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

本站QQ客服在线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

视频标签: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

儿童习作教学奥秘:从生活的需要起步
——《两地书——再写回信》磨课历程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生活开发的一个语文拓展性课程——书信体写作,我把它称之为“两地书”。
因为它是我利用自己赴农村小学三年支教的契机,让当地的农村孩子和我原来任教的城区孩子,结成笔友,通信往来,两地儿童从不同个性、不同状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和生活体验出发,在真实的书信交际情境中,倾诉自己,与人交流。
这堂习作课,我重点想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即写作的内容和动力。
一、设计理念:
内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
这是至今为止我专门针对“两地书”,给孩子们上的第二个指导课,第一个开始于两地学生结对以后的两周,学生收到第一封来信后兴奋不已,纷纷提笔回信。但看了几位同学的回信后,我发现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书信格式,署名单一等,于是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指导。
这个课例是在两地学生自由通信5个月后,每个学生的笔友基本都固定下来,通信往来频繁,友谊也日渐深厚,他们在书信中互相倾诉心事,分享喜悦,分担烦恼,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令我动容。
但从书信写作角度来看,除了强调真实的个性写作外,还要体现书信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读者意识,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指导,即从学情视角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陈隆升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的重构》一书中指出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会导致确定教学内容时的盲目和随意,体现教学效果时的模糊和无力。“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在语文课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在专业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的现在,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要求”。(王荣生语)可见,分析学情尤为重要,是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手段,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两次习作指导的起点都来自于我对大量学生书信的观察和分析,努力去发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最需要什么”,最终解决学生实际的写作问题。
第二个理念是:
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表达需求
长时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审题、构思、表达等等,也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反而使一些学生更惧怕写作了。低效高耗的局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于是,有识之士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学生“怎么写”,而在于教会学生“什么都可以写”。
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则似乎不在作文教学范围内。”
因此,“为什么写”应该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前的上位概念,学生写作动机的严重缺失,写作进入“失真”、“失语”的状态,必须使我们教师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为什么要教孩子写作”,更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今天我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写”?我以为,写作的本质是交流,这种交流目的是写作得以进行的直接动力。传统的写作往往忽视写作动机,即没有读者情境,交际目的不具体不真实,而成为一种不涉及实际交往功能的极端功利的“应试文”。或者说“隐形的读者”就是“语文老师”,除此之外就没有真实具体的交际对象了。因此学生往往为了这虚无的交际对象或迎合这位特殊的读者,而不尊重自己的内心去表达、倾吐,这种表达或倾吐就会走味。
因此,有明确写作对象和真实交际情境的书信写作,应该是让孩子产生真实交际与真切表达需求的、比较行之有效的练笔方式。实际上,近六个月,两地孩子人均通信达10封,两班学生总计通信近10万余字,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书信在大量的书信往来中不知不觉地成长着。也许有人会问,有什么动力系统激发、维持、推动、强化着孩子们的写作活动呢?其实不然。因为书信的交际、交流、倾诉的特别功能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言语表达冲动,处于交际中的孩子,言说欲望会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两地书”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动机,使学生“有话要说”,那么“写本身就是写的酬劳”了。
这堂课除了写作本位上的启示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必须从生活的需要起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二、课堂启示
1.教学创意源于教师对现实教学生活的思考
师生的教学生活,是教学研究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可贵的应当开发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的许多创意,都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的的三年易地支教,使我有缘结识了两地的两个班学生。与一批孩子的难割难舍,对另一批孩子语文水平如何提升的劳心劳神,促成了我以“两地书”的结对通信来激发学习友爱、互帮互进的想法。其实,很多教学创意都来自于我们遭遇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无一不出于我们对学生的挚爱和对其成长的关切。
2.教学策略来源于撬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
 孩子们的习作能力令我担忧,怎么办?当然只有在习作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无疑是个铁律;但是也只有在孩子们对习作发生浓厚兴趣之时,他们才会去自觉地、主动地习作。那么,怎样找到可以撬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呢?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索线路,才使我着意于开展两个班孩子的结对通信活动。孩子看重友谊,也十分看重感情,特别是与外地的同龄人之间,既不缺少彼此之间的新鲜事,也不会没有想说的心里话。这样的写作活动使儿童习作皈依了它的原点:来自生活的强烈表达欲望。这种习作形式正揭示出了小学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奥秘:从生活的需要起步,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那种传统作文中学生应“题”的困惑、应“命”的违心、应“体”的束缚、应“法”的尴尬等等都被相应地淡化了。

儿童习作教学奥秘:从生活的需要起步
——评张幼琴老师的《两地书》一课
周一贯
小学生最害怕也最反感的是老师布置太多太多的作业,你根本没法完成。但如果不完成,有些老师会变着法子让学生不好过。牢骚郁结于心,就想着要去发泄。于是,一首被小学生重编了的儿歌,便在校园里偷偷流传:“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指又大又沉的书包)?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线快逃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这虽然是带了一些调侃,玩乐味道的改编歌词,但无疑是一首暴力倾向严重的不健康的歌谣,不可视之等闲。
如果我们换一下角度看,从这首问题歌谣中也可以感受到小学生并不缺乏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说小学生不喜欢写作,不会写作也许只是一种在传统作文领域里表现出来被严重扭曲了的假象。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真实的生活需求和情绪表达出发,他们很想说,也很会说。在解决了文字工具这一介质之后,他们也就成了很想写,也很会写的一族了。由此琢磨张幼琴老师的《两地书:学写回信》课堂实录,也就有了相当的典型性,会给我们以很深的启示:小学生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爱写了,会写了,而且热切地盼着写?一句话,写作不再枯燥乏味,不再被迫于老师的强行布置和指令完成,正是“通信”这种方式,真正触发了他们的心绪,强化了他们的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情感,较好地解决了写作表达中的四大难题:
——有了清晰强烈的读者意识。极大多数的写作表达都是为了给人读的,所以作者有没有清晰的读者意识,既直接影响到他写的是不是对口,而且还关乎他有没有写作的冲动。在“通信写作”中,那边有一位同龄的好朋友等着,既要回应他的来信,而且还要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又很想了解他看了之后作何感想……有了这些,在传统作文中严重缺失的“读者意识”自然是最明确不过了。
——有了实际存在的表达需求。小学生怕作文,是因为他并没有想写作文的需求。现在两个同龄好朋友之间有了亲密的往来,友好的沟通,自然就像生活中的小伙伴之间那样,互相交谈沟通,便成了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需求。
——有了具体实在的写作内容。“笔下无话”是作文中最令孩子头疼的事。题目是老师出的,选材范围是老师定的。这些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现在好了,通信写作就是两个人聊天,爱说什么就写什么,不愁没得写,只愁写不完。
——有了热烈真诚的情感交流。“通信”搭起了友谊的桥梁,是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的,在这里尽可以敞开心扉,不必说假话,说套话,说大话,没话找话。通信写作也就容易成为不折不扣、真情实感的写作。
除些之外,张幼琴老师的这堂通信写作课,还具有这样一些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源于来自现实教学生活的创意
师生的教学生活,是教学研究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可贵的应当开发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的许多创意,都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张幼琴老师的三年易地支教,使她有缘结识了两地的两个班学生。别与一批孩子的难割难舍,又对另一批孩子语文水平如何提升的劳心劳神,才促成了她以“两地书”的结对通信来激发学习友爱、互帮互进的想法。而教师的两地穿梭(漓渚上班,柯桥回家)又正好当上了义务邮递员。其实,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创意都来自于他们遭遇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无一不出于他们对学生的挚爱和对其成长的关切。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抓住撬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支点
新班级“孩子们的习作能力令我担忧”怎么办?当然只有在习作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无疑是个铁律;但是也只有在孩子们对习作发生浓厚兴趣之时,他们才会去自觉地、主动地习作。那么,怎样找到可以撬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支点呢?正是这样的思索线路,才使张老师着意于开展两个班孩子的结对通信活动。孩子看重友谊,也十分看重感情,特别是与外地的同龄人之间,既不缺少彼此之间的新鲜事,也不会没有想说的心里话。这样的写作活动使儿童习作皈依了它的原点:来自生活的强烈表达欲望,又拥有了可以想说就说的自由交流氛围,还有了写不完、道不尽的真实情感和内容。这种习作形式正揭示出了小学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奥秘:从生活的需要起步,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那种传统作文中学生应“题”的困惑、应“命”的违心、应“体”的束缚、应“法”的尴尬等等都被相应地淡化了。
三、运用先写后导、合作提升的途径
之前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十分看重所谓的“作前指导”,而且视“作前指导”的细密程度看成是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保证。结果,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思路,遭遇扼杀,作文只是千篇一律地去重复老师的“故事”(作前指导的授意),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雷同文”,造成了学生作文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而《两地书:学写回信》的“导”更多地放在了学生的“作后”。而且教师把“导”与大家的分组合作交流、现场初步评改相融,“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的提升过程。作前只是对写回信的意义和要处,作了三言两语的点化。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在学生的自主写作上,保证了习作的自由实践。这种在教学程序上的改变,体现了习作应是学生主体自由表达的教学意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采取了读写结合、广开资源的策略。
张老师在本堂写作课上,特别安排了“借鉴阅读”的环节,即借助于“读写一体”,来实现“以读助写”。这很值得点赞。教师在这之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亲爱的汉修先生》,正是一位叫鲍雷伊的小男孩用一封封真诚的信组成的,向大作家汉修先生畅叙自己在学校的烦恼、倾吐父母离婚的悲伤……这显然是教师有意的安排,特别会有助于学生的通信写作活动。如这堂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署名的单调,就引导大家排列了书中20封信不一样的署名方式,特别有意思。相信在以后“两地书”的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从这本书上找出更多的比较点、借鉴点,让读写同行,伴随着学生在写作中健康成长。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所属分类为“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两地书--再写回信》张幼琴磨课视频”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