“外国游客发现了化石,你也有这样的慧眼吗?”“再过百万年,它还是当年的那块沉积岩吗?”“乔金斯化石崖壁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是何时发生的?”“乔金斯化石崖壁留下了古生代石炭纪的地质秘密,我们将在新生代第四纪中为后代留下什么?”),问题层层深入,学生思路步步紧跟,形成灵动、高效的复习节奏。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提示(景观图、分布区、地貌名称等),判断外力作用类型。
学习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区分三大类岩石;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运用简易的地质图,推理区域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教学环境】 未来教室 【教学过程】
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理新闻】游客发现3亿年前的生物。
2016年10月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两名游客发现了3亿年前的生物,这个消息让全球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异常兴奋。让我们去那里看一看,能否有些有意义的发现?
【谷歌地球】播放从苏州实验中学到生物发现地的飞行视频,画面最终停留在海边断崖上(乔金斯化石崖壁)。帮助学生了解飞行线路经过地区的地貌景观。
(承转)这里除了断崖并没看到什么生物啊?再说,有哪种生物能活3亿年呢?这个新闻是假的吧!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二、自悟质疑,合作学习
游客发现的是千足虫化石,这处断崖是世界著名的乔金斯化石崖壁。这两位游客厉害啊,有发现化石的慧眼!
(过渡)大家是学地理的,你有这样的慧眼吗? (一)三大类岩石特征
【课堂活动1】慧眼识石——小组交流课前填写三大类岩石特征的概念图,并在给出的6幅图片中找出与乔金斯岩同类别的岩石(图一)。
图一
先用左屏概念图呈现“三大类岩石”知识体系,通过填空复习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在梳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判断右屏中的岩石景观,文字概念梳理与景观图片辨识有机结合,先学后用,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
(承转)今天我们看到海边的乔金斯岩,再过百万年,它还是当年的那块沉积岩吗?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堂活动2】示意图判读——小组合作探究A、B两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共4幅),完成填空并总结规律,请学生上台展示,在屏幕上完成判读(图二)。
3
图二
图二中右屏是基础过关训练题,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三大类岩石的转换规律和示意图判读诀窍。左屏中的图是右屏循环图的变式图,属于能力提升训练题,学生用已归纳的三条判读规律进行判读,体会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循环图中出现的新变化。
利用左屏展示的地质循环图,讨论4个问题: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推测古生物进入岩石并成为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贮煤地层的岩石属于什么类型?图中能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哪一个?
【真题感悟】呈现右图(2016江苏卷 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师生合作完成各箭头的判读。
如果将图中每个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归类,我们会发现:促使岩石圈
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循环的动力不外乎内力、外力两大类,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地表形态。 (承转)海边的乔金斯岩正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复习外力作用与地貌后再来解答。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图三中左右屏同时展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概念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组长
带领组员根据图文线索进行填空,思考两类地貌的区别并列表概括不同外力作用的分布区。
图三
4
师生合作完成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列表梳理。(见下表)
外力
作用
类型 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海浪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溶蚀)
流水堆积
冰川侵蚀 冰川堆积 海浪侵蚀 海浪堆积
典型 地貌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雅丹 沙丘
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南方丹霞、(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冰斗, 刃脊, 角峰、冰蚀洼地 冰碛 地貌
海蚀崖,海蚀柱
海滩
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海岸地区
【课堂活动3】一站到底——每组选派一人,根据屏幕提示(景观图、分布区、地貌名称等)说出外力类型,最先说出答案者成为擂主。八轮比赛后最终的擂主所在组胜出。(图四)
图四
屏幕有时会先呈现景观图,有时会先出现提示文字„„通过“一站到底”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所给图文信息,挖掘、发现外力作用线索的能力。
(承转)复习了外力作用,回到一开始的地理发现。乔金斯化石崖壁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何时发生的?
(四)地质年代表和地质图判读
回顾地理新闻,找到关键词“石炭纪”。(PPT呈现“海边的化石崖壁中发现石炭纪的生物化石”字句。)石炭纪是地质年代术语。地理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编年体系,它以百万年为单位、用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地层纪年,最终形成“宙、代、纪、世”四个不同尺度的地质年代。
学生阅读“地质年代表”找到石炭纪距今年份,说明距今约3亿年前该地区以外力沉积作用为主,而地壳抬升、海浪侵蚀等地质作用都是在那之后发生的。
(承转)如果说岩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那么正确判读地质图就掌握了打开地球历史的钥匙。你拥有这把钥匙吗?
【课堂活动4】地质图判读——各小组在A、B两组地质图中选择一幅完成岩石所属类型的判断和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并尝试总结地质图判读方法(图五)。
图五 图五
关于岩石属性的判读,呼应本课开头“慧眼识石”活动。学生除了在之前的景观图中能抓住岩石表象特征,在这里又多了一种方法,利用地质图中岩层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遵循以下规律:沉积岩一般是越老越在下面;岩浆岩一般是被侵入的岩层老于入侵的岩层;喷出岩喷发时间一定在它所穿插的所有岩石形成之后,并且在喷出岩上覆岩石之前。通过仔细读图,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左、右屏提供的情景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小结提升,反思升华
这节课从岩石的新闻开始,让我们同样以一则岩石的新闻结束。最近,科学家在夏威夷海滩发现了看似成块的生活垃圾,实际上却是科学界新近认可的一类石头。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制品被篝火烤化,与沙子、玄武岩碎片、木头和其他渣滓混合,就形成了这些“塑料岩团”。它们记录了人类随意丢弃塑料等废弃物的劣迹„„乔金斯化石崖壁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古生代石炭纪的地质秘密,今天的我们将在新生代第四纪的地质记录中为后代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对学生地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本课确定了三大复习目标——岩石圈物质组成判别能力、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解能力和外力作用分析能力。“慧眼识石”“岩石圈示意图判读”“一站到底”三大课堂活动分别为上述三个目标服务。以“乔金斯化石崖壁之谜”为教学情境,精心设计了问题链„„从学生课堂达成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最后的地质图判读中,两位上台展示的同学提出了“死火山属于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这让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当然,本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果能在外力作用分析时加入中国地形图体现地貌形成的地域分异特征,在地质图分析中动画再现地层变动过程,那么这节课必将更生动更有趣。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