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内蒙古 - 鄂尔多斯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内蒙古 - 鄂尔多斯
—中考文言文复习
1
诸子百家之孟子
学习目标
1.回顾梳理初中阶段课本中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作品。 2.重点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精神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于是许多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到处游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作品:
二、回顾一个人——孟子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宣扬“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
三、复习两篇文——《<孟子>两章》
学生活动一:同桌互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各自独立识记课下注释。 学生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重点词语解释
(1)得道..者多助 (2)地利不如人和..
备战2018——中考文言文复习
2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池.非不深也 C委.而去.之 D.然而..
不胜者 3.重点句子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方法启示】将文言词语的积累、特殊句式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 【归纳整理】:积累一个虚词“之”的用法
(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词语解释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而后喻. (6)生于.忧患 2.重点句子翻译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备战2018——中考文言文复习
3
【归纳整理】
积累文言文中动词的三种活用现象:“使动”、“意动”、“被动”用法 使动用法: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而不是主语,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凄神寒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意动用法: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父异焉 父利其然 邑人奇之 心乐之 吾妻之美我者 (3)被动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三、巩固三种论证方法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丁】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
备战2018——中考文言文复习
4
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阅读以上四个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1.【甲】文段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这一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丙】文段的论证思路与【甲】文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3.【乙】文段中,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 【乙】文段中哪句话形象地印证了【甲】文段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在原文中划出即可)
5. 【丁】文段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丙】文段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理由。
四、积累四个句子
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