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海底地形的形成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辽宁省 - 大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 学 设 计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地理学科 高中地理选修二 海底地形的形成
年级 高二年级
课程 标准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 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材 分析 本章节是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二章为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节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围绕海岸和海底地形形态展开,为后 海
洋的开发与利用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章内容的核心,一、二节是对海岸和海底地形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学习,本节是对海岸和海底地形形成演化过
程和成因的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升华,也是对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 塑造的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学情分析
作为辽南典型的海滨旅游城市,大连的学生对海洋并不陌生,但是对大洋深处
的了解却很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了生活中的地理,以地 理学的思维认识海洋,从地理学的角度欣赏探究海岸地貌。另外,在理论层面, 学生对大陆漂移学生等理论知识了解不多对抽象的理论和形成机制一般难以理 解,课上则通过影片和动手制作的地理模型,来加深理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 2.说出海底地形的特点 和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2.学会地理建模的基本方法,结合区域背景,完成对地理概念的具像化解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海洋意识,理解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2.培养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拥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重点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难点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教具包(泡沫板、橡皮泥、彩色卡纸、玻璃试管、实木
立体方块、彩色毛线、泡沫胶)
2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导入】我们生存的地球,因为71%都为海洋分布,又称之为蓝色星球,古往今来,从西游记对东海龙宫的猜想到海底两万里中对海底世界的描绘,从海洋的资源的获取到深海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今天就让我们以海底世
界的基本要素——地形,为切入点,一同走进广阔的海洋世界。 设计意图: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描述引入,引起学生对海洋知识探索的兴趣。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
【承转】谷歌地球是一款将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的虚拟地球软件,在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海洋部分的地形图上,有深蓝和浅蓝色之分,则代表海底地形也陆地一样也同样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设问】自浅海向内陆,颜色由浅到深,深度会如何变化? 【练习】看海地横剖图,结合以前所学,说出由①到⑤的海底地形名称。
<谷歌地球展示大西洋大洋中脊、智利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设计意图:以谷歌地球软件中虚拟地球为信息载体,从理论模型到实际地形判读应用,着重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设问】大洋中脊的发现对我们海底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考察测定后发现,整个海底地形所分布的大洋板块地理年龄也就是形成时间只有两亿年(地球年龄为47亿年,陆壳中也经常发现年龄为38亿年的岩石),其两侧岩层的以中脊为对称分布,同时,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活动1】
学习地理应用软件,观察可视化地
理模型。提取有效地理信息
根据已知材料提出猜想,再阅读教材初步梳理
3
洋壳到底为什么更新,又是如何更新的?看书阅读教材19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2.洋中脊是如何产生的? 3.洋壳是如何形成的? 【活动2】
再次阅读书上内容,在学案相应位置上,用简图描绘出大洋中脊的形成以及洋壳生长的过程。 <请两位同学到到黑板上完成>
<PPT展示教材中海底扩张学说的概念解析> 【设问】什么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 【讲解】<ppt,地球内部圈层图>
我们在必修一学过,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其中,我们今天研究的洋壳是地壳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漂浮在上地幔,软流层的顶部。 《ppt视频截图,地幔对流》。圈出关键字
我们知道流体物体只要有温差就存在着温度高的部分上升,温度低的部分下沉,形成对流现象。地幔深处存在着由地球形成时期留存的热能,地球内部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在地幔形成炽热的上升流,经过洋中脊裂谷带涌出,遇水冷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设问】地幔物质从裂谷带涌出,既然是裂谷,为什么被称为海岭?在海底地形中海拔较高?
【讲解】裂谷带形成为地壳断开出,岩块下陷,但是由于地幔对流的加快,裂谷扩张,形成初期海洋,地幔物质通过裂隙外涌出地壳,遇冷凝结,在地幔物质顶托作用下,形成海岭,并且,涌出物质地点,为海岭的顶部裂谷带。因为涌出、凝结、扩张的过程而形成了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形。
【承转】小裂隙的岩浆涌出处如果持续,会造成海底部分大规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理论。
接着利用地理简图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理论内容
最后对概念中专业名词进行解析,进一步完成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4
模抬高,被称为地幔热柱,也叫做热点,其露出水面就形成了火山岛,地幔热柱会随着板块的移动而移动,形成群岛。夏威夷群岛都是这样形成的。
【练习】夏威夷群岛的分布判断两板块移动方向相关习题 设计意图;遵循思维的形成过程,先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获得文字理解,再由文字转化为地理简图,接着针对概念中具体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讲解,最后用习题完成知识检测,高强度多方位多角度对概念进行强化巩固。
三、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消亡
【设问】按照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洋壳在不断的扩张,那么地球最后将全部被洋壳所覆盖吗?
【承转】不会,地幔物质对流中提高,洋壳两侧受冷后下沉,同时洋壳与陆壳之间也存在着交界处。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中将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有两大类,分别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两种密度不同的板块相遇,地理学称之为会聚,密度较大的一部分会向下俯冲至地幔,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
【设问】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哪一个密度大?
【活动】下面以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聚为例,结合教材21页文字,将学案上的图画完整。(洋壳的消亡过程)注意标示出两侧形成的海底地形。
<请其他组同学上黑板完成对上一小节(洋壳的生长过程)示意图的添加>
设计意图:由文字中提取地理信息,并在综合分析后产出地理图解,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掌握以及理解能力。而在前小节示意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强调了教材内容的连贯性。
【讲解】密度不同的板块汇聚,密度大的板块会向下俯冲至地
两人组小组活动,理顺思路,进一步完善地理简图
5
幔,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在大洋板块的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致辞大洋板块逐步消亡。 【承转】接下来我们共同观看一段动画,共同再一次回顾洋壳的生长与消亡的过程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各种海底地形。 【活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抽象过程转化为具象模型。
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材料包,制作地理模型,演示出洋壳生长与消亡的过程。
① 模型作品尽可能打到立体化、动态化;
② 以学习帮扶小组为基本单位,每组组长做好分工,照顾边缘生,注意音量,并填写课堂表现记录表。; ③ 制作过程中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④ 小组展示过程中每组两分钟,需要重点阐述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和演示方法;
<分小组展示,教师完成讲评和加分等教学评价项目>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地理模型的制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强调了学生对地理思维的具象化过程,完成地理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梳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结合学科交互和思维扩散,完成地理模型的制作和说明。
四、综述总结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中提到的六大板块,是由海狗、海岭、
造山带、断裂带而隔开的,根据板块之间相互运动方向的不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设问】结合以前所学,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其板块运动的方向分别是?
【设问】结合黑板上的示意图,说出板块间消亡边界和生长边
六人组大组活动,在预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补充完成地理模型的制作,同时梳理原理,进
行小组合作和展示
课堂反馈
6
界,分别形成了什么地形?
【设问】下面结合板块分布图,描述出智力海沟、日本海沟、喜马拉雅山脉、大西洋中脊是什么板块的哪一类交界处? 【承转】地球上时至今日,各板块仍旧以一年几厘米的速度在不算移动,观察谷歌地球世界地图,找出黑板上各地形区的变化趋势。
【视频】人类也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算出了未来2.5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变迁。请看视频。
【总结】视频当中的海陆变迁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万物归一,沧海桑田,人类对地球、对海洋的探索仍旧在继续,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我们能做的更主要的是珍惜眼前,不为无意义的事情所纠结,追随内心,活在当下。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提高的三种理论学说进行梳理和联系,构造地理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对地球未来海陆变迁的预测,强化学生海洋意识,理解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阅读资料,提取 地理信息
作业布置
练练习册、学案上的课后习题。 每小组完成模型作品的照片收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
本节课着重训练地理思维建模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遵循思维的行程过程,从实际入手,循序渐进完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引进地理学科专业软件,响应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抽象的
7
思 地理概念具象话,课堂整体完成效果较好,课后学生知识掌握度达到期待值。 另一方面,本节课活动较多,在能对学生思维方式、团队合作进行训练的同时,占用了部分课堂时间,导致课堂习题练习较少。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