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化学能与电能
所属栏目:高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_辽宁省 - 营口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_辽宁省 - 营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
(2)掌握原电池构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情分析
1、知识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这些都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2、能力上: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但仍要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
3、心理上: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实验,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将生活中常见的用电产品图片以“电”字形式展现出来。
[查资料]课前布置任务,查找有关电的资料,解决两个问题:
1.发电的方式有哪些?
2.我国发电以哪种方式为主?能量如何转化?
[情境2]设置停电,需要为手机充电的情景。
[视频]播放“橙子电池”为手机充电的视频。引出“橙子电池”即原电池,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讲授】实验探究,学习新课
任务一、原电池的定义
[提问]通过引课,由学生总结原电池定义。
[提问]原电池和火力发电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1]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动画]利用动画,将不同的反应设计成电池装置,观察灯泡是否亮起,并让学生分析总结哪种反应类型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讨论]
[讲解]电能需要电流,电流是电子定向移动。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化学能转化成电能需要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任务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提问]实验室如何制取氢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请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提问]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会产生电能吗?
[实验1] 学生按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过程中化学能是否转化为电能?分组讨论分析。
[讲解]锌失去电子与氢离子得到电子在同一个地方进行。
[设疑]如何改变以上装置,使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请学生画出设计的装置。
[讲解]通过学生画图并解释:Zn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氢离子为了得到电子,向导线末端移动。得失电子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讲解]将铜导线末端连接Cu片,也是起到导线的作用。
[设计]根据理论分析,设计出装置图。
[推测]推测实验现象:Zn片溶解,Cu片上有气泡。
[实验2]根据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回答]Cu片上有气泡冒出。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明我们这前的理论分析是合理的。
[实验3]为了感受电流,连接电流表,观察指针。
[讲述]以上装置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也在设计的同时由同学们分析出来了。
[提问]电池有正负极,根据常识,同学们分析Zn和Cu分别作哪一极?
[展示]播放原电池工作原理动画。学生通过以上的设计实验,自己叙述原电池工作过程。
[小结]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装置不同,转化的能量形式不同。原电池是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使电子转移具有方向性,从而在装置中形成电流。
任务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探究]根据材料,分组实验,各组所用试剂固定,电极材料自由组合搭配,试验能否形成原电池。
电极材料:碳棒(2)、铁片、锌片(2)
试 剂:稀硫酸(A组)、CuSO4溶液(B组)、无水乙醇(C组)
[回答]通过实验,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练习]趁热打铁,练习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内容。并完成下图。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采取抢答的方式,对所学内容加以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为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原电池两级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2. 锌片和碳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阴极 B.正极 C.阳极 D.负极
3.某金属能和盐酸生成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可能为( )
A.铝 B.铜 C.铁 D.硅
活动4【活动】趣味实验
根据今天所学,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水果电池使生日贺卡重新“响起来”。
【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二、工作原理
三、构成条件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集体精神,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预定目标完成情况良好。教学的条理清晰,能够围绕原电池定义、工作原理、构成条件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
本节课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用电物品及创设情境,再由“橙子电池”为手机充电,自然引出新课。
主体分三个任务。任务一―原电池定义。这部分由学生归纳原电池定义,并通过动画由学生找出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随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这样的转化?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存在联系,了解这种学习方法。任务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首先引导学生组装原电池装置,使学生体验理论分析―设计实验―推测现象―实验验证的过程。其次,利用动画,让学生总结原电池工作原理,增加自信心,同时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任务三―原电池构成条件。这部分并不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实验,而是给出材料,引导学生自己组装,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并总结规律的能力。B组学生总结原电池构成条件时,指出只与电极材料有关,与溶液无关。C组学生提出质疑,利用自己的实验结果反驳了B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最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组装水果原电池,使贺卡重新响起。整个过程前后呼应,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及鼓励性语言还需要进一步锤炼与提高。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