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朝花夕拾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_河北省 - 石家庄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形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中鲁迅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的人生经历。
2、整体把握《朝花夕拾》中的鲁迅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已经读了《朝花夕拾》。该书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施蛰存先生甚至认为它是鲁迅最好的作品。然而,由于鲁迅的文字和语言比较晦涩,同学们读起来、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费力。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从文字的背后隐约地感受到一个鲁迅形象的存在。说起鲁迅形象,有人这样评价他: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朝花夕拾》,去理顺鲁迅的人生经历,进而把握鲁迅的整体形象。
(二)童年的天真 速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6篇文章,找出鲁迅小时候都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
任务分配: 1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组:《二十四孝图》 3组:《五猖会》 4组:《阿长与<山海经>》 5组:《无常》 6组:《狗·猫·鼠》 独学要求:
1、限时5分钟。
2、圈点勾画鲁迅小时候玩的内容、学的内容和想的内容,并做简单的概括。
3、鲁迅小时候玩的内容、学的内容和想的内容,文中涉及到哪一方面就圈点勾画哪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研学要求:
1、限时3分钟。
2、跟左邻右舍交流自己刚才概括的内容,并完善本组答案。 3、推选出本组展示者。 展学要求:
1、声音洪亮,字正腔圆。2、展示完毕,组内成员可以质补。 小结:
玩的内容:百草园——捉虫子、拔野草、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折腊梅、寻蝉蜕、描绣像 看五猖会、玩具
学的内容:习字、对课、四书五经、收集绘图、《鉴略》、《花镜》、《二十四孝图》、“不耐烦”的规矩
想的内容:飞蜈蚣、担心父亲的病、问“怪哉虫”、盼望《山海经》、想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让我背书、听完二十四个孝的故事后,才知道“孝”如此之难
——
板书: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鲁迅 过渡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童年时光转瞬即逝,鲁迅一天又一天地长大,泥墙根也一处又一处地被破坏。ade,他的蟋蟀们!ade,他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百草园已经离他远去。童年鲁迅已经长大,他逐渐地面向了社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来看——鲁迅的青年
(二)青年的自立 任务分配
1、2、3组——《父亲的病》
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4、5、6组——《藤野先生》 鲁迅“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主要写了促使鲁迅思想转变的是哪两个事件?
板书: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鲁迅
过渡语:青年鲁迅做出的人生选择是“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的事情,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是做毫无民族情感的、麻木的看客,所以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而最终能改变精神状态的就是文学。为此,中年鲁迅开始用手中笔去呐喊。那么,中年的鲁迅都呐喊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中年
(三)中年的呐喊
默读:除了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状况、青少年时代爱国思想的形成过程,鲁迅在书中还表现了他对社会怎样的思考与批判?
任务分配 1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2组:《二十四孝图》 3组:《五猖会》 《无常》 4组:《藤野先生》 5组:《父亲的病》 6组:《狗·猫·鼠》 明确:封建教育——私塾
封建伦理——父为子纲 封建伦理——孝 庸医误人误国 同情底层劳动妇女
“正人君子”散布“流言” 父子二代人的隔膜
——一个善于思考的鲁迅
小结:中年鲁迅不合理的封建教育、伦理制度而呐喊,为“愚孝”而呐喊,为底层劳动人民而呐喊,为唤醒国人麻木的神经而呐喊。
(四)总结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鲁迅,看到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鲁迅,也看到了一个敢于批判社会的鲁迅。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微笑着回忆童年、一个深刻地反省着自己、一个冷静地反思着社会的有笑有泪的鲁迅。他有快乐的童年,他有苦读的青春,他有沸腾着的热血,他有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这就是在《朝花夕拾》中的出现的鲁迅形象。
三、板书
一个充满童心童趣
鲁迅 一个充满爱国热情 思想家
一个善于思考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