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虎门销烟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7虎门销烟-河南省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小学语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7虎门销烟-河南省 - 洛阳
27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是按故事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到五自然段具体记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第六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在叙事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也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获取资料,阅读语言材料,品味语言文字,整
体感知,自主感悟,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词义。 2.围绕“壮举”,读中感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生发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3.体会几处场面描写,感悟表达的妙用。
教学重点:围绕“壮举”,读中感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生发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几处场面描写,感悟表达的妙用。 教学准备:科大讯飞智慧课堂支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资料展示,解读课文题目
1、导语:同学们,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历尽沧桑,有许许多多的事件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件历史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看来,课前你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师:根据课前预习和搜集的资料,从课题中,你都读出了哪些信息?
(1销烟的地点在虎门 2、销烟的意思是销毁鸦片)
师: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和大家说一下?(在虎门销毁鸦片)追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句子完整吗?谁还能再说一说,用一句话说说。
2、同桌互说,练习说话。
师:孩子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根据题目的补充内容,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就是新的概括文章的方法——题目扩充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课前的预习情况。
师:(随机画红线标注)同学们都同意吗?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很好的方法。 【利用科大讯飞教师机,适时发布习题,通过选择,抢答,随机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给予动态的学习数据分析,将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通过大屏展示出来,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第一时间精确掌握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从而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随机圈画功能的使用,突出了重点语句,让学生一目了然,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画不准确的不足。】
5.同学们,再看,后三行都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需要我们积累。(聚焦后三行)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明晰:第一行是写围观群众特别多,声势浩大的词语。 第二行是写围观群众听到要销烟、看到销烟之后的激动、兴奋心情的词语。(或者是写了人们群众表现的词语)
第三行是写外国商人看到销烟过程之后的胆怯反映的词语。
6.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带着理解再来读。
(指着第二行)读出群众多,声势大,起—— (指着第三行)读出激动、兴奋的心情,起—— (指着第四行)读出胆怯、恭敬的心情,起——
7.小结:同学们看,归类理解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 8.师: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到文章当中去读,看看还能不能理解。
9.生自读课文。
10.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用心,看来是理解了。但要能把这长长的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就更厉害了?谁来?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师:那要是读成一个词呢?生答:壮举。
师:“壮举”什么意思?要想理解这个词,得知道“壮”的意思。请同学们在平台上作答。
师:100%全对,很好。
师:那壮举呢?(理解得很到位,根据字义便猜出了词语的意思,真棒!)
【借助科大讯飞软件开发公司的“给予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系统”中的发布习题,上传作业的功能,通过教师机向学生发布习作要求,大屏幕实时显示提交作业情况。教师机,学生机,大屏幕形成三位一体的连接,让老师和学生及时把握进度,最后通过屏幕展示点评,给予动态的学习数据分析,将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通过大屏展示出来,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第一时间精确掌握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其实“壮举”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通过哪些词语让你读出了“壮举”。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三、聚焦交流“壮举”,激发爱国情感
预设:老人们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高兴地叫喊
着:“烧 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1.提问:这段话和壮举有什么关系? 2.师: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
3.师:此刻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略)
4.师:你怎么就从人们的心情中体会到了“壮举”(生答略) 5.师:他读的这段话是全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
6.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提问: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略) 7.师:让我们带着画面再次回到课文读读这句话。(齐读) 8.师:短短的一句话,就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壮举,那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明晰:1.写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的表现。
2.三种人物用的描写方法侧重点不同,老人是神态,青年人是动作,小孩是语言。
9.师:的确,这段话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写出了人们的表现,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就是因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壮举? 预设:聚焦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师:为什么看出了壮举? 2.相机聚焦截屏讲解“涌”
【在学生回答之后,利用教师机上的聚焦功能,将相关段落截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是写好一个场面的关键,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师:涌去的仅仅是人流的场面,人多吗?涌去的还有什么? (涌去的是民众激动喜悦的心情,涌去的是人们的扬眉吐气) 指导朗读,感受民众的喜悦之情
预设:聚焦第五自然段语段“不一会,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师:这是销烟场面之壮。 预设:聚焦第六自然段
1.师:这是语言气势之壮。带着你的理解和想象去读一读,让老师和大家体会到林则徐的威严和气度。
2.提问:为什么要外国商人一起观看虎门销烟?
(表决心,长志气,灭威风,表明禁烟决心,告诉外国人: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
3.齐读,读出庄严读出决心。 预设:聚焦第七自然段
通过时间的长,数量的多,体会到这是一个壮举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 ,刚才我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壮举”,
感悟“壮举”,现在再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齐读课题——
这是一次洗刷数年耻辱的历史事件,读—— 这是一次灭掉侵略者威风的历史事件,读—— 这是一次大张中国人民志气的历史事件,读——
小结: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值得纪念的伟大壮举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更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作业平台上传作业。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