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湘教版,评比一等奖,区位因素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湘教版高中地理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城市的区位因素》章颖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高中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章颖 (绍兴鲁迅中学)湘教版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绍兴鲁迅中学 章颖
一、课标要求和解读
基本要求:了解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发展要求:结合城镇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从宏观上对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案例具体分析,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2)对实际案例为依托,理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早期城市发展,以及矿产资源、交通等对后期城市发展的不同主导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案例的理解,灵活运用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各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3)对比地理原理与案例,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在案例分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科学能力。
(3)通过对城市古今选址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阐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以及矿产资源、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这是本节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贯穿整节的两条主干线分别为:(1)围绕“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分析;(2)以历史发展为时间轴,阐述区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随之发生演化变化的。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融会贯通地把各地理因素之间有机联系,渗透地理的整体性原理而又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从而学会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进行案例迁移探究。
四、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在必修一初步学习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已有一定基础,但在接触人文要素时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具体阐述。
五、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新课导入 | 展示世界城市卫星夜视图,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城市的分布特征,讨论影响其分布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 观察“世界城市卫星夜视图”,描述此图所反映的现象,解释影响该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 通过卫星夜视图的呈现,体现地理大数据对教学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城市分布的初印象,便于后续内容的展开。 | ||
过渡 | 视野从世界所小至中国,展示“中国城市卫星夜视图”给予中国地形图,给予中国地形图、中国河流图、中国干湿区状况分布图,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中国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 ||||
地形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影响 | 结合中国地形图,以西安、玉门为例,深入研究农业社会下为了发展农业扩大人口,早期城市的选址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地形(山地、平原)对于农业社会发展与城市选址有何影响。 | 结合地形图,观察玉门、西安所在地区的地形,在教师引导下寻找地形与早期农业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通过直观的地理景观示意图展现加深对所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探讨在不同地形单元(平原、山地)对早期城市区位的影响。 | 认识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角度探讨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地理教学的整体性思维。 | ||
展示不同地形单元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加深学生“地形对早期农业社会下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直观感受。 | 利用景观图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 ||||
气候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影响 |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干湿区状况分布图,引导学生干湿区图的的讨论分析,得出气候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影响。 | 观察中国干湿区状况分布图,探讨降水量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具体影响。 | 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使学会获取地图信息并将之用于对地理事物的实践分析。 | ||
河流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影响 | 提供流进玉门的疏勒河、流经西安的渭河相关地图及背景材料,讨论河流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对当地农业生产(土地面积、灌溉水源)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城市规模大小的影响。 | 阅读相关背景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从河流角度分析其哪些方面(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可对早期农业发展起到作用,进而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从农业生产的需水条件出发,围绕降水、河流两个不同地理要素,逐步渗透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早期农业城市的影响。 | ||
土壤对早期城市区位的影响 | 延续河流角度,过渡到土壤,从流水沉积角度考虑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此沉积后所形成的河流沉积土壤与相对平坦的河流谷地对农业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 回忆河流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思考在沉积作用下的产物---肥沃土壤、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区对农业及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 结合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下所形成的河流地貌形态,培养学生用整体性的角度、综合考虑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的能力。 | ||
承上启下 |
玉门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条件并不是最为优越的,若要推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于自身地理环境的农业。 给出相关材料,以玉门啤酒花的生产为例,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角度,具体阐述分析以玉门为代表的内陆干旱城市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
||||
矿产资源对工业化前期的城市区位影响 |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玉门的石油资被探明后不断加大开发利用,玉门由此发展兴盛成为县级城市。提供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指出在工业社会前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兴起的特殊作用。 | 探讨进入工业社会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城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城市区位又该如何变化。 |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随之发生变化的。 | ||
产业科技等对城市影响的日趋重要 |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玉门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大规模过度开发,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趋于枯竭,玉门衰落,产业、人口不断外迁,逐渐变成“鬼城”。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组织学生从产业合理化的角度入手,讨论如何对一个靠石油起家最后没落的城市,转型重振。引出产业角度。 | ||||
承上启下 | 借用“新丝绸之路”进行过渡:新丝绸之路的兴起对玉门的转型又会带去怎样的机遇和发展。引出:政策、交通因素。 | ||||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
简单回顾水路交通对城发展的影响,以株洲和扬州为例,阐述不同的交通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的原因。 以杭温高铁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预测高铁的建成对哪些城市影响较大,并分析原因。 以绍兴为例,讨论杭温高铁未经过绍兴,对绍兴经济发展又会产生怎样实质性的影响。 |
回顾水路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杭温高铁为例,思考其对不同城市发展经济的影响。 |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自身产业的发展,交通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 ||
总结 |
围绕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城市区位,优越的自然条件会提供城市良好的发展基础,而社会经济因素会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主导区位不是一成不变,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变。 课后以4人为一小组,选取其感兴趣的国家或城市,用所学的城市区位相关知识研究其发展过程,撰写研究性报告。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