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灯笼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天津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天津市第七中学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研读文本的重点段落和文句,使学生们切实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设计与文本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感受吴伯箫先生以“灯笼”为线牵引出的成长之路上的思与悟,在领略其人格风采的同时,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情思,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体悟散文以“情思”为核心来构架、选材、传情、达意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研读文章中有关作者思绪飞扬和沉淀的7-10段,感受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思与悟。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学生第一课时思维导图展示,用ppt循环播放,展示优秀作业,以期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让每位学
生都能在欣赏中温故而知新。) 一、导入: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民族危矣的关键时刻,根据革命形势,把人分成三大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显然吴老是个有知觉的人,他在将近而立之年,面对内忧外患,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以“灯笼”为线将个人对人生的知觉记录和传承下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字词,对文章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赏读大家的作业,感慨良多,大家的知觉能力真是超乎想象,然而吴老是这样一位创作风格的散文大家:
(课件展示吴老的创作风格)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这样写成的散文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练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吴伯箫散文善于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促人积极向上。
显然,一课时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这节课希望大家带着已有的“觉悟”,从“心”出发,深入研读文本,体悟吴老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二、情思解读的第一关键词:静穆。
问题:深入研读文本二、三段有关祖父的语段,谈谈你对祖父的认识,请用“从 词句中我领悟到祖父是一个_____的人,他给予我 ”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此环节最需点播学生的是对祖父给予的“静穆”境界的理解。
那个深谙人情世故,见惯了人世百态,将一切狂涛大浪在见到提灯笼来接的孙辈时,都归于平静的祖父,给予我的是“最高贵的单纯”。多年以后,当我对这一切有所领悟时,便被祖父拥有的“静穆”境界所震撼,原来静穆是将心胸里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外部世界的灾难统统摄进宁静和雅的大境界。祖父之爱伟岸!
回望童年,无论是母亲还是乡人,那些人,那些事都成为滋养心灵,成就敦厚心性的源泉。吴老的第一重觉悟: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情感的净化和升华。
明确:忆往昔,祖父这个拥有静穆境界的人,给予我最高贵的单纯。
三、情思解读的第二关键词:意味深长。
问题:文章从第7段开始,吴老的思绪开始飞扬,逐步融入了一些其并未经历的历史场景及事件,有诸多内容是通过想象完成的,大家能帮老师把7-10段里作者想象的内容找出来吗?
明确:红体字部分即为想象的内容。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很)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 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问题:能把想象部分删掉吗?把想象部分删掉文章岂不是更显简洁与真实?(提示:找出想象部分的依据,讨论想象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想象部分是理解吴老家国之思的突破口,吴老通过想象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或历史或文学或戏曲的相关内容(《岁华纪丽》《宋史 仪卫志》《长恨歌》《逍遥津》)进行加工改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形成了新的认知——意味深长。此部分是要突破的重难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学生自己得出的答案,
只要没有科学性错误就应被采纳。在交流碰撞中期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在古今观照中所寄寓的家国之思。
明确:不能删掉,删掉后不是简洁是单薄,想象部分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想象并不是不真实,文中的想象部分都有文史的依据,在想象的过程中,吴老的思想通向了更深广的家国之思,形成了更深刻的领悟—意味深长,这是更深层次的真实。
吴老在思绪的飞扬和沉淀中,完成了第二重觉悟——意味深长的家国之思,在敦厚的心性之上,其思想的觉悟必定也是深广的,其胸怀和境界也因此而开阔,其行动也将更加笃定。 四、情思解读的第三关键词:马前卒。
阅读第11段,“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问题:“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中“马前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那灯笼下”?灯笼上为什么要写“霍骠姚”、“李广”、“裴公”这几个人的名字?为什么要是“斗方大字”?(红体字是帮助学生思考的过渡类问题)结合第9段,思考文中提到“字”,“字”里究竟承载了什么?
明确: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现多含贬义) “字”里承载的是“盛世记忆,文化,艺术,责任,自信,豪迈……”,因为这种承载和背负,
吴老对家国的“爱”在特殊时期便换化成一种笃定的行动:“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便不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再是一个盲目的行动,而是成为保家卫国的一种誓愿!
问题:文章到了誓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应戛然而止,为何还要再加上12段的内容,“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是否画蛇添足呢?
明确:最后一段从结构上来讲与首段遥相呼应,从内容上来看,写出了一位对现实有着深刻觉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望,更写出了这位甘为马前卒的觉知者为唤醒更多同仁为国赴汤蹈火的摇臂呐喊!这是一位清醒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强烈呼吁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用行动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不禁想到了《我的祖国》里的那几句歌词: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壮哉! 五、总结升华
吴老在回忆中升华情感 ,追思中沉淀思想 ,现实里勇敢担当,《灯笼》里寄寓的情思具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问题:联系现实生活及个人经历,谈谈吴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启发?(畅所欲言,总结升华)
明确:(提示)醇厚的情感成就深广的思想,深广的思想成就笃定的行动,这一路再大的风吹雨打,想来,人生也应是无虞的!
附:第一单元推荐阅读(观赏) 清华大学记录片《无问西东》 鲁迅《呐喊》 吴伯箫《羽书》
沈从文《湘西散记》、《边城》 汪曾祺《大淖记事》《受戒》 冯骥才《俗世奇人》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