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云南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云南省 - 保山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习卡
——感悟人树相同之处
n 学习提示:
n 1、自读宋庆龄资料,走进宋庆龄。
n 2、再读课文4、5自然段,同桌交流并完成学习卡。
n 3、议一议: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
资料一: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7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7位爱国领袖。只要宋庆龄在一天,敌人就怕她一天。
读了资料一,我发现:
资料二:宋庆龄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长达70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无论是青年时期还是晚年时候,她总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读了资料二,我发现:
资料三:在危难时刻,宋庆龄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一身正气,她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奋斗一生,即使她已离开我们多年,她那高贵的品质仍然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铭记着她。
读了资料三,我发现: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中心小学 肖玉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蓬蓬勃勃、瞻仰。
(3)会用 “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2、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2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质疑导入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不肯,她是这样说的引入句子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这两棵樟树。
二、深入探究樟树
(一)整体感知全文:孩子们请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二)读一读,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有关描写樟树的词句,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讨论交流:蓬蓬勃勃
(1)看蓬勃这个词,指的生命力旺盛。蓬蓬勃勃指什么?师小结:叠词用起来使意思更进一层,显得樟树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了。
(2)哪些地方反映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3
“伸” “稠密”、“发亮”“四季常青”“无论…..总是……” (3)引读并出示“无论(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完成拓展练说感受樟树生命力顽强(是呀,在四季当中这两棵樟树都遭受到了哪些打击和磨难呢?)
(4)出示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5)季节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樟树的蓬蓬勃勃,您把樟树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中了吗?(提示关键词练习背诵)
(6)小结:樟树如此蓬蓬勃勃,生命力如此旺盛,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说——
(三)比一比,品味樟树的内在美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樟树还有什么可贵之处呢?请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完后交流: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品词析句,交流汇报 重点抓住
①“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等词句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 相机指导朗读。
②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男女生对比读第5自然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4)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说——
过渡:孩子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宋庆龄的故居的樟树,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居去看一看。过渡:孩子们,当我们一遍遍地读着课文,樟树、宋庆龄这两个形象不停的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交织。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庆龄,了解宋庆龄。
三、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之处 1、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2、小组合作
3、交流汇报,多媒体出示宋庆龄相关资料并相机板书 4、联系课文谈谈宋庆龄和樟树的关系
5、小结: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6、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对宋庆龄充满了敬意,对这两棵樟树充满了敬意,我们也想情不自禁地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情感升华
1、难怪人们怀着——出示并齐读最后一段思考:“瞻仰”可
以换成“参观”吗?
2、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近这两棵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奶奶。(配乐读全文)
3、宋庆龄奶奶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课后继续搜集一些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宋庆龄 蓬蓬勃勃 旺盛斗志 香气拒虫 一身正气 香气永存 品质永留 借物喻人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